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獎國際評委會
上海國際電影節評獎單元包括“金爵獎”國際影片評選和“亞洲新人獎”評選。前者作為主競賽單元,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歷屆都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而亞洲新人獎(以下簡稱“亞新獎”)旨在激發亞洲電影創作活力,發現和推出亞洲電影新人。
今年,為進一步體現電影節的專業性、權威度和影響力,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對兩個大獎的評獎機制、獎項設置、表彰范圍進行了調整升級。
有腔調的實力派評委
在評審影片之前,組委會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組建國際評委會。國際評委會一般由國際知名專業人士組成,導演、演員居多,常由于其作品和口碑,引起媒體和觀眾的極大關注。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副主任、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曄是遴選金爵、亞新兩大獎項評委的主要負責人。在她的視野里,除了導演和演員,制片人、編劇、國際發行人也是必要的評委力量。王曄表示,導演和演員都是實力派,制片人則具有全面衡量內容品質與市場潛力的眼光,而具有海推經驗的國際發行人擁有較多的渠道與資源,可以幫助亞洲電影、中國電影推向海外市場,尤其是可以直接幫助亞新獎獲獎作品搭建海外銷售平臺。
據王曄透露,今年金爵獎評委主席由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擔任。1964年出生的安德烈·薩金塞夫是俄羅斯當下最有代表最有才華的藝術導演之一,2003年處女作《回歸》出征威尼斯,即一舉拿下金獅獎和最佳導演處女作獎。2007年《為愛放逐》參賽戛納贏得最佳影帝獎,2011年參加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角逐的《伊蓮娜》獲得評審團特別獎。2014年其新作《利維坦》更是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入圍2014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最佳編劇獎,摘取2015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獲得2015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該片將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展映。
金爵獎評委會成員包括中國導演蔡尚君(導演作品《紅色康拜因》《人山人海》、編劇作品《愛情麻辣燙》《洗澡》《向日葵》《人山人海》)、中國演員郝蕾(出演作品《第四張畫》《白銀帝國》《浮城謎事》《黃金時代》《親愛的》)、中國香港制片人施南生(出品作品《無間道》《龍門飛甲3D》《狄仁杰之神都龍王》《智取威虎山》)、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導演作品《海底樹》《蝴蝶》《我的小牛與總統》)、韓國編劇金希才(《實尾島》)、美國制片人羅恩·耶克薩(制片作品 《內布拉斯加》《陽光小美女》《比炮彈更響》)。
亞新獎的評委會主席由韓國導演金漢珉出任。作為韓國影壇新生力量代表人物,金漢珉先后拍攝過《極樂島殺人事件》《最終兵器:弓》。2014年執導的《鳴梁海戰》曾擊敗《奪寶聯盟》《阿凡達》等好萊塢大片,創下韓國電影票房神話,至今為止仍保持著韓國影片票房和觀眾人數最高的雙項記錄。此次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會主席,是金漢珉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出任評委,金漢珉表示:“我本身很熱愛中國文化,非常希望能和中國電影人合作。我非常愿意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亞洲的電影新人。”
亞新獎評委會成員由中國演員黃軒(出演作品《無人駕駛》《建黨偉業》《黃金時代》《推拿》)、中國臺灣導演易智言(導演作品《蚱蜢》《寂寞芳心俱樂部》《藍色大門》《關于愛》臺北篇)、馬來西亞演員李心潔(出演作品《念念》《見鬼》《愛你愛我》《20 30 40》),以及法國制片人尼古拉斯·里戈·羅伯特擔任。
優化評獎機制 首推新人新作直通車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電影節的聚焦能力,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對金爵和亞新兩大獎項的設置及評獎機制進行了優化、更新。
王曄表示,金爵獎的整體標準就是國際A類電影節的要求,基本包含了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所征集的影片范圍,“但上海電影節更加關注亞洲電影,尤其是華語片的發展空間。”值得欣喜的是,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藝術貢獻獎的基礎上中,進一步關注最佳動畫電影和最佳紀錄片電影兩個獎項,讓全球動畫電影和紀錄片電影的從業者加入到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平臺。
事實上,金爵獎每年都會吸引數百部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參選,其中不乏國際首映或亞洲首映之作。這些影片題材豐富,影像風格多元化,不僅有影壇大師的杰出新作,還集中涌現了一批電影新生力量。
為了落實本屆電影節“亞洲、華語、新人”的定位,視新人的創新能力與產業能力并重的亞新獎,將在今年繼續發掘和推廣越來越多的亞洲籍電影新銳導演。目前,亞洲所有的電影節都采用入圍制形式,組委會只嘉獎最終的獲獎者。根據這種情況,亞新獎首次采用“提名制”,將原有的10部入圍影片通過評委評選產生兩個獎項,改為通過評委評選產生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6個獎項,并為每個獎項都設立5個提名獎,褒獎范圍拓展到30位。而參選條件只需是亞洲籍的導演、演員、編劇、攝影的前兩部作品,凡是2014年1月1日以后制作完成的、片長不少于70分鐘的,無論是否公映過的影片皆可報名參賽。
此外,組委會將邀請所有被提名的影片導演、演員、編劇、攝影及影片劇組,參加在亞新頒獎典禮前一晚舉行的“提名獎酒會”,由著名電影人和組委會成員向獲得提名的影片和個人頒發提名證書,以擴大影響力和提供與業界大佬、機構的對話平臺,最大限度地為電影新人增加新聞曝光的機會。亞新獎頒獎典禮將于6月19日正式舉行,據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電影部主管亞新獎的副總監王曉透露,今年的頒獎典禮遷移到環上大國際影視園區,“讓整個屬于新人的頒獎典禮更加活潑、溫馨、充滿朝氣”。
更加吸引人的是,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與釜山國際電影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進行互動,彼此輸送優秀作品。“上海的獲獎作品可以到他們那里參賽,他們推薦的作品也將在我們的亞洲新人獎將最大程度地曝光。”在王曄看來,“現在的亞洲電影節之間不應該對比、競爭,上海、東京、釜山攜手團結,集聚資源,就能形成亞洲范圍內新人新作的直通平臺。”有了“直通車”這一想法后,與釜山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主席一拍即合,“在獎項設置、頒獎典禮升級的同時,更加深度地為電影產業服務,推進年輕的電影人去做合拍片,去商業合作、對外拓展,被國際市場認可,未來成為中國電影的符號。”
(郭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