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寧
【摘要】英漢習語是英漢語言文化中璀璨的組成部分,其民族特征較為明顯,不僅僅體現出人們對世界的客觀認識,同時也能不斷豐富民族的文化資源。在英漢習語認知度比過程中,概念隱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思維模式,它不僅僅貫穿著人類認知的整個過程,同時,通過概念隱喻,英漢習語可以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進而不斷豐富人們的語言表達形式,為了提高的進行英漢習語認知對比方面的研究水平,本文對概念隱喻在英漢習語認知對比中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概念隱喻 英漢習語 認知對比
習語作為我們人類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人類語言文明的精華所在,作為一種較為典型的語言現象,英語與漢語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習語,這為我們進行語言的表達提供豐富的形式。概念隱喻作為一種人們思維認知方式,它可以將人們的思維、行為以及相關所要表達的含義進行統一,它主要是通過跨域映射來實現這一目標的。為了提高的進行英漢習語認知對比方面的研究水平,本文對概念隱喻在英漢習語認知對比中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從概念隱喻的相關理論繼續的分析,其次,對英漢習語中概念隱喻的相關特點進行分析,最后,結合現階段概念隱喻在英漢習語認知對比中的研究現狀,從而指出其主要策略。
一、概念隱喻理論
在傳統的英漢習語研究領域,概念隱喻常常被認為是語言在使用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讓語言變得更加華麗,所以這導致概念隱喻被研究者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修辭手法,被排除在語言研究系統之外。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5)一書中提出隱喻是人類普遍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是從源發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他們同時提出了認知語言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Lakoff把隱喻看作是人們思維行為和表達思想的一種系統的方式,即概念隱喻,并根據始源域的不同將概念隱喻分為三大類: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s)、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空間隱喻(spatial metaphors)。
二、英漢習語的隱喻認知對比特點
通過對相關資料的研究我們發現,在英漢習語的隱喻研究過程中,其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本章節就這一規律進行研究,總結為以下幾點。
1.隱喻重合現象。人類從古到今都是一個整體,雖然在進化的過程中有種族以及分支的出現,但是無論是從生理或是心理方面它都具有類似的文化內涵,這為隱喻重合的現象提供一定的基礎。人們的語言基于相同的認知結構,因此,及時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出現隱喻重合的現象,從而體現出共同的隱喻概念。
2.隱喻多樣化現象。雖然上文我們可以發現在英漢習語中會有隱喻重復的現象,但是由于文化具有不同的民族特征,隱喻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人情以及歷史都是不同,隱喻也是如此。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隱喻是某些民族所特有的。習語的隱喻文化多樣性是指同一喻體在不同文化中的隱喻意義有時會大相徑庭或者采用不同的喻體來描述相同或相似的認知對象。
三、英漢習語的隱喻互譯策略
在英漢習語中蘊含則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我們要提高對英漢習語的認知,隱喻是認知英漢習語的重要途徑,它在在英漢習語認知對比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章節基于現階段概念隱喻在英漢習語認知對比中的研究現狀,從而指出其主要策略。
1.隱喻替代法。人類從古到今的發展都是一個整體,雖然在進化的過程中有種族以及分支的出現,但是無論是從生理或是心理方面它都具有類似的文化內涵,這使得人類語言中具有相似的基本的詞義概念,所以,在英漢習語的隱喻互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隱喻替代法,我們就可以直接用譯入語文化中相同意象來替代。
2.隱喻轉換法。針對概念隱喻的第二個特點,我們可以得知文化具有多樣性,因此,在進行英漢習語互譯的過程中,一旦遇到文化多樣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尋找文化含義較為相近的詞語進行替代,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對英漢習語進行認知對比。
3.隱喻舍棄法。通過研究我們也可以發現,在中英文化中存在較多的空缺,這就導致被翻譯的習語在目的語中找不到較為合適的詞語進行替代,雖然,部分研究者會將這些詞語進行保留,但是效果不佳,因為保留之后,語言較為難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舍棄原文的喻體,從而保留喻意,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進行英漢習語互譯,有利于兩國文化的溝通與理解。
四、總結
通過以上對概念隱喻在英漢習語認知對比中的作用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概念隱喻在英漢習語認知對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能促進英漢習語中認知對比的整體發展,同時,它還能夠不斷促進人類語言表達形式的發展,為人類語言文化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但在英漢習語互譯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隱喻的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相關習語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李秀芝.英漢習語對比分析——以“憤怒”概念隱喻為視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0,02:92-95.
[2]朱葉丹,沈卓.英漢語中與“hand/手”相關的習語之隱喻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9:154-157.
課題名稱:“英漢習語隱喻的認知對比研究”,項目編號:NMD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