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若然
如今的電影市場,懷舊青春片當道,幾乎上映一部火一部,大有“不怕不賣,就看有多賣”的勢頭。此時,一部既沒有“絕癥、車禍、墮胎”三大青春片法寶,也沒有熱門小說做基礎,由新導演執導的原創青春片《少年班》橫空出世,不僅有陳國富做監制,連馮小剛也來站臺。在影片的首場發布會上,馮小剛又放了一炮:“拍電影是有話要說,但現在太多電影是在沒話找話!”他夸獎《少年班》是“有話要說”的電影,“突破了國產青春片的俗套”。看過粗剪之后,他甚至用了“驚世駭俗”這個詞。
導演肖洋是何方神圣?當他頂著一頭剛睡醒的亂發,穿著襯衣牛仔褲出現在工夫影業的大門口,他看上去就像公司里任何一個后期特效人員。聯想起前不久那場主題為“不靠臉”的發布會,是典型的肖洋式自嘲。
新導演和他的“幕后高人”
在推出導演處女作之前,這位1979年出生的年輕人其實早已在業內大名鼎鼎。他剪輯的電影包括《非誠勿擾》《風聲》《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中國合伙人》《后會無期》。他從剪輯師做到特效指導,幾乎嘗試過電影創作部門的所有工種,甚至包括宣傳營銷。在演員、作家、經紀人都紛紛開始當導演的時代,他也轉型成為電影導演,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陳國富說,“他一逮住機會就跟我灌輸要當導演的想法,我也沒辦法。馮小剛知道以后,長嘆了三口氣。如果一個人想當導演,幾匹馬都拉不住,我倆也只好順水推舟了。”
有陳國富、馮小剛兩位“精神導師”,肖洋的電影之路起點也比一般人高。關于他如何結識二位大咖,成了他在各種采訪中最常被問及的故事。2008年,因為幫朋友剪輯了一個電影預告片,肖洋的才華被華誼兄弟的工作人員注意到,并推薦給了陳國富。兩人第一次見面時,陳國富問肖洋對電影的理解,肖洋心知自己和陳國富都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便大膽表示:“電影不是學出來的。”看見陳國富微微頷首,他心中暗爽。陳國富問肖洋:“你敢剪馮小剛的片子嗎?”他回答:“你敢讓我剪我就敢剪。”這部電影就是《非誠勿擾》。隨后,馮小剛的所有影片都由肖洋剪輯。在《畫皮2》階段,他首次涉及后期特效工作,便得了金馬獎最佳特效獎提名。但是,這個已經名滿業內的年輕人念念不忘自己18歲時樹立的理想:當電影導演。
其實肖洋最初計劃拍的電影并不是《少年班》,而是另一個懸疑犯罪題材電影,類型明確,對新導演來說相對保險。某天,陳國富把肖洋叫到自己家里,認真地問他:“你想不想讓全世界看到一個新導演亮相時,站得更高一些?”肖洋說,“想啊。”陳國富說:“那你就放棄現在這個劇本,重新想想,什么是別人拍不了,只有你能拍的。”肖洋想了想說:“少年班的故事,只有我能拍。”
“天才”進化論
1994年,15歲的懵懂少年肖洋掛著分數線的邊,走進西安交通大學的少年班。
而在此之前,他從未覺得自己有何特殊。雖然他小學前就讀完了整本《西游記》,小學年年考第一,中學開始寫小說,但這些并沒能為他帶來任何優越感。相反,因為從小到大都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孩子,肖洋有一種終極恐慌:“怕別人不帶我玩。”“沒有人會因為學習成績好就帶你玩,他們總覺得我是小孩。”在高中瘋玩了一年,成績一落千丈,爸媽“恐嚇”他,“不好好學習就在縣城里蹬三輪。”他完全當作耳旁風。是一位校花級美女兼才女的“勸學信”真正讓他開始奮發圖強,因為他從字里行間讀出一個意思:只要好好學習兩人就有可能考上同一所大學,就可以在一起。結果,他意外地考上了少年班,最終和女孩各奔前程。
進入大學之后,他覺得很奇怪:明明已經沒有高考壓力,周圍的天才同學卻都不喜歡玩,而是喜歡“玩兒命”學習。比他高兩屆的少年班里,有一個12歲入校的男孩,14歲學完大學數學,本科呆了一年直接升碩士,24歲去了麻省理工做訪問學者。“這個男孩特別沉穩,每天彬彬有禮地和大家打招呼,自帶距離感。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只要不下雨,他一定換上一身潔白的練功服,在宿舍門口的草地上打半個小時太極拳,雷打不動。”還有一個小孩,進校時帶著一大堆《周易》《紫微斗數》等線裝書,整天在床上看書,除了上廁所從不下床。他還特別討厭洗澡,經過老師討價還價,他才答應半個月洗一次,他一洗澡,必將引發整棟宿舍樓敲鑼打鼓地圍觀……這些特立獨行的人物,后來成為了電影中五個奇葩天才少年的原型。
而肖洋也逐漸發現,自己并不是學校希望培養的那種人。“他們希望培養的是科學家,棟梁之才。”而肖洋卻是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他選擇了建筑學作為專業,這是理工科大學里唯一能與文藝沾邊的專業。大學期間,他彈吉他,組樂隊,“盡可能讓自己有趣一點,希望姑娘們因此多看我幾眼,擺脫‘小孩的感覺。”他唱歌唱成了“校園十大歌手”,果真吸引了不少女孩主動跟他聊天。他的樂隊一度在西安高校圈頗有名氣,但他最終放棄了當歌手,因為那行當“得靠臉”。他編劇的話劇也在高校巡演過很多場,但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他和哥們兒一起制作的電視劇
“流產”了,學校里多門功課也需要重修。短短一兩年,他從輝煌的頂峰跌到人生谷底。在西安徘徊一年之后,他遠赴德國留學。
留學三年半期間,他看見自己的校友天天在地鐵里快樂地賣唱;看見身邊的同學在已經拿到高薪工作機會的情況下,拋棄一切去做木工;看見攝影老師每年教三個月書,剩下的時間在外面風餐露宿,拍各種照片。他漸漸覺悟出一個重要的道理:人一定得干自己喜歡的事,不能為了“成功”而活著。
當他回國時,房地產市場走俏,他過去的同學們紛紛開起了事務所,賺了不少錢。而肖洋卻拍起了電視購物廣告,開啟了自己的電影人生。他直到現在也沒買房子,但他說,“我的同學都羨慕我的生活。”
“我沒法評判少年班存在的意義,”肖洋說,“但是把一幫還在發育的孩子聚集起來過大學生活,是很特別的體驗。”他在電影中表達了對這段經歷的總結:“我們到底怎樣成長才能完整地成為自己?”
為理工科少年的青春代言
有了拍攝《少年班》的計劃之后,肖洋用兩萬字記述了自己的回憶。陳國富看完之后,有意請擅長寫現實題材,并且和肖洋有著相似情感共鳴的編劇張冀加盟。張冀對這個題材流露出了濃厚的興趣,項目就此敲定,從籌劃到開拍,用了一年時間。
而從只需面對一臺機器和幾個人的剪輯師變成面對一大群人的導演,肖洋覺得最大的挑戰是“和人相處”。“有時候需要跟人吵架,有時候需要潤物細無聲地安撫,有時候需要捏著鼻子忍受。總之,你必須讓各個部門的人清楚你的需求,并且讓他們都照做。”他坦言,在這方面,他向馮小剛偷師最多。“他永遠都特別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陳國富全面參與了整個項目,從故事大方向到演員選擇,他都起到掌舵的作用。他很看好肖洋的潛力。“他常年跟這么多成功的電影人一起合作,有身段,很熟練,跟一般新導演不同。而我看著他拍片,發現他還有一個優點:搞得定現場。很多熱血青年腦子里有很多奇思妙想,但到了現場,發現各種問題解決不了,就開始怨天尤人。肖洋不是,他可以就地取材,隨機應變。”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少年,很難找到合適的明星出演。除了周冬雨和董子健,其他幾位“天才少年”都是素人演員,上山下鄉,輾轉各地,“萬里挑一”而來,電影里最大牌的是扮演老師的孫紅雷,配角。缺少明星的電影能否在話題至上的市場中獲得青睞,現在還不好說,但肖洋和陳國富都不太擔心這件事。陳國富不無調侃地說:“我們最大的IP就是肖洋。”隨后他又補充道,“其實一部電影作品不虧本,有的賺就可以了,追求票房第一是走入了誤區。”
作為青春片,肖洋認為《少年班》最獨特的是“理工科”氣質。“其他青春片多是文科大學氣質,至少是綜合性大學氣質。”他笑稱想用這部片為理工科大學里“沉默的大多數”代言。影片從畫面到節奏都有很強的荷爾蒙味道,“你推開任何一個理工科大學男生宿舍的門,都能聞到這種荷爾蒙。”肖洋說,“理工科男生,多數顏值不高,不會討人喜歡,只會幫人修電腦,搬煤氣罐。他們搞對象可難了,哪有那么多姑娘為他們墮胎?但是,這些人的青春也是青春啊!”他甚至提過一個為絲理科男吶喊的片名,叫《為毛啊青春》,陳國富很欣賞,但又覺得通不過,只得老老實實回到《少年班》。
為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肖洋重新當回了音樂人,寫下主題曲《你曾是少年》的歌詞,由“80后”曾經的偶像SHE演唱,他說實在沒時間親自譜曲了。他還把自己少年班的同學請來看了初剪的毛片。老同學們都很激動,尤其是幾位人物原型。他們對肖洋說:“你那電影好些事都是編的,不過還是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