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樂 劉明瑋
摘 要: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需要具備正確的教學觀,教學觀不僅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而且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面對著現(xiàn)今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轉型工作的開展,樹立一個正確的教學觀,運用一個正確的教學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全面教育;內在教育;應用性教育
高等院校應用型轉型工作對當代高等院校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在我看來,教師需要堅持以“全面教育”為教學目標,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為教學理念,不斷地改進自身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方法,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以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一、“全面教育”的教學目標
每一所高校都為學生開設了多樣化的課程,學校課程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那么每一名任課教師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也要以“全面教育”為其教學的最終目標,以“通識教育”為途徑,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全面教育”的教學目標有兩層含義:一是從學生的角度。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還要鍛煉自身的實踐以及應用能力;二是從教師的角度。教師要以“不能落下任何一名學生”為目標,嚴格要求自己,讓所教的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
本科教育不是職業(yè)培訓,應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特別是在“通識教育”方面要下大功夫。通識教育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科學和人文知識的學習以及精神的熏陶,使學生能夠全面認識自然、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提升認知力、思辨力和創(chuàng)新力,成為有責任心、有教養(yǎng),誠信、正直、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二是學習和掌握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以及稅務會計等知識,以便為未來工作中運用職業(yè)技能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會計專業(yè)的轉型除了要重視科學、人文類通史課程和經(jīng)濟管理基礎理論等課程的教學外,還應通過對新課程的開設、傳統(tǒng)課程內容的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學生在學習中融會貫通,提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教學理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活動以教師與學生為主體,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教師通過授課過程,對學生知識的學習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使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程度從陌生轉向熟悉。通過對學生興趣的不斷培養(yǎng),加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最終形成自身發(fā)展所需要的技能。其次,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對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任務進行把握,落實教師的教學活動。
教師要樹立“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的理念,傾其所有向學生傳授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不僅是當今社會對學生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當代高等院校轉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我們應將“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作為設計評價體系的總原則和基本標準,特別是在高等教育普及下,對普通本科學校而言更為重要。應該研究適合學校及學生特點的、科學的、多元化的考評體系,讓評價體系能夠給學生積極向上的引導,鼓勵學生誠實為人、努力學習、不斷成熟和進步。
會計專業(yè)的相關領域很多,不同類型的企業(yè)、不同的時期對本科畢業(yè)生的要求有較大的區(qū)別,但是專業(yè)的知識結構、職業(yè)能力和價值觀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職業(yè)發(fā)展途徑和目標,要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能力,鼓勵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要引導教師和學生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評估學習結果,以適應社會對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三、教學方法
1. 更注重學生內在的變化
傳統(tǒng)教學方法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作為目標,也就是使學生理解或是記憶所學的知識。因此,教師教學的關鍵點放在學生的外在表現(xiàn)上,比如說,課堂是否注意聽講,對概念性知識記憶是否牢固,回答問題是否準確以及作業(yè)完成的正確率等。這些雖然也是必需的,但卻不是最重要的。現(xiàn)今,隨著社會對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期望,商丘工學院也做出了從培養(yǎng)專業(yè)型人才向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人才的轉型,教師把教學的注意點轉向了學生內在的變化,比如是否對這門學科產生了厭煩心理,是否對任課教師有排斥心理等。
2. 更強調學習的過程
現(xiàn)代社會最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型人才,更看重一個人的能力。為適應這種情況,各大高校已將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實踐能力強的應用技能型人才”。這個轉變使得我們需要改變對知識的理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這句話對當代高校的發(fā)展做了一個非常好的定位,即高校對于學生的教育需要著眼于能力教育,需要對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深入考核,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高等院校教學的目標已經(jīng)轉變?yōu)閷W生思維方法的學習。因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究竟什么是應用能力呢?應用需要運用一個人的思維能力,不僅僅局限于對自身已有知識的使用,更多情況下需要在新的條件下去尋找未知的知識。長期以來,學校的教育過于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解決問題時,也總是要求學生做出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于是,使學生將學習的重點用在記憶與背誦上,這往往會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化,不能適應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于學習過程重要性的灌輸,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思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只有經(jīng)過長期訓練,才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3. 更趨向師生共同活動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主動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要特征,勢必導致學生的思維模式與教師相同,忽視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師生之間的共同進步。這種教學往往局限于以教師為主角,全部課堂教學均為教師教授或者演繹的平臺,知識通過教師的教授單向地傳遞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種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接收到的知識也是少之又少的。因此“教學合一”的觀念越來越被廣大的教師所接受,把認為教學法只是教師教的方法的傳統(tǒng)觀念,轉變?yōu)閹熒餐顒拥姆椒ǖ男鹿沧R,使教學成為合作的過程,這是適應高等院校轉型要求的,也是適應社會需求的。
4.開展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
既然對于教師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也需要由單一的、封閉的轉為開放式的。只有開放性、綜合性的教學組織形式,才能滿足集體教學、分組教學以及個人教學等教學方式的要求,在教師的時間分配上,能夠實現(xiàn)更大可調性。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一種更深入、更高要求的教育,它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
現(xiàn)今社會,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不斷融合、不斷發(fā)展,我國的科學、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愈來愈呈現(xiàn)出多樣化、綜合化的格局。如果學生通過高校學習使自己不懂得創(chuàng)新、不懂得創(chuàng)造,那么終究被社會淘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同時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在教學中,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只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學習、實踐的能力。教師要注重每一位學生對新知識的態(tài)度,堅持“全面教育”的教學目標,不能落下每一名學生,讓每一名學生在大學里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一片天地,這是現(xiàn)代教學觀念的最重要之處,也是高等院校應用型專型工作對當代高等院校的教師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樹立一個正確的教學觀,運用一個正確的教學理念對現(xiàn)今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轉型工作的開展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商丘工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