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銘
做過班主任的老師都知道,要想做好這一工作真的需要“十八般武藝”——不但要有上好專業課的本領,還要有處理學生問題的本領;不但要有應付各種突發情況的本領,還要有與家長溝通的本領,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隱性的本領需要掌握,那就是上好班會課的本領。在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中,班會課無疑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是與正常學生交流、傳遞信息、進行溝通的平臺。班會課是作為班主任的我們與學生交流談心的好機會,是實施教育的大好機會。倘若一節班會課什么都強調了,其結果等同于什么都沒說,次數一多學生甚至能夠猜到老師下一句的臺詞,這顯然都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筆者以為,只要我們稍微用心一些,是完全可以把班會課上好的。具體而言:
一、選好主題
一節好的班會課,首先就要一個好的主題。主題要做到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教育目的,還要做到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很明確的教育意義。比如,可以結合學生中近期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愛攀比、不團結等不好的現象,班主任應及時做出分析,并歸納出原因,尋找到解決問題切實可行的方法,找到教育的著力點。再比如,學生上六年級以后,可以適當開展目標教育,讓他們有比較清晰的畢業班奮斗目標,進而形成好的學習氛圍。作為班主任,必須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前提,要知道他們現在想的是什么,要獲得的又是什么。是具體的方法指導,還是人際交往的指導,再或者是人生規劃等等。只有做到了這個,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才會更能加滿足學生的需要,也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二、充分準備
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一節好的班會課不可能光靠班主任的主觀想象就能完成,它需要切切實實地做,真真實實的準備,需要充分的預設、評估。班主任對待班會課的態度就要像對待公開課的態度一樣。唯有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特別是他們思想狀況,并且做到擁有足夠的第一手資料,對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細節都予以考慮,才能將整個節奏把握在自己的手里。當然了,班主任的單方面的準備也是不夠的,因為一節好的班會課需要班主任和學生共同參與,所以學生也是需要有所的準備。一般的做法為,給學生發言的時候要做好布置,哪怕籠統一些也沒關系,要注意避免念稿子等流于形式的發言。在每一次班會課前,筆者都會提前告訴學生,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收集資料,做出相應的準備。還有一些班會需要小主持人,關于主持人的選拔、培訓等準備工作也得提前布置,以保證班會課的效果。
三、學生為主
學生是學生活動的主體,班會課亦然。因此不管班會課的主題是什么,都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要發揮他們全員參與到班會課中來的積極性,在參與的過程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這里需要班主任做到的就是,盡可能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去做、去嘗試。班主任自己最后退到幕后,做一個導演身份。只有班主任自己放棄表現自我的機會,才能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每個學生都有無窮的潛力,我們一定不要低估他們的能力,一定要相信他們可以作好很多事情,要相信這些種子的力量。今年的兒童節前夕,筆者為了讓自己所教的畢業班學生能夠對母校有個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們特意設計了一節以“再見母校”為主題的班會課,這節班會課,我安排一個有多次做主持人經歷的學生擔任主持人,讓其他學生積極配合,自我發揮,沒想到學生們的表現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演出的效果非常非常好。因為老師退出了,學生就能更放得開,在討論時能暢所欲言,氣氛十分活躍,對問題的討論很深入,取得了非常好的結果。
四、情理兼顧
必須承認的是,我們當前的教育形式還是以說教為主,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自己能夠把道理跟學生講清楚講明白,讓他在用耳朵聽的過程中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教育的改變,首要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懂得道理,只有懂得之后才能更好地進行實踐,化到自己的行動中去。人本來就是感情的動物,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一些班會課上,我們完全可以從“情”字入手,做好文章。比如:“感恩父母”這一主題班會課上,原本并不煽情的課堂設計因為觸及到了學生心靈深處柔軟的地方,所以他們在上課的過程中很多人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其實這樣的結果比任何說教都要有效果,而且容易在學生的心中形成比較深刻的印象。
除了上述的四種方式外,上好一節班會課,還必須融入創新因素,不能老生常談,要兼顧信息技術的促進作用,緊跟時代的發展,讓話題討論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等等。總而言之,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顆想上好班會課的心,有了這顆心之后,就能找到上好課的辦法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里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