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摘要】林語堂作為著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家,翻譯了數量不菲的中國文學經典,對于向西方傳揚中華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翻譯角度論述“美”的翻譯家,林語堂首次提出了翻譯的美學思想。本文將從翻譯美學視角出發,從古詩詞的音韻、語言及結構三方面來探討林語堂的翻譯藝術。
【關鍵詞】翻譯美學 林語堂 古詩詞英譯
一、 引言
中國古詩語言優美,意象繁多,富有節奏韻律,堪稱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其翻譯之難有目共睹。林語堂也指出翻譯是一種藝術即創作(羅新璋,2009:507)。其譯詩所體現的音韻美、語言美及結構美體現了林語堂“翻譯即藝術”的美學觀。毛榮貴(2005)在《翻譯美學》中對翻譯美學做出如下界定:翻譯美學研究對象是翻譯中的審美客體(原文、譯文),翻譯中的審美主體(譯者、讀者),翻譯中的審美活動,翻譯中的審美判斷,審美欣賞,審美標準以及翻譯過程中富有創造性的審美再現。而劉宓慶在《翻譯美學導論》中明確提出審美客體的屬性和構成。他指出翻譯審美客體的審美構成可分為形式系統和非形式系統兩類。形式系統是審美符號集,包括四個方面:語音層審美信息、文字層審美信息、詞語層審美信息、句段中的審美信息;非形式系統指的是審美模糊集,包括“情、志、意、像”。由此可看出翻譯審美客體(原文、譯文)涵蓋了“音韻、語言、結構”內容。
二、林語堂古詩詞英譯體現的藝術美
1.音韻美。詩歌中的韻是一個重要音美因素,特別是在漢語中,“聲韻和諧”指“聲、韻、調”的配合,是構成音美的必要條件(劉宓慶,2005)。而林語堂翻譯的多數詩詞都十分具有音韻美感,下面就林語堂英譯蘇東坡的《西江月·梅》進行分析。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東坡詩文選》,P.104)
林譯: Bones of jade, flesh of snow, /May thy ethereal spirit stand unafraid, / Though the dark mist and the swamp wind blow. / May the sea sprites attend thee, /The paroquets and cockatoos befriend thee. /Thy white face doth powder spurn; / 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y lips learn. /Flesh of snow, bones of jade, / Dream thy dreams, peerless one.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 (《東坡詩文選》,P.105)
這首詞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梅花”暗指朝云,體現詩人對朝云的思念之情。林語堂譯詩精妙,在體現原詩的韻律上也有獨到之處。原詩中“風、鳳、夢”、“叢、紅、空”押尾韻,在譯詩中為了體現原詩的節奏美感,以英詩“aba,bcb”, 如“snow, blow/jade,made”押韻,中間以兩組英雄雙行體如“spurn,learn”格律形式呈現,即保持了原文的節奏感,又符合英詩的格律。
2.語言美。林語堂為了使譯文達到原文所傳達的意境,在選詞上也煞費苦心。上文詞中,蘇東坡開篇對梅花展開描寫“玉骨哪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此組詞行文對仗,前半句意象與后半句意象相對應。“玉骨”對“冰姿”,“愁”對“有”,“瘴霧”對“仙風”,體現了梅花超凡脫俗的氣質。譯文用“bones of jade”表示“玉骨”,將原文意象完整再現于譯文;以“flesh of snow” 表示“冰姿”,使梅花和雪的“潔白”相對照,即形象又生動。譯文在最后兩句詞中將原文中的意象“曉云”、“梨花”做了改動,譯成“Flesh of snow, bones of jade”,即與上文相呼應。將“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譯為“Dream thy dreams, peerless one.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使得原詩中的意象具體到“朝云”這個人物,更加符合英語讀者的思維,使得詩人的情感得到較好的傳達。
3.結構美。在譯文的結構上,林語堂也力求保留原文的結構形式。這在其英譯蘇東坡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中也有表現。原文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甲,鴻飛那復計東西。林譯為:To what can human life be likened? / Perhaps to a wide gooses footprint on snow. /The claws imprint is accidently left, / But carefree, the bird flies east and west. (東坡詩文選,P.98).
原詩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出現,首句拋疑,下句給出答案。譯文為了保留原詩的結構將介詞短語“to what”對應原詩的“何”提前,而“飛鴻踏雪泥”與“gooses footprint on snow”幾乎字字對應,兩個“to”使得前后兩句在意義內容上相銜接,結構上也與原文相對應,形式美得到體現。
本文從翻譯美學視角分析林語堂中詩英譯體現的音韻美、語言美和結構美。在很大程度上,音韻美需要依靠語言和結構來實現,三者有機結合才能體現詩歌的藝術美。筆者認為林語堂的中詩英譯再現了原詩的藝術美,充分印證了他所主張的“翻譯即藝術”的翻譯美學觀。
參考文獻:
[1]隋容誼,李鋒平.翻譯美學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1): 54-57.
[2]東坡詩文選[M]:漢英對照.(宋)蘇東坡著;林語堂譯[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7.
[3]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羅新璋,陳應年.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