
安徽省農家書屋工程自2007年啟動,2008年作為重點工作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成立了17個部門組成的省農家書屋工程領導小組,協調各方力量資源,積極推動農家書屋工程建設。
創新發展,共同推進
安徽省自2009年開始把農家書屋納入省民生工程,多次深入實地考察調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積極協調,加強指導、大力推進。邀請人大、政協跟蹤監督,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實地調查、走訪,以建議、提案的方式,對農家書屋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領導機制,不少縣將農家書屋建設和管理列入對鄉鎮黨委政府的目標考核體系,使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和管理落到了實處,對推動農家書屋工程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2年6月,安徽省共建成18952個農家書屋,覆蓋了全省所有行政村,提前3年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任務。通過9年的建設,累計為全省配送3800多萬冊圖書,200多萬張音像制品,年訂閱報刊10多萬份,農家書屋工程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書屋管理、運行正常,有效緩解了廣大農村缺書少報現象,解決了農民“看書難、看報難”的問題,保障了農民群眾讀書看報的基本文化權益。
近幾年,安徽省先后出臺了《安徽省農家書屋工程管理維護暫行辦法》、《安徽省農家書屋出版物補充更新實施細則(暫行)》等文件,培訓農家書屋管理員隊伍,規范農家書屋建設和管理工作,增強農家書屋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幫助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幫手。安徽省局已經連續3年組織省內出版單位走進農家書屋、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群眾的閱讀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選題策劃,出版更多農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優秀出版物。每年組織召開全省農家書屋出版物使用目錄評審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農家書屋管理員參加出版物推薦目錄遴選工作;通過現場看樣選書會,由各地根據地域文化風俗,種植、養殖差異,群眾閱讀需求等因素,確定轄區農家書屋出版物補充更新的品種。
創新模式,科學管理
“1+X”運營模式,就是利用農家書屋現有場所,引進圖書銷售、郵政代理、移動業務辦理等便民服務內容,安徽省提出的這樣的運營模式解決了村民購買圖書、郵寄物品和電話繳費等問題,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又增強了書屋的吸引力,發揮書屋的社會效益。安徽省霍山縣與兒街鎮四顧沖村有近4000人,只有6名村干部,無法配備專職的農家書屋管理員,除了有限的開放時間外,村民們很難到書屋看書。村里也沒有新華書店、郵政和移動業務辦理點,孩子們要買點輔導資料、村民要寄個包裹,都要到幾公里外的鎮里,甚至十幾公里外的縣城才能辦理。
推行‘1+X運營模式后,四顧沖村把近40平方米的原接待室改為便民窗口,從社會上聘請了一位年輕人作為農家書屋和代辦點專職管理員,確保了書屋全天候開放,各項代辦業務正常開展,受到群眾歡迎。
安慶市宜秀區實行圖書“借、看、還”一卡通服務,將各村的農家書屋與圖書館聯網,成為圖書館的服務點,運用圖書館集群化管理軟件,構建以市、縣圖書館為總館,鄉鎮村文化站為分館,農家書屋為服務點的縣域圖書資源流通、服務網絡,建立統一借還系統,館際讀者憑“借閱卡”實現通借通還,書籍統一編目管理配送,各基層書屋之間定期圖書漂流更新,各基層圖書管理員定期培訓交流信息。利用網上圖書管理系統將所有農家書屋的圖書信息儲存到微機中,群眾通過上網登錄,可以非常快捷地了解農家書屋圖書總量、圖書類別和藏書的情況,利用“借閱卡”,可以在任何一家農家書屋借還圖書。目前,該區已完成第一批20家農家書屋與圖書館聯網,區文廣新局為每個農家書屋配送種類不同的書籍。如:五橫鄉虎山村留守兒童較多,在暑期,總館會優先調配少兒書籍到虎山村。羅嶺鎮黃梅村近幾年農戶發展科學養殖、種植產業多,圖書館將最新的養殖、種植類的科普書籍流動到黃梅村的書屋去,讓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不用跑遠路就能夠在身邊的書屋里獲取他們想要的技術信息。
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今年9月,安徽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和省新華發行集團在六安市聯合主辦“千家書店賀國慶,萬種圖書大聯展”全省圖書惠民展銷月活動,并向六安市蘇埠鎮南樓村等10家農家書屋分別捐贈了價值3000元的圖書。
同時,安徽省吸引熱心人士加盟支持,擴大社會力量志愿參與。農家書屋是文化惠民工程,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總局有關捐贈出版物的要求,動員社會力量志愿參與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和管理,為書屋傾注愛心,省局嚴把捐贈出版物質量關,做到出版時間新、內容健康向上、復本量合適,杜絕質量低下、內部資料等出版物進入農家書屋,豐富了農家書屋的出版物內容,2014年安徽省局共接收各類出版物捐贈1100萬碼洋。
宿州市埇橋區欄桿鎮姜樓村農家書屋,始建于2006年,是由社會熱心人士、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張德群為家鄉捐贈圖書,建在農戶家一間簡陋的小屋里,由于作用發揮較好,2008年被納入農家書屋工程項目。為此,當地政府組織開展了“情暖故土書香農家”幫扶聯系活動,引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一時間,吸引社會力量志愿參與的越來越多,捐贈的圖書也越來越多,讀者更是越來越多。
為了更好地方便村民閱讀,2013年區政府投入資金20萬元,建設了總面積200平方米的農家書屋。2014年鎮政府又籌集資金7萬元,建成了姜樓村文化大院,使小小農家書屋成為初具規模的村級圖書閱覽室。
目前,該書屋藏書3.2萬余冊,年總閱覽人數(次)達3萬多人,在姜樓及周邊村莊成為村民們家喻戶曉的讀書、娛樂、學習活動的重要場所。隨著書屋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書屋還精心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如:《農家書屋管理辦法》《管理員崗位責任制度》和《圖書借閱制度》等,確保村民“借書、看書、還書”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