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英 李學龍

摘 要:在當今數字時代,網絡新媒體傳播拓展了信息推送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顯示出不同于傳統大眾傳播的特點,即信息推送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信息傳遞是雙向互動、非線性的,可以實現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多對多的信息傳播,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任何傳播者只能參與而不能壟斷傳播,每個人既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受眾。應用新媒體傳播技術,構建基于新媒體信息技術的教務教學信息推送系統,更有利于高校教務教學工作信息的推送,解決傳統方式的諸多弊端,使得高校師生能快捷、方便地接收各類信息,從而提高學校教務工作效率,提升辦學水平。
關鍵詞:教務教學;新媒體技術;移動互聯;微信技術;手機媒體
0 引言
數字新媒體的崛起與發展,正改變著媒體生態環境和信息傳播特質,與以往報刊、廣播、電視的出現不同,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是新的媒體和產業的變化,而且帶來了傳播形態模式的創新。新媒體采用數字化傳輸手段,傳播中介簡潔化、傳播終端移動化、傳播范圍廣泛化、傳播實效迅速化,并且為不同形態的信息提供了融合的技術平臺。數字化新媒體在改傳統媒介的模擬傳播為數字傳播后,不僅信息的保真性更強、傳輸質量更高,并且信息內容在信號形式上獲得了同一性,便于信息復制、傳送和相互轉換,使傳播走向網絡化、互動化、融合化,出現傳播形態多媒體化、傳播渠道復合化趨勢。[1]
在今天的信息時代,數字化技術(內容數字化為0,1模式)是最基本的技術支撐,可以說是新媒體的核心技術。近年來,數字新媒體(如微信、飛信、微哨、QQ等)逐步興起,它是依托于新技術之上的媒體形態,對于新技術的依賴實現了其應用的價值。目前新媒體采用的主體技術有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衛星技術,這是毋庸置疑的,其融合趨勢構成新媒體發展的技術平臺,為新媒體兼容各種新信息技術提供了基礎。
新媒體技術提供的高效、快速、互動的信息推送模式為高校教務信息的推送提供了新的機遇,合理運用該項技術,能提高教務管理的效率,減輕高校教務管理壓力,優化教務整體工作流程,從而逐步推進高校管理服務水平,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助力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四大職能。
1 基于新媒體模式的教務教學信息推送必要性
近年來,國內諸多高校都在建設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教務信息管理系統是建設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在學校的管理層面上,信息系統發展得已經相當成熟。然而,多數教務信息管理系統在信息推送上都考慮得不夠細致,因為其比較注重的是管理上的嚴謹,并未過多地考慮信息是否及時、有效地推送。信息推送模式基本是由上至下,縱向主動推送,沒有認真地考慮信息受眾的真實感受。如何變被動為主動,讓高校教務管理者(如高校二級單位教學秘書)、高校教師、學生主動地去完成相應的工作,是高校教務管理過程中的阿克琉斯之踵。
近年來,基于網絡新媒體的信息推送機制逐步興起,該項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然而國內高校在該方面的應用建設也是剛剛起步,尚在摸索之中,比較成熟的建設少之又少。很多高校在教務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也是注重于教學資源、教務資源等資源建設,很少考慮到信息有效推送這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高校會意識到信息合理推送的重要性,快速、高效、實用、方便的信息推送機制是高校所必須的。因此,基于新媒體技術的高校信息推送模式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是高校信息推送所必要的。教務教學管理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應用新媒體技術來解決傳統信息推送所不能解決的諸類問題,是一個全新的思路。
2 有關新媒體技術及其應用前景
新媒體技術,顧名思義,是區別于傳統媒體技術的媒體傳播新技術。傳統媒體主要是通過報紙、廣告、信函等方式進行媒體傳播,新媒體主要是通過網絡媒介,應用現今發達的手持電子設備進行媒介傳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目前新媒體形態上看,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以網絡、手機、數字電視為主體的新媒體形態,推動了新媒體應用的拓展與創新,構成了一系列升級的、有應用針對性的新媒體表現。就長遠角度看,移動互聯網(如手機、手持設備PAD)應用將成為主流,其優勢在于能夠提供更海量、更自由的信息服務模式,通過數據庫和開放內容給用戶提供嶄新的信息平臺,具有海量信息、信息搜索、信息分享、信息消費等特征。現階段,就規模和影響而言,移動互聯信息推送模式已經在信息傳播格局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自身也由不成熟逐漸走向成熟。
當今社會,手機(及手持設備)已經是一項基本工具,手機對信息的接收方便、快捷各類信息,使用率極高。手機媒體是借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而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手機已經成為迷你型電腦。手機媒體除了具有網絡傳播的各種優勢外,還具有攜帶方便的特點,是能隨時隨地使用的新媒體。
手機網民規模亦迅速擴大,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5年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數據,截至2014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年底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機網民較傳統互聯網網民增幅更大,成為拉動中國總體網民規模攀升的主要動力,移動互聯網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可見,單從用戶受眾規??矗謾C媒體的影響力就已經遠遠超過傳統報紙讀者、廣播聽眾,直逼甚至超越網絡媒體和電視媒體。由此可見,手機等終端設備為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廣大的用戶基礎,新媒體技術應用呈現著勃勃生機。
3 系統構建內容及技術關鍵
3.1 系統構建內容
資料的電子化、信息化、數字化:對學校教務管理相關的流程、規章制度進行電子化,形成動態的、歡快的、較引人注意的電子化文檔。如將學校召開的四、六級考務會和期末考試考務會等內容做成動畫效果,進行展示,主動推送給相關人員,進行網上業務預培訓。
基于新媒體技術的教務管理信息推送:基于新媒體講技術,將電子化后的各類文檔、視頻、動畫等線上推送給相關人員。技術上主要借助于微信公眾平臺。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系統構建:微信是現今新媒體技術應用最成功的技術產品,已經有了億級的用戶,通過挖掘器自身用戶的價值,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內容,創造了更好的粘性(現在微信用戶數多,用戶幾乎每天都在用)。利用微信公眾賬號平臺進行學校的自媒體活動,結合學?,F有教務相關信息系統,提取并推送相關信息。技術上,實現按角色分組。將學校教務相關人員分為領導角色、教務管理角色、教學秘書角色、專任教師角色、學生角色,每種角色包含不同的受眾人群。在進行教務管理信息推動過程中,按不同的角色推送不同信息,也可以統一推出某些公共信息,從而滿足不同的信息推送需求。
3.2 系統構建技術關鍵點
建立教務管理信息電子知識庫:將長期以來積累的各位教務管理信息、教務管理經驗、教務工作規程等進行電子化,形成教務管理信息電子知識庫。知識庫中主要以文檔、PPT、動畫等形式呈現,圖文并茂。
基于關鍵詞的信息檢索:建立文件索引,方便廣大用戶按需求進行信息檢索。
建立分組角色模式消息推送機制:按學校參與教學管理的相關人間進行分組,形成不同的角色。建立按分組角色模式的信息推送機制,方便教務管理信息推送。
建立信息推送公眾平臺:如何建立信息推送公眾平臺,以及建立何種形式的信息推送公眾平臺,將影響整個系統的生命周期、受歡迎度。不同于傳統的信息推送模式,需要建立一種高效的、快速的、反饋及時的信息推送平臺。
4 系統設計與構架實現
4.1 系統設計思路
申請基于新媒體技術、應用成熟、有效使用率高的微信公眾平臺,基于該平臺建立整個學校的教務管理信息推送機制(系統),形成功能完備的信息推送平臺。
將歷史積累、流程文檔等做成動畫等形式,推送到公眾平臺,方便用戶隨時觀看。在各類會議召開之前,及時通知到各相關人員,提前進行線上業務培訓,提高效率、節省時間。
將上述各類型的文檔、文件進行整理,形成教務知識庫,建立文件目錄索引,方便廣大用戶進行查閱、下載。
4.2 系統構架實現
建立信息知識庫:應用目前業界成熟的文件索引檢索技術,建立教務教學信息知識庫,涵蓋各類教務教學文檔、流程、資料以及用戶信息反饋等。
角色分類:將學校各類人員主要分為學校業務主管領導、教務主管部門領導、教務管理人員、二級單位教學秘書、學生、教師等角色,形成處領導角色、教務管理角色、教學秘書角色、用戶角色等分組。通過信息推送平臺,按不同的需求將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地分組推送至不同類別的人員。
權限設計:不同角色的人員將擁有不同的權限,按角色進行授權,可以方便地進行業務人員的變更及安全控制。
公共信息推送平臺建設:基于上述新媒體微信公眾平臺技術,申請微信公眾賬號。以此為基礎,建立整個公共信息推送平臺,按照學校和職能部門相關要求,分角色進行教務信息推送。通過平臺進行信息的“互動式”推送,也可得到用戶信息的快速反饋。通過相關統計功能,得知管理員關心的某些數據,從而優化信息推送機制與流程。
信息推送系統的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教務信息推送機制總體框架圖
5 結束語
新媒體技術發展使網絡傳播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傳播主體與受眾融合,傳播渠道與方式多元,傳統傳播流程被改變;網絡輿情形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個體成為網絡輿情形成和擴散中心。新媒體技術給高校的信息推送工作帶來了無限機遇與挑戰。
本文通過對日前新媒體技術應用的討論分析,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新媒體技術,實現高校教務教學信息推送系統新的構架。該系統已經成功應用實踐,效果顯著。新構架優化了學校教務管理工作流程,形成高效的信息推送機制,使得高校教務管理人員、二級單位教學秘書、專人教師、學生都得益于這種新的推送模式。新媒體技術擁有用戶群大、高效性強、互動及時等諸多優點,必將在高校的教務教學甚至于其他類型的信息推送中應用越來越廣。
參考文獻:
[1]孫寧.基于教學資源建設的新媒體環境解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7).
[2]匡文波.新媒體是主流媒體嗎?——基于手機媒體的定量研究[J].網絡傳播研究,2013(6).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1.
[4]魏超.新媒體技術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1).
作者簡介:
郝文英(1985-),女,漢族,山西晉中人,工學碩士,教師、工程師,研究方向:教務教學管理,新媒體技術應用。李學龍(1986-),男,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工學及工程雙碩士,教師、工程師,研究方向:網絡安全,計算機應用技術,多媒體與智能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