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由中國村鎮銀行論壇組委會舉辦的2015年互聯網+商業銀行論壇,能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感謝主辦方的精心組織和周到安排。
大家知道今年年初,我們銀監會進行了一次內部生產機構的調整,為了強化普惠金融方面的政策引領和監管工作,專門設了普惠金融,現在又新充實了網絡借貸監管和小貸公司的監管職能,這是我們普惠金融部的主要監管職能,新設了這么一個監管部門。
今天利用這個機會,我從普惠金融發展成效,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主要是以P2P為例,介紹一些情況,和大家做一個分享交流。
一、普惠金融的發展成效
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范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實際上就是讓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這是頭一回,咱們中央主要政策文件里面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我們理解普惠金融主要就是小微、“三農”和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
首先我介紹一些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的成效。我國引入普惠金融概念比較晚,這是一個外來詞。但是黨中央國務院越來越重視,積極推進金融改革發展,注重發展民生金融,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我國金融業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健全,金融創新力度不斷加大,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多元化金融服務供給體系初步形成。這方面,大家都從事這個行業,體會比較深,從傳統銀行機構到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村鎮銀行、小貸公司、P2P,這樣的新業態,大型的、小型的,線上的、線下的金融組織,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除了銀行,包括證券、保險業等金融組織機構分類經營、相互協作的金融體系逐步完善。此外,還有金融租賃公司、融資擔保機構。一直以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還有新業態互聯網金融組織等迅速發展,在“三農”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領域開展有利的探索。初步構建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供給體系。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我們國家農村地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洼地,農村金融一直以來都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所以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戰場必然是在農村,在積極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方面,近年來通過深化改革,轉換機制,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組織體制得以初步建立。一是持續推進深化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從2008年開展試點以來,到今年4月份印發《關于全面推開“三農”事業部改革的通知》,明確要求農行的三農事業部改革擴大到全部縣域機構。二是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功能定位。經過國務院進一步明確政策性銀行有了清晰的定位。三是引導國開行創新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國開行過去也有設想,要定位為商業銀行,股改上市,現在也進一步明確它是開發型金融。它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加強融資模式創新,主要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發展走出去的領域,加大了投資的力度。四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堅持服務“三農”方向里面,穩定現任法人定位不變,保持體系完整性不變,不會把“農”字去掉。截至今年6月已組建農商行791家,其中安徽、湖北兩省已全面完成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全部縣域的法人機構、農信社等,已經重組成農村商業銀行了。五是鼓勵郵儲銀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督促郵儲銀行堅持扎根農村、服務農業,持續加大,它也是在農村地區投放小額貸款,成為資金回流的一個新渠道。六是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機構培育工作,堅持主發起行,引導集中連片發起村鎮銀行,從原來的一些信用聯社也可以成為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現在這種情況沒有了,現在一般都是銀行機構,而且是監管要二級以上的,要報村鎮銀行的發展規劃,所謂集中連片就是不能東一個西一個。村鎮銀行縣域覆蓋面穩步提高,到6月末,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270家,縣域覆蓋面達到57%,民間資本持股比例72.2%。村鎮銀行農戶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合計占比達到93%,這樣咱們村鎮銀行是地地道道踐行普惠金融的新興農村金融組織。戶均貸款約50萬元,據統計,開業兩年以上的村鎮銀行盈利面在80%左右。此外,我們還穩妥引導開展農民合作社的內部資金互助,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小貸、網貸新渠道、新業態蓬勃發展,這是從機構體系而言。
(二)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大幅提升。這里面有一些數據,截至去年末,全國銀行網點數量21.6萬個,ATM等自助設備總量124.7萬個,POSS機數量1593.5萬個,和其他國家橫著比較,我們國家在銀行網點,ATM機密度,以及銀行開戶率等處于國際中游水平。近年來,偏遠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工作持續推進,我們有一個提法,“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戶戶有賬戶”這樣的目標,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提升,這里面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2009年以來,持續開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當時是在2009年10月,在貴陽銀監會組織召開工作推進會,這項工作開展以來,累計解決了1375個鄉鎮金融機構空白的問題,原來這些鄉鎮沒有機構網點,現在新設的機構網點。還有708個服務空白問題,沒有服務的,現在通過延伸服務,解決了服務問題。另外,2014年,又專門印發《關于推進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的指導意見》,引導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用3—5年時間,在具備條件的行政村,有些地方說這些村要實現“四通”,在這樣的村我們要實現基礎金融服務的村村通,打通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到去年末,全國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6%,農村基礎金融服務點的覆蓋率已經達到92%,保險服務鄉鎮覆蓋率達到了93%。
(三)薄弱環節金融服務力度不斷加強。我們一直以來引導加大對小微,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加大這個領域的信貸投放。到去年末,小微企業已經連續6年實現增速、增量“兩個不低于”,涉農貸款也連續5年實現了增量增速的“兩個不低于”目標。
(四)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日趨活躍。有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貢獻,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金融業態產品服務模式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眾多金融組織運用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打造數字化的金融平臺,延伸金融虛擬經營空間,快速挖掘和響應客戶的需求,推出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服務。支持和鼓勵農村金融機構不斷推出適合農村實際需要的產品服務方式,在這方面,我們從2012年以來,引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包括廣大農村信用社,也包括村鎮銀行,實施農村金融服務的三大工程,這個工作持續取得進展。
(五)普惠金融發展環境逐步改善。在這方面主要是財稅政策,還有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將極大地促進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農民轉賬、補貼發放、生活繳費這些金融支付活動都可以在互聯網終端上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加以解決。從目前可認知的情況,除了農村居民的現金存取,還有借款可行性調查,這些銀行機構必需的職能之外,絕大多數部分金融業務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提供的金融服務實現。
近年來銀監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和金融服務“三農”的工作部署,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消除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為突破口,大力推動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仍屬于金融,在農村開展互聯網金融服務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金融消費者的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知識普及。我們的創新活動能不能為農村普通百姓所理解,所接受,這里面有一個金融知識普及教育、金融工具的使用、宣傳方面,這是一個難點。
二是一些金融機構,互聯網建設的能力,包括網絡安全防護,風險管理這方面,這也是一個難點。
三是服務供給和需求方的信息對稱、信息保護、權益保護,這也是一個重點問題。
有關數據表明,以P2P網絡借貸為例,根據2014年國務院國發30號,關于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劃分的文件,很多傳統的銀行機構對社會公共吸收存款的、風險外溢的機構,監管職能主要在中央層面,與之對照有不吸收公共存款的,像小貸、網貸,我們把這些具體的監管,中央層面,銀監會監管歸置和管理制度的統一建設,具體的監管職能是在省里。以網絡借貸P2P為例,制度建設在普惠部。目前有關數據表明,到2015年年初P2P的機構數量已經有2000多家,融資體量,P2P網絡借貸在互聯網金融里面較大,發展的特點是機構數量多,單體規模小,增長速度快,分布不均衡,風險暴露頻,有這么一些發展的特點。根據網貸之家的統計,到2015年8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的P2P網絡借貸機構有2280多家,較年初增長了43%,8個月增長了43%,其中新上線的平臺有228家,8月份行業整體成交量有900多億元,環比7月份又上升18%,是去年同期的3.9倍。借貸余額2769.8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47%,還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時新增問題平臺機構81家,累計問題平臺機構900多家,占全行業總數的30%。
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主要風險,一個是有些機構,P2P機構資質比較差,網絡信息系統脆弱,平臺倒閉,經營者卷款跑路現象時有發生。二是有些從業機構存在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隱患,消費者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三是有些機構經營不規范,有的借用互聯網金融概念包裝,從事虛假宣傳,從事非法集資,損害社會公眾利益。四是有關信用體系建設和政策引導機制不夠健全。這是外部的環境方面。
下一步,銀監會將繼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互聯網金融為依托,不斷將普惠金融發展引向深入,支持有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開設網絡銀行業務,鼓勵依托互聯網技術開發針對農村的新產品、新服務,加快農村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進行傳統金融業務和服務的轉型升級。
普惠金融的發展,將為我國經濟健康和社會和諧進步注入強大的動力,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需要我們銀行機構,需要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包括相關科技企業共同努力,讓我們攜手并肩,讓農村金融服務的雨露更好地惠及家萬戶。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中國銀監會普惠金融部殷有祥在第八屆中國村鎮銀行發展論壇暨2015年互聯網+商業銀行論壇的演講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