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
文藝型電影的市場基礎,一方面自然在于觀眾的積累——藝術電影的擁躉們,如果想要獲得不同于DVD或網絡放映更好的觀感,唯一的選擇就只有走入藝術影院。
另一方面,這塊市場的發展也取決于作為終端陣地的藝術影院體系的進步。最近兩年,中國內地的藝術影院有所發展,不過依然受到市場小眾和片源有限的極大制約,未來市場若想真正有所突破,影院當前需要通過多元化和差異化的經營進一步鞏固商業根基。
現實:兩類藝術影院
國內的藝術影院從性質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公益性機構,一類是商業影院公司下設的藝術影院。
前一類例如中國電影資料館,作為隸屬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國家文化機構,由國家財政撥款維持運營;尤倫斯美術館則是由尤倫斯夫婦發起的民間公益機構,社會各界的捐贈和各類文化基金的資助是其主要資金來源,放映片目多圍繞文化研究主題展開。
在公益性藝術影院考量中,收益往往未被放在首位。這些機構的收益主要來源于票房和主辦、贊助方的資助。藝術電影的票價多是20元、10元(會員),然而這樣的收入很多時候不足以抵消相關成本。藝術影片放映的成本一般包括版權、翻譯和字幕制作等部分。翻譯費一般約3000元/部,字幕制作約300元/場。但版權費常常變化很大,出于各自原因,有的版權方只要求很少的版權費甚至免費,有的費用較高甚至要求收益分賬。
商業影院內下設的藝術影院中,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大的當屬百老匯電影中心及盧米埃影城。前者的創始人江志強是安樂電影公司總裁,也是華語電影圈知名制片人。盧米埃影城的創始人胡啟民,其姑母是20世紀30年代國寶級女影星胡蝶,他本人曾是派拉蒙電影公司中國區負責人,先后向國內引進過《泰坦尼克號》《拯救大兵瑞恩》等轟動一時的影片。
就此類藝術影院而言,相關的放映活動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以避讓商業電影上映旺季。票價保持在影院的一般價位,即80元、40元(會員)左右。相對于公益性藝術影院,其觀影人群的成份更為駁雜,但主力人群集中在20-30歲間、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觀眾。影院上座率平均能達到六成左右,即使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衡量,相比商業影片,此類藝術片的放映也有一定保證。
瓶頸:小眾&片源
雖然沒有相關機構匯總藝術影院市場整體的觀影流量數據,但是筆者走訪的幾家影院經營者都明確表示:觀影人群近幾年來不斷平穩、緩慢地上升。雖然這塊市場近兩年有所上升,國內也隱隱出現藝術電影的穩定觀影群體,但從總量而言,藝術電影市場仍屬小眾,不足以支撐藝術影院規模化的擴張。
中國電影資料館背靠國家級電影資料庫,在坐擁30000部影片庫藏的基礎上,以公益性的票價迅速脫穎而出。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人沙丹表示,2014年,資料館共吸引10萬以上觀影人次,堪稱國內最高。這樣的數據放到全國單體商業影院100強里,也就是一個表現普通的影院一個月的觀影人次。
此外,資料館的片源優勢其他影院可望不可及,其公益性票價和以財政撥款維持日常運轉的經營方式同樣不可復制。
就國產影片片源來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電影產業發生了從內到外的一系列劇烈變動,其中的經營實體大多幾經變革,很多已面目全非。這就導致大批影片的版權方和放映拷貝無處尋覓。百老匯電影中心曾經規劃過華語經典影片單元,但至今仍受困于此,無法啟動。
至于外國藝術影片的放映,情況還要復雜一些。
國內目前的進口影片配額為每年34部分帳片、約30余部批片。入選影片絕大多數都是具備票房潛力的影片,藝術影片自然不屬此例。后者進入內地影院主要還是通過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項目,片源供應也多來自各國大使館,且同樣須向廣電部門報批——自2014年開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把該類項目的審批權下放給地方廣電局,但如果影片來源涵蓋多個國別,仍須直接向總局報批。
此外,一個國別的影展在一地、一年內只能舉辦一到兩次,一次影展放映的影片數量多為5-8部,一部最多放映4場,不同地區對此的規定往往會有變動。相比法國、意大利等文化大國,一些小國的影展組織難度更大。去年盧米埃影城曾嘗試與捷克大使館合作,但由于使館方面對電影交流關注不多,一時間無法找到合適的影片,最后只有不了了之。
還有,藝術電影的衍生品往往由藝術影院來開發,版權費、設計費、成品制作費都將計入成本,但同樣由于市場目標小眾,衍生品的銷量不足,收益菲薄,以致很多影院更多還是將衍生品作為供影眾選擇的紀念品,而非真正的商業賣品出售。
未來:差異化經營
在國內,藝術電影未來的發展還是多元化與差異化經營。
近幾年,內地電影市場雖然持續高速增長,大盤不斷刷新紀錄,影院建設如火如荼。但是在個別時段的高峰之外,大量影院放映資源閑置已經成為常態。面對這樣的局面,藝術電影市場的開拓對于中國電影市場整體的多元化發展,以及自有文化品牌的打造,具備一定戰略意義。
盧米埃影城一直以來秉承差異化經營的理念。在謀求更多樣的放映內容上,進行了諸多嘗試。
2010年,杭州首家盧米埃開業,即舉辦了法國影展。2013年,北京盧米埃影城建成,相關活動已日益頻繁。2014年,北京盧米埃影城組織200余場放映,每周都有固定場次的藝術放映。
此外,盧米埃還積極開拓藝術電影的外延,試圖為影眾提供更多別樣的觀影體驗。例如盧米埃西安影城作為承辦方之一參加了去年11月舉辦的“絲綢之路電影節”,組織西洋歌劇電影3D《蝴蝶夫人》、3D《胡桃夾子》等5部影片的放映,上座率近七成,放映效果得到業內人士高度評價。
近一兩年來,隨著藝術影院品牌形象的確立,很多在主流范圍上映的文藝電影在盧米埃取得不錯成績。例如去年上映的《推拿》,該片全國票房不足1300萬元,但在各地盧米埃影城放映時上座率曾達到80%,放映周期長達8周。最終,《推拿》在盧米埃影城的收入占到其全國票房一成,其他影片通常情況下占比往往只有1%。類似情況還有《悲慘世界》《了不起的蓋茨比》等 “文藝范”的引進片,在盧米埃的放映同樣取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成績。
多元化探索不止于此。盧米埃影城市場督導趙敏表示,影院目前試圖聯合其他品牌,例如同一商城中的餐飲、服飾、時尚飾品等入駐品牌相互借力,提升彼此品牌價值。
近期,盧米埃正在籌備一個主題影展,計劃與國際知名時尚品牌合作,以藝術影片為紐帶,影城為平臺,匯集時尚界人士,吸引更多關注人群,展開一系列的主題策劃活動。這樣的跨界合作并非孤例。今年,更加“老牌”的藝術影院百老匯電影中心,在3月舉辦的法國影展上與國際知名時尚服飾品牌“Agnès.b”聯手合作。時尚品牌與藝術影院的彼此聯動、相互借力,是近一兩年的新嘗試。就長遠而言,此類跨界、跨平臺的合作,也是藝術電影市場持續發展中值得關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