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剛剛落幕,媒體們也是使出渾身解數從各個角度記錄、評價電影節及以各種身姿出現在電影節上的人們,或褒或貶,或長篇大論或一帶而過……其實,電影節本就千差萬別。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FIAPF)將電影節分為三類:競賽類、競賽型專門類、非競賽類和短片及紀錄片類。國內媒體最熱衷的“歐洲三大”戛納、威尼斯、柏林都是競賽類。此類共有11個電影節,其中歐洲以外的有亞洲的上海、東京,北美的蒙特利爾,南美的阿根廷馬塔布拉塔以及非洲埃及的開羅電影節。
所謂的B類電影節,往往在特定的范疇內設有競賽單元,諸如針對第一部故事長片的釜山電影節(限定亞洲電影)或者某題材、類型的電影節,如盧卡斯兒童電影節,布魯塞爾國際奇幻電影節等。還有不少以某些特定區域為競賽片范疇,如針對中歐和東南歐電影的薩拉熱窩電影節等。第三類非競賽電影節中最著名的當屬多倫多電影節,近年來因其在電影全球銷售方面的強大作用而日益舉足輕重。
電影節的誕生和發展,總有一定的動機驅動。譬如冷戰中誕生的柏林電影節,正因為歷史成因,使其對于政治話題總有特別的敏感度。另一方面,雖然著名電影節多位于電影文化大國,但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往往并不太在意電影節的級別和規模,而是更看重其本身的功能性,例如作為電影主要生產國的美國和印度就都沒有A級電影節。
實際上,“A類”和“國際電影節”的招牌本身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全球至少有上萬個電影節,號稱“國際”的起碼有幾千個。筆者自己既參加過A類節,也參加過一些影響力不小、卻沒“入級”的電影節,還有一些名氣雖不甚大,卻讓人特別流連忘返的電影節,譬如在意大利北部小城烏迪內舉辦的遠東國際電影節。
如果說競賽類電影節代表了一種對于電影的態度,那么烏迪內電影節則代表了另外一種態度:電影的好壞不是以幾個大師的口味決定優劣的,其可以是藝術的前衛嘗試也可以是大眾的興趣。烏迪內每年從遠東地區的新片中邀約一批電影,既有當年票房大賣的商業成功之作,也有賺了口碑輸了票房的文藝片,有知名大導演的大手筆,也有新人的處女作……這些影片均于電影節期間在烏迪內影院公開售票,由觀眾投票選出他們心中的前三名。受邀前來的電影主創和各大電影節選片人、影評家們則在觀賞電影之余,有充裕的時間交流切磋。在這座風景優美且保護得非常完整的意大利古老小城里,沒有紅地毯上的心機秀,沒有狗仔們的偷拍,也不用忙于穿梭于各買家之間洽商,可謂真正體現出了電影節“Festival”的一面。
當然,無法回避的是電影走過百年,早已無法避免地成為商業工具和中介手段,或者中國俗稱的“局”,做電影的動機也許和電影本身已沒有太大關系,電影只是撬動資源、達到某種商業目的的手段。然而,不同的電影節終歸吸引著不同的參與者,而差異化的參與者必然有各自的需求需要組織者解決。與電影業一直在辯論的經典問題“藝術or生意”一樣,有智慧的人自可做到二者得兼。譬如美國,既有由好萊塢牽頭的電影工業,又有完整的獨立制片體制,雖然沒有一個所謂的A級電影節,卻有被全世界矚目的金球獎和奧斯卡,更有著遍布全國、默默培養著觀眾多元化欣賞習慣的各類不同特色的電影節。與此同時,“歐洲三大”也在為好萊塢不斷地輸送著新鮮血液,使得后者在經營著全世界最成功的娛樂產業的同時,依然能在藝術上保持著創造力。
由此足見,電影節之于一國電影產業,是可以起到補缺、豐富、孕育甚至其他作用的。但能否真正做到,就得看主辦者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