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世界的目光聚焦上海,上海電視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如約而至。
每一座城市,都擁有獨特的文化氣質,或凝結于古老的建筑中,或隱藏在街頭巷尾的氣息里,或存于流動的文化活動中。上海電視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塑造了上海這座城的氣質。
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上海市政府主辦的上海電視節創辦于1986年,是全國開辦最早的國際性電視節。它的成長與壯大,是中國電視產業發展的縮影,也見證和助推了中國電視產業市場化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漸進曲線。2015年6月8日-12日,第21屆上海電視節與您相約滬上。
“求新求變是上海電視節二十多年來的一貫追求。”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胡勁軍如此評價。今年的上海電視節,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中國電視產業新一輪的騰飛。
“白玉蘭”獎主動“縮水”
2015年上海電視節,主體活動依然包括四大板塊:中國創辦最早、以權威性和公正性聞名的“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選;亞洲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影視節目交易平臺——國際影視節目市場;秉承“全球話題、行業經驗”,關注電視行業前沿動態的國際電視論壇;匯集中外電視技術專業領域最頂尖展商的國際新媒體與廣播影視設備市場。此外,本屆上海電視節還包括優秀電視節目展播、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等特別活動。
“白玉蘭”獎評選今年有較大創新。隨著現象級節目的帶動以及資本熱潮的助力,綜藝節目市場近兩年得以快速發展。為了順應潮流趨勢,今年的“白玉蘭”獎將原設的23個獎項精簡壓縮為四大單元(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綜藝節目)共15項權威獎項,從而提高各獎項的“含金量”,并更全面地覆蓋整個電視業態。同時,今年“白玉蘭”獎進一步完善了評獎機制,全面推進選片人機制,由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選票的統計發放和回收工作,在獎項的公平、公正、專業性方面,都獲得了極大保障。可以說,“白玉蘭”獎的評選,目前已成為了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憑借多年積累的良好口碑,如今上海電視節參賽作品的質量逐年提升,入圍作品基本反映了國內電視制作的頂級水準。今年征集到的參賽作品中,電視劇類達到274部,紀錄片396部,動畫片169部。此外,今年新設置的綜藝評獎單元一經推出,立即吸引了全國各大衛視的“拳頭”級綜藝作品參賽,其中不乏《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等現象級節目,已征集的作品達到80余部。
“白玉蘭”獎擁有的行業地位及權威性,也吸引了不少業界翹楚擔任評委。“歷屆白玉蘭獎邀請評委,全都是業內最頂級、最有聲望的電視人。”胡勁軍表示。今年的“白玉蘭”獎評委名單依舊星光熠熠,除綜藝單元不設終評委外,其它三大單元評委主席目前都已確定。據組委會宣布,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三大評獎單元,分別由著名導演閻建鋼、艾美獎得主理查德·布拉德利以及亞洲動畫峰會創始人蒂姆·布魯克-亨特領銜。此外,大名鼎鼎的動畫公司“骨頭社(BONES)”社長南雅彥將出任動畫片單元評委;“白玉蘭”視后、金雞影后宋佳則擔任電視劇單元評委。
交易市場接軌國際
近兩年,隨著電影、電視產業的逐漸融合,更多影視作品開始圍繞IP(Intellectual Property)為核心進行生產制作,大型影視劇制作公司也開始跨界涉足相關業務,產業向著影視大市場的方向發展。為順應這種趨勢,組委會去年嘗試將上海電影、電視雙節市場平臺打通,將原有的電視節目市場、電視技術市場、亞洲動畫創投會、電影項目市場、電影交易市場這五大市場整合,形成新的“國際影視市場”,以完整的產業鏈服務整個影視行業。這個“新市場”一誕生,立即吸引了境內外近400家機構前來參展。雙節打通不僅降低企業參展成本,同時還可節約人力資本。
“今年,我們嘗試把雙節交易市場進一步深入融合。”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傅文霞表示,今年“雙節”借鑒了戛納、柏林等同類影視節的服務方式,將整個中心區域拿出來作為服務交流區,讓人們來到這里不僅只是參觀展臺,而能夠更好地留下來。“生意都是談出來的,在交流過程中,創意和想法往往就碰撞出來了,從而達成新的合作意向。”
今年,“國際影視市場”大規模調整了空間的利用方式,按功能開辟出專門的中心論壇區、發布區、洽談區、看片室和餐飲區等功能區域。這樣的設置讓前來參加交易市場的人們,不僅能接觸整個場館內豐富、全面的展商,更重要的是在同一個空間里,集中參與影視節的主體活動。
同時,交易市場的布局按照影視產業的全鏈條的概念劃分,包括內容制作、營銷推廣、發行放映、新媒體、投融資機構、交易、法律服務等方方面面,集中強化展示、交流、交易、合作功能,推動更廣泛、更多元的業界合作,進一步發揮助推產業、集聚資源的優勢。
“中國模式日”推動原創
今年,上海電視節還新增了一個重要板塊——中國模式日,由上海電視節、世熙傳媒聯合創辦。作為上海電視節的預熱活動,于6月7日至8日在上海浦西洲際酒店舉辦。
據悉,目前包括Endemol Shine Group、Fremantle、Warner Brothers、Zodiak、BBCW、All3media 等全球名列前茅的十余家大型模式制作與發行機構,都將參與“中國模式日”活動。他們將攜帶最新的節目模式,并派出創意大師、運營決策者、制作人等,與中國同行進行交流。
隨著中國電視產業的發展,中國正在成為繼英國、荷蘭、美國、以色列之后的模式產業新興市場,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原創節目誕生。傅文霞表示,“是市場催生了‘中國模式日的橫空出世,我們希望努力為中國電視從業者提供一個具備全球視野的交流合作平臺。”
從世熙傳媒引進第一檔節目模式開始,近十年來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發展迅猛,至2014年中國播出的模式節目總數已達63檔,當年新引進的節目模式就達35個,其市場規模和影響力已日益凸顯。世熙傳媒董事長劉熙晨認為,“中國模式日”順應了中國內容產業及原創模式的發展,下一個超級節目模式或許將出現在中國。
此外,今年的白玉蘭論壇將繼續保持前瞻性,聚焦行業熱點,展開為期三天的討論活動。在電視劇方面,今年將聚焦討論一劇兩星下的編播策略,都市劇,現象級大劇的發展走向;紀錄片單元將關注近年來優秀的國內紀錄片;新媒體方面,將會深入討論視頻網站行業的付費模式;動畫單元則關注少兒節目的發展趨勢。
文化交流的助推器
相比其它電視節,上海電視節是目前國內最具國際化視野的活動,多年來在推動中外影視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影、電視產業的不斷壯大,上海電視節也吸引了更多國外從業者和機構的參與,尤其是在綜藝類節目和紀錄片單元中,交流格外活躍。交易市場海外買家、賣家的參展比例不斷增加,改變了以往由國內展商唱主角的局面。
去年,參展機構中有35%來自境外,今年這一比例還將進一步擴大。為此,組委會今年特別設立了海外影視專區,鼓勵境外機構前來設展,也更加方便來賓有針對性地尋找合作伙伴。
此外,上海電視節評獎單元的設置也十分注重國際化。在電視劇評選中,有專門針對海外優秀作品的海外劇評獎,紀錄片及動畫片兩大單元都是面向全世界征集作品,每年都會征集到大量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精品佳作報名。
上海電視節還和東京電視節、首爾電視節常年保持合作,近年來已成功將眾多國內優秀電視劇推向海外并獲獎,既幫助海外電視精品“走進來”,也幫助有競爭力的國內電視作品和電視人“走出去”。
“上海電視節的歷史積淀比較長,立足于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從創立初期開始就明確了國際電視節的定位。”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曄表示,上海電視節將會把目光聚焦在全球華語市場和亞洲資源上,在創新、專業、國際化上做到更好,幫助中國的影視作品走出去,幫助新人新作推向海外。
今年,上海電視節還嘗試將全球范圍內征集到的優秀作品,向內地輸送,在更大范圍內展播展映。“以往,這些作品的版權只被授權在上海地區播出。今年通過我們的努力,部分優秀作品將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播出,讓更多觀眾欣賞到這些影視精品。”王曄介紹說。
除了海外作品,國內的優秀作品也會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播出。例如《北平無戰事》《平凡的世界》等今年征集到的優秀電視劇,將由組委會提供資金支持,配音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在上述地區播出。“這些作品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傳播它們也是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跟版權方和制作公司談這件事時,大家都非常支持,根本沒有提到版權費,我覺得這種業界良心,大家都是共同的。”王曄說。
激勵年輕人熱情
鑒于政府辦節,上海電視節還肩負著促進產業良性發展的責任,其中重要一點即是幫助產業不斷培養后備人才。上海電視節的子項目——上海大學生電視節到今年已經舉辦了八屆。截至5月11日,本屆大學生電視節組委會共征集到大學生影視作品461部、共計86所國內外高校參賽,征集短片在數量和質量上又一次刷新了大學生電視節的紀錄。
上海大學生電視節評選過程分為初評和終評兩個階段。初評環節,由上海市各高校相關專業的教授、老師以及業內人士進行初評把關。終評當日,組委會也邀請到在相關領域享有至高聲譽的學界、業界專家人士將本屆活動推向新的藝術高度。最終,入圍作品共111部,其中包括39部劇情片、13部實驗片、16部電視欄目片、9部動畫短片、34部紀錄片。入圍率高于往屆,也證明了今年的片源質量整體有所升高。
今年是上海電視節的“創新之年”。去年剛迎來第20屆“生日”的上海電視節,今年有了更多創新舉措,在服務性、專業性、國際化、前瞻性等方面再次提升。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品牌打造,上海電視節目前形成了以評獎、交易、市場、論壇等為一體的綜合化、國際性電視節,成為了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電視交流、合作平臺之一。
“全世界都在舉辦各類影視節,其實我覺得沒有誰比誰更好,而只是不同時區的概念。或許,一年四季中,6月的這個月份就是獨特屬于上海的,是這座城市最重要的節慶品牌。海內外各方匯聚在這里,大家在這里交流、學習、合作,這是一場關于影視的盛會,同時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烙印。”王曄總結說。
(唐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