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
摘要:本文介紹了英國國家檔案館數字出版“一戰”士兵日記的基本情況,分析了該項目實施中所呈現的公眾參與檔案資源開發、基于數字出版的檔案眾包開發模式、數字化傳播建構民眾的集體記憶等特點,并提出建立檔案工作公眾參與制度、將檔案網站建成交互式檔案開發服務平臺、加大館藏檔案數字產品開發力度等建議,以提高我國檔案館檔案公共服務能力。
關鍵詞:士兵日記數字出版公眾參與檔案眾包
作為英國政府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活動的一部分,2014年英國國家檔案館開始數字出版“一戰”英國士兵的戰地日記(以下簡稱“士兵日記”項目)。這是檔案資源開發的一種新模式,它以開放、共享、民主、協同、創新理念為引領,以檔案網站為平臺提供檔案資源,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一、“士兵日記”項目簡介
2014年7月2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紀念日,英、法、德等國舉行展覽、學術研討、緬懷集會等系列活動紀念并反思戰爭帶來的教訓。其中,英國國家檔案館推出的“士兵日記”項目是一個創新的眾包項目,參與者通過閱讀數字化的“一戰”士兵撰寫的日記,并標注每一頁的重要信息來參與這一項目。它吸引了大量公眾去閱讀士兵日記故事、感受士兵的戰地生活。目前已有100萬志愿者響應并參與到該項目中。現已完成1/5的士兵日記數字化掃描、著錄及網上公布的工作。[1]
“士兵日記”項目是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與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 ums)、著名的眾包企業Zooniverse公司合作推出的檔案開發項目。英國國家檔案館收藏有每份戰爭日記以及數以百萬計的其他公共記錄,并負責維護和向公眾開放。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成立于1917年,記錄了英國和英聯邦在現代戰爭中的故事、過程和結果。二者都保有大量的士兵的戰地日記。此次聯合開展士兵日記項目,將呈現隱藏在每篇日記中的信息,為“一戰”的故事提供更加真實的證據。Zooniverse成立于2007年,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受歡迎的公眾驅動研究平臺,成千上萬的志愿者聚集在一起,旨在通過志愿者的努力和個人能力幫助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從事大量數據處理工作。為保證項目運行的質量,英國國家檔案館、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Zooniverse共同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數字計劃學術咨詢小組”,由軍事、檔案、歷史、系統開發、網站設計等領域的專家組成,負責指導解答志愿者參與戰爭日記數字化與標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士兵日記項目覆蓋了150萬頁的戰地日記,英國國家檔案館在2011年開始將士兵日記數字化,2014年開始將這些已經完成數字化的戰地日記分批放到網站供公眾檢索、下載。與此同時,該項目通過網站平臺(http:// www.operationwardiary.org/)推出眾包任務,借助公眾力量閱讀日記,捕獲日記中的細節、人物、場所、活動等數據,并添加到日記目錄的描述中,方便人們查找利用這些在“一戰”前線發生的真實故事,梳理出隱藏于日記里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更好地揭示并銘記“一戰”中每一個生命的故事。據英國國家檔案館介紹,要將所有日記全部完成數字化并上網公布估計需要五年時間,到2019年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通過網絡看到并獲取這些日記。[2]
二、“士兵日記”項目開發的特點
(一)公眾參與檔案資源的開發
士兵日記項目是公眾參與理念在檔案工作中的應用與實踐。公眾參與是一種現代新興的民主形式,是指政府之外的個人或社會組織通過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途徑直接參與到權力機關立法或政府公共決策中,它包括公眾在立法或公共政策形成和實施過程中直接施加影響的各種行為的總和。[3]此次士兵日記項目采取公眾參與檔案資源開發的舉措,彰顯了英國檔案管理與服務的新理念:公眾不是檔案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檔案工作的積極行動者。
檔案資源開發一般包括對檔案信息的發掘、采集、加工、存儲、傳輸等一系列工作。此次士兵日記項目開發工作主要集中在揭示日記內容形式的檢索性信息的采集與加工。參與項目的公眾不需要任何專業背景和專業知識,英國國家檔案館提供10分鐘的培訓短片,指引參與者按步驟完成提取信息和貼標簽的任務。公眾只要閱讀學習培訓指南,就可以通過電腦在方便的時間地點上網,進入士兵日記項目眾包平臺選擇對象文本,然后進行閱讀核對日記、提取關鍵數據、創建詳細索引、日記頁面分類、提交標簽成果等工作。
公眾參與士兵日記項目開發實現了檔案館與公眾的雙贏。從檔案館來看,不僅吸引了更多公眾關注,使大量志愿者走進檔案館并參與檔案館相關業務工作,而且緩解了人力不足造成的檔案資源開發壓力,建立了與公眾的良性協作機制。其實,英國的“檔案志愿者”(為檔案事業無償貢獻時間和精力的群體的統稱)參與檔案館檔案資源開發的相關活動已開展了20余年。[4]此次參與“一戰”士兵日記開發項目的響應者眾多,體現了英國對檔案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拉近了檔案館與公眾的距離。從公眾來看,翻閱、分析、整理、標引檔案能親身觸摸厚重的“一戰”歷史,了解到更真切的“一戰”歷史細節,領略到戰爭的慘烈與殘酷,感受到士兵們面臨死亡的焦慮與恐懼,從而更能引發人們對那段歷史的深入認識、解讀和反思。
(二)采取基于數字出版的檔案眾包開發模式
眾包,是指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開放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5]士兵日記項目眾包,即從網絡招募一群知識多元、數量龐大、工作方式開放靈活的網絡用戶,來參與數字化檔案的閱讀、提煉關鍵信息、添加標簽等相關工作。這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檔案內容的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檔案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編輯出版方式。[6]
士兵日記項目的眾包開發過程并不復雜。公眾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展開工作:第一,注冊一個Zooniverse賬號,填寫用戶名、密碼、郵箱、真實姓名、承諾,成為注冊志愿者。第二,登錄網站查看檔案館發布的士兵日記的內容,并選定自己感興趣的篇目。第三,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即將日記內容頁面劃分成封面頁、標題頁、命令、信號、地圖、敘述報告等不同類型(根據網頁頂部菜單的樣例來判斷),認真閱讀并提取日記中的關鍵信息,以揭示每篇日記每一頁所包含的主要信息,諸如日期和時間,地點,敘述性的文字(如人物、級別、名字、姓氏、軍隊編號、部隊及指揮官、日記作者、參加者或臨時部隊參加者,說明日記中人物被提及的原因等關涉人物和活動的信息),日記中涉及的地圖、報告等其他文件。第四,對這些標引的關鍵數據信息進行編輯加工,或者為日記中出現的人物與活動創建一個詳細的索引,或者再添加一些評論,然后點擊“完成”后提交即可。
士兵日記項目的眾包模式是一種檔案資源開發的新方式。它改變了長期以來館藏檔案標引著錄工作全部由檔案人員來完成的傳統做法。150余萬份士兵日記,如果僅僅依靠檔案人員來閱讀標引、手工編目整理,無疑需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而基于數字出版的檔案眾包,則可以招募眾多檔案志愿者協同、高效工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組織開發網頁文件、全文數據庫、目錄檢索庫、電子書等不同類型的檔案文獻數字出版物,滿足檔案利用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適時精準的檔案服務。
(三)士兵日記的數字化傳播建構公眾的集體記憶
英國士兵的戰爭日記是以士兵個人視角對戰爭的觀察,記錄了他們所見、所感的戰爭場景。毫無疑問,這些日記是士兵們關于戰爭的個人記憶。其紙質文本珍藏在國家檔案館里,如果它們今天不被英國公眾所看到、所分享、所記憶,其本質上仍然是富有鮮明個性的、零碎的個人記憶。
目前,英國國家檔案館實施的士兵日記項目,將這些100年前士兵的個人記憶轉變成今天英國公眾的集體記憶。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對士兵日記進行數字化,然后開展標引著錄整序、數字化編纂出版、數字化公開傳播及共享服務等工作,通過檔案人員、檔案志愿者、文獻引用者、各種作品的創作者等不斷開發與利用而得以廣泛傳播,從而使這些個人記憶具有了公眾性。事實上,英國國家檔案館通過士兵日記的數字化開發、利用與傳播,不僅吸引了英國的歷史研究者和其他學術研究人員更便利地利用這些官方記錄,而且使大量英國的普通公眾和喜歡探究“一戰”歐洲戰場戰況的人們去了解那段歷史細節,再現了英國社會關于“一戰”的豐富而鮮活的共同記憶。
三、啟示
(一)建立公眾參與制度來提高檔案資源開發效率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精神,2014年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時任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明確指出今后檔案工作要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尤其要“著眼新的檔案工作合作者,及時吸收、利用他們參與檔案工作,讓更多人參與、支持檔案工作”,要“利用網絡組織檔案工作志愿者進行開放檔案的編目、關鍵詞著錄、編研等工作,延伸檔案工作手臂,壯大檔案隊伍”。而建立檔案工作公眾參與制度,正是進一步深化檔案工作改革的有力舉措。
當前有限的檔案人員與海量館藏檔案間的矛盾是造成大量檔案未被開放與開發的主要原因。截至2013年,我國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為44759.1萬卷(萬件),其中已開放檔案8490.0萬卷(萬件),[7]已開放檔案數量僅占館藏檔案總量的19%;2013年我國綜合檔案館是3325個,專職檔案人員18106人,[8]以現有檔案人員去完成上述館藏檔案的開發,其壓力是不言而喻的。檔案資源的公眾參與制度,可以激發公眾參與檔案工作的熱情,利用公眾的知識能力優勢,來解決我國當前檔案部門人力與能力不足帶來的檔案開放不夠、資源開發滯后等相關問題。同時,需要各級國家檔案館有意識地培養公眾的檔案意識,增強檔案人員的社會服務意識,加強檔案服務產品開發,避免出現供需不對接、服務無人問津等問題。
(二)將檔案網站建成交互式檔案開發服務平臺
調查顯示:我國省級檔案網站的數字檔案資源開發不足,未能有效整合本省各區域檔案館藏,缺乏對檔案資源深層次的組織與開發,在線展覽與深度服務還存在缺陷。在線目錄信息與全文信息占全部館藏的比例較小。在線數據庫檢索系統的性能不穩定,大多數未提供檢索幫助與引導服務,有的檢索幫助與指南不能向用戶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9]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檔案網站多停留于工作信息的展示,缺乏實時交互的檔案公共服務欄目。因此,各級國家檔案館的檔案網站應建成檔案公共服務的“窗口”。不僅公布辦事項目的名稱、依據、程序和要求,提供表格下載、業務咨詢和辦理指南,還應努力實現“一點受理、抄告相關、并聯審批、限時反饋”“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協同辦理”的“一站式”在線服務模式。[10]同時,進一步增強網站的交互性。這是提供在線服務的重要特點之一。國外一些檔案網站辦得比較有特色,如荷蘭阿姆斯特丹檔案館、美國國家檔案館、蘇格蘭國家文件署等紛紛將其網站打造成檔案開發與服務的綜合平臺,既能制造利潤、生產知識和共享經驗,又能提升檔案館自身的檔案開發與服務的能力。[11]
(三)數字出版館藏檔案數字產品來提高檔案公共服務能力
當前我國一些檔案網站成為睡眠網站,其根本原因是缺乏館藏檔案全文數據庫、文獻目錄數據庫、檔案文獻電子書、音視頻文獻編研成果以及其他專題性檔案服務產品的強有力支撐。總體上來看,各檔案館數字檔案產品的開發工作雖在行動,但其主動性不強、開發能力不足、傳播意識還比較單薄,難以適應當前利用者(正在快速網民化)在線利用數字檔案的需求。
為了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各級國家檔案館應當加大檔案信息數字化編纂出版的力度,在線提供更多檔案數字產品。如將現有已開放檔案分批鑒定放到網上,組織力量自主選題開發基于社會需求的檔案匯編產品,以合作、外包、眾包等形式開發更加豐富的檔案數字產品等等。不過,無論哪一種檔案數字產品,歸根結底都要服務于檔案利用者。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馮惠玲教授指出的:“檔案資源建設應該注重滿足公眾的需求和可獲取性。檔案工作者是檔案資源的積極建設者,對于資源質量、價值和易用性承擔重要責任。”[12]也就是說,放到互聯網上的檔案資源應當是可供公眾在線共享、在線獲取的,這是各級國家檔案館的應盡職責,也是其服務能力的具體體現。
注釋及參考文獻:
[1]英國“一戰”士兵日記上網[EB/OL]. [2015-08-09].http://m.bbc.co.uk/ukchina/trad/entertainment/2014/ 01/140114_ent_ww1_diaries.
[2]Operation War Diary[EB/OL]. [2015- 08- 09].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first-world-wardiaries-go-online-to-mark-centenary.
[3]王周戶.公眾參與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45.
[4]閆靜.英國“檔案志愿者”與美國“公民檔案工作者”的思考[J].中國檔案,2013(9):54-55.
[5](美)杰夫·豪.群體力量驅動商業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75.
[6]2010年8月16日《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 [2015-08-09].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 1778072.htm.
[7][8]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鑒(2014)——國家綜合檔案館基本情況[EB/OL]. [2015-08-09].http:// 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9]李曉、蔣冠.國內省級檔案網站數字檔案資源服務現狀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3(6):71-75.
[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政府網站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意見[EB/OL]. [2015- 08- 09].http://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521577.htm.
[11]談偉.國外“檔案眾包”實踐及引發的思考[J].四川檔案,2014(2):51-52.
[12]馮惠玲.檔案記憶觀、資源觀與“中國記憶”數字資源建設[J].檔案學通訊,201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