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萍
【摘要】在語言類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本文探索隱性知識顯性化,發揮其在語言實踐教學中的價值,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語言教學 ?隱性知識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there are a lot of hidden knowledg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 to explicit the implicit knowledge, exerts its value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d improves its effectiveness.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hidden knowledge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91-02
一、隱性知識在教學領域的研究綜述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認為,所謂隱性知識指的是以行動為導向的知識,是程序性的,它能促使個人實現自己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這類知識的獲得與運用,對于現實的生活有重要啟示。另外,隱性知識反映了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實現個人價值目標時運用知識的能力。
國內對隱性知識頗具研究的學者是石中英教授,在其著作《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中,專門有一章來論述顯性知識、緘默知識與教育教學改革的關系。石中英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從類型上說,既存在著教師的隱性知識,也存在著學生的隱性知識;既存在著有關具體的教學內容的隱性知識,又存在著有關教授和學習行為的隱性知識,還存在著有關師生交往的隱性知識;既存在著與語言知識學習有關的隱性知識,又存在著與社會知識學習、自然知識學習有關的隱性知識;既存在著與教學過程有關的隱性知識,又存在著與教學空間有關的隱性知識,如此等等,不可計數。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意識到隱性知識的存在、認識到實踐教學的價值、然后使它顯性化、并且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考慮到相應的隱性知識。
二、隱性知識對語言類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
組織理論研究者溫特(Winter)等在對組織能力的研究中,認為組織內部存在著隱含性的組織知識。隱性知識是指存在于個體、各級各類組織中難以規范化、不易交流與共享、也不易被復制或竊取、尚未編碼和顯性化的各種內隱性知識。語言類課堂教學中,存儲在教師頭腦中的隱性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就是將隱性的知識顯性化的過程。語言類教師在語言類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三個主要途徑將自己隱性知識顯性化。1. 教學雙邊中的隱性知識傳遞。在教學正確、得體的勢態語是教師隱性知識顯現的“第二渠道”。2.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相交談是獲得隱性知識的一種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學過的知識未必全都理解,某些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特別是難以編碼化的隱性知識更需要師生面對面地直接交流。3.教師的這種體態教學,是人類廣為使用的一種特殊交流方式,它是隱性知識的一種表達形式,具有獨立性、特殊性、理解性、直覺性。過去,人們對這種隱性知識重視不夠,對勢態語言的作用和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勢態語言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學過程中常常是“身教重于言教”,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就是一個育人于“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在語言類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隱性知識進行傳遞、共享及創新,將自己的經驗、知識轉化為語言可以描述的內容,是從感性知識提升為理性知識,將經驗轉變為概念的過程。它重點強調的是信息采集、組織、管理、分析和傳播。個人知識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進行傳遞的僅僅是知識中的有關觀點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對其進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內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識。內化意味著新創造的顯性知識又轉化為組織中其他成員的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隱性化的目的在于實現知識的應用與創新。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是核心,是知識生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研究教師隱性知識在教學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有效地激發教師個體的隱性知識,實現隱性知識在教學中的正面價值,充分發揮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有效結合,發揮教師的創新性,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提高教師評價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德祿.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2]張民選.專業知識顯性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教育研究[J],2002,1.
[3]申衛.英國教師評價制度的啟示,現代中小學教育[J],2005年第9期.
[4]孫河川,鄭丹,葛輝.美、中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比較研究,教育發展研究[J],2008年第20期.
[5]王婷,孫河川.美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簡述及啟示,教育前沿[J], 2009年第1期.
[6]孫河川,王婷,魯良.美國教師評價指標對遼寧省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啟示,教育科學[J],2010年第6期.
[7]余藝文.美國教師評價,課程教材教法[J],2003.11.
[8]趙中健.教師評價指標之研究——對美國一份教學評價設計的述評,上海教育[M],200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