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完片擔保在內地影視行業日益受到關注,被很多人視為中國電影進一步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指標。2015年1月,該領域的國際領先企業——美國電影金融公司FFI(Film Finances Inc.)宣布中國分公司落戶上海自貿區,再度引發了業內對于完片擔保的期待。不過,該體系在國內的落地生根顯然不可能一蹴即就。FFI和完片擔保在中國將面對怎樣的挑戰?業務模式、策略需進行哪些調整?國際化完片擔保體系的引進,又能為中國電影的長遠發展帶來怎樣的助力?
何謂“完片擔保”
4月16日,FFI舉辦了一場名為“完片擔保來中國”的推介會。現場幾近爆滿,業界對此表現出了相當高的熱情,會后的提問環節也一再延長,在主持人多次強調“這是最后一個問題”的情況下,仍有來賓不斷搶奪麥克風。
如此狀況無疑反映出影視投資、運作風險攀升情形下,國內業界對于相關擔保機制的渴求。不過在當天的活動上,一些參會人士所提的問題仍然略顯業余,如“明星突然要求漲工資如何處理”“項目超支是否由擔保公司承擔”等,事后的媒體報道也多以“防止劣跡藝人風險”為題。這也說明目前在國內,完片擔保的具體概念和權責范圍仍需進一步厘清。
實際上,“擔保”和“保險”是不同概念。在歐美市場,影視項目融資一般是制片方首先憑劇本、主創陣容拿到發行方的預售合同,之后交由擔保公司審核并購買保險,最后拿所有合同到銀行貸款。此模式的最大優勢在于兼顧了各方的利益與風險——制片方能憑合約提前拿到資金,發行方可見到成片后再付款,銀行墊付的貸款則有保險公司承保,保險公司則將項目生產、制作階段的風險交由完片擔保公司監管。
在這樣的流程閉環中,完片擔保的意義在于保證項目能在合約規定的預算、周期內,按質按量地完成交片。這即是說:該業務對于項目的實際把控集中于制作環節。至于前期的劇本立項,后期的送審、發行等工作,嚴格意義上不屬于其業務的覆蓋范圍,“當然如果項目方需要的話,我們也會盡力配合”,FFI中國分公司總裁葉禾卿表示。同樣,完片擔保對于主創風險的管控也有階段性——在拍攝期間,主創的確受相關合同約束,但從交片之后到上映期間的問題,一般不屬于完片擔保的范疇。
顯然,完片擔保體系的核心就在于對制作環節的實際管控能力,這也是為什么之前國內各金融、保險機構試圖建立該業務卻始終難以奏效的原因。“我們有一整套標準化的管理體系,”葉禾卿介紹,公司通過詳細的數據匯報,實時監控項目每天的進度,“洛杉磯分公司那邊1個人可以同時管理5個劇組”。劇組的日常管理需在現場不斷保持溝通,“有問題隨時跟進”,甚至在關鍵時刻接管影片制作。此外,FFI還常要求項目事先留出10%左右預算以應對意外狀況,“如替換演員、更改劇本或后期修改等。”
在中國的挑戰
作為全球領先的完片擔保企業,FFI65年的歷史中,曾為5000多部影片提供過服務。公司目前在全球設有8家分支機構,包括亞洲的新加坡、東京,“均為獨立運作的全資子公司。”中國分公司的設立醞釀已久,FFI聯合董事長史蒂夫·蘭瑟霍夫(Steve Ransohoff)首度來華是在5年前,“當時一個朋友請我去香港,那次參觀了幾家國內的電影制片廠和橫店等影視基地”。之后,蘭瑟霍夫頻繁到中國出差,“差不多來了十幾二十次”。他也開始思考在中國開設分公司的可行性,“過去3年里,我們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直到今年1月,FFI中國分公司最終落戶上海。
雖然蘭瑟霍夫對中國市場表示了充分的信心:“我們堅信中國分公司在未來5年將會發展成為FFI全球最大的分支。”不過,FFI及完片擔保當前在中國面臨的挑戰也不言而喻——在歐美,影視項目的融資已有規范流程,完片擔保與保險、銀行和電影預售機制幾大核心要素相輔相成。但在中國,情況明顯不同。
其中,銀行或許是問題較少的一環。畢竟,當前國內外銀行對中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興趣非常之高。之前,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華語大片已有在缺少完片擔保的情況下拿到海外銀行貸款的先例。國內銀行對于影視投資也躍躍欲試,葉禾卿表示目前正在跟好幾家本地銀行洽談,“感覺對方都很想擴大影視業務”。
對于影視項目獲取貸款來說,之前國內難以繞過的一個障礙是銀行需要實物抵押。導演黃建新曾以銀行貸款投資《木乃伊3》,“當時我和朋友一共押了4套房子”。完片擔保的介入則可跳過這一環節,“通過我們獲取銀行貸款時可免掉實物抵押”,這無疑能推進銀行資本與影視行業的進一步合作。
在保險方面,FFI的全球擔保業務均是與英國勞合社合作,“在中國也可通過他們這邊的分公司來做。”不過葉禾卿也表示,“長遠來看我們還是想跟中國本地的保險企業合作,畢竟以后主攻的還是中國市場。”目前FFI在與一些相關企業進行商談,“但還需要些時間,畢竟完片擔保對他們是一個全新的業務,很多細節條款都需要慢慢聊”。在葉禾卿眼中,與“各路人馬”商洽的過程,就是完片擔保“在中國落地的過程”。
此外,中外電影行業最主要的差異還在于大環境。國際電影業通行的預售機制在國內幾乎不存在,投資方于項目中后期介入是常事。在中國,影視投資人和制作方的界限有時并不那么涇渭分明,這意味著項目權責常常不夠清晰。加之相關法規也不夠完備等,都是FFI入華需要直面的挑戰。
更重要的還有面對風險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所謂好萊塢模式的根本就是為了降低投資人的財務風險,但眼下在國內,不少影視投資者仍存有明顯的賭博心理,這意味著其對于風險多少是默認的。蘭瑟霍夫說他在中國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既然現在沒有擔保也能拿到投資,那么我們要你們有什么用?”——錢來得太容易,電影制作自然難以約束。葉禾卿承認,這是FFI在國內需要面對的現實,不過她還是堅持認為這不應是常態,“只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畢竟中國電影之前發展得太快了,但如果未來真要走產業化道路,建立標準化體系是必須的。”
長遠:工業化的“催化劑”
對于完片擔保進入中國,當前一個有利因素是資本的推力。目前基金等專業投資者對于中國影視產業的濃厚興趣,“是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根本動力”,葉禾卿表示,目前主動與FFI接觸的項目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直接從投資方找過來的,“尤其是基金等業外投資人”。另一類則來自制作公司,“多是年輕導演和獨立制作的項目,找我們合作主要也是出于融資的需求。”
目前來看,針對FFI和完片擔保在中國的起步階段,中外合拍片或許是更明智的選擇。葉禾卿本人即在這方面經驗豐富,深諳本地電影的制作環境,在合拍、協拍領域有十幾年的制片經驗,參與過《007天幕殺機》《碟中諜3》《拉貝日記》等多部國際大制作的拍攝。“從合拍片上手對我們相對更容易些”,不過就長期來說,FFI中國公司還是希望能更多地為本地的華語片項目服務。蘭瑟霍夫也一再強調完片擔保并非商業大片的專利,“FFI起步于二戰結束后,最初就是為了扶持英國的中小制作,以幫助被戰爭破壞的本地電影業重建。”目前在歐美電影界,完片擔保服務已相當普及,其中更多還是獨立制作,“就美國電影而言,每年大概有1/3—1/2的項目都會做完片擔保。”
長遠來看,標準化的完片擔保體系或能成為中國電影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催化劑”,尤其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和與國際接軌。
首先,完片擔保能降低制作環節的變數。在傳統的“導演中心制”下,制作環節難以控制,超支、超期往往無人能管。就此而言,中國電影確實需要FFI這樣的行家高手,正如蘭瑟霍夫所言:“電影人有時就是很瘋狂的,這么多年了,我們什么狀況都見過。”
相應地,制作管理的正規化和標準化又會減少項目投資的風險。可以預見,中國電影未來對此的需求會越來越高。長遠來看,要留住投資人,完片擔保這樣的專業風險管控機制不可或缺。
此外,完片擔保還能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和人才進一步走向規范化。從FFI以往的經驗看,“如果導演和制片人按時、按質、按預算地完成制作,那他們以后的項目就會更容易得到完片擔保,也會更容易籌集資金。同樣,投資人是否有充裕的資金鏈,資金是否及時到位,也將留在信用紀錄之內”。這樣良性循環的信用系統無疑也有助于行業內部建立更為明確的游戲規則和競爭秩序。
制作環節的標準化也有助于中國電影產業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在葉禾卿看來,國際接軌的問題大多都在于細節,“在好萊塢,預算、拍攝計劃、財務報表都是標準格式的。但在中國,10個制片主任能給你看10個表報出10個預算”,未來的發展方向應是規范化和標準化,“比如以后做中美合拍可能就一個表,用中英文分開就行,一切都清清楚楚,且隨時和預算對應。”
當然,這一切需要時間。不過,完片擔保的進入能夠為中國電影產業帶來怎樣的化學反應,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