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需要的不只是節日祝福
9月10日迎來了我國第31個教師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會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及優秀鄉村教師代表。在送上節日祝福的同時,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切實落實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使廣大執教農村的教師受尊重、有回報、得發展。
毋庸諱言,鄉村教師長期以來不僅在工資待遇方面比不上城市教師,而且在編制設計、職稱評聘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鄉村教師待遇低,已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從宏觀方面來看,這不僅與“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戰略定位不相符,而且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就微觀層面而言,鄉村教師待遇偏低不僅阻礙隊伍建設,難免也會影響千千萬萬個農村孩子的未來。
所以,在教師節,國家不僅要向鄉村教師送上節日祝福,更要解除他們扎根農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的勞動體現出應有價值,如此才能填補教育公平的鴻溝。這也是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之舉。
李克強總理8月26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全國1270萬名中小學教師,因此收到了一份“節日大禮包”。對于鄉村教師來說,最關心的莫過于“農村教師評職稱不做英語和論文要求”等內容。現實生活中,鄉村教師普遍遭遇職稱評聘難的問題。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榮譽感與歸宿感,有必要在職稱評聘方面向他們適度傾斜,取消英語和論文的硬性要求。
除了降低職稱評聘門檻,還有必要調整鄉村教師的薪酬福利機制,不應簡單地將鄉村教師的工資水平與職稱畫等號,而應使其與鄉村教師的崗位相對應——在同一地區,無論具有什么樣的職稱,只要是在鄉村教師的崗位上工作,就應該得到超過城市學校同樣崗位的薪酬待遇。相比起職稱評聘的傾斜,如此真金白銀的薪酬傾斜更有助于為農村留住教育人才。
——趙志疆/《檢察日報》
農家子弟教育之路不止于提高升學率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
春華秋實,國內高校迎來新生入學,從北京大學傳來令人欣喜的消息:本屆入學新生中農村學生比例為19.14%,實現了多年連續增長,約有50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本科新生入學。
文憑,并非是通行證,除了傲人的成績外,社交能力、視野、精神狀態等綜合素質,這些并非一朝一夕養成的隱形競爭力,更需要農家子弟去學習、鞏固、提高,高校管理者也應該助推他們一把,北大今年就提出了“精神支持法”一說。
精神層面的堅強、開朗、圓融、自信,對于一個人的社會生活無比重要。“朝為田舍郎,暮登君子堂”,農家子弟離開熟悉的鄉土生活,剛剛走進繽紛都市,所受沖擊可想而知,有的普通話還講不好,善于適應環境者可能會很快融入,但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需要關懷、引導。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從生活入手,幫助農家子弟盡快融入城市校園生活。有報道說,在接到新生入學后,有的輔導老師馬上在朋友圈建群,師生們提前進行認識,信息共享,交流學業與生活,建立“生活共同體”。如今,新媒體手段發達,學校通過平臺短信群發功能和“兩微”客戶端可以實時發布信息、推送校園生活指南,確保信息共享時代不讓任何學生成為信息的孤島。
高校要為農村學生心理層面建設提供一定支持。人在全新環境、多重壓力和不同價值觀沖擊下,心理容易波動,農家子弟之前多數時間在校園苦讀,相對單純,社交能力或與城市學生存在一定差距,吃穿用度可能也不在一個層次,此間的彷徨、悵惘,每一個從那些時光走過來的農村大學生都心有戚戚。據了解,國內一些高校如北京師范大學等設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幫助學生疏導生活、學習上的壓力,這方面其他高校都需要迎頭趕上,建立起強有力的精神支持網,引導彷徨期的學子樹立更加健康、健全的世界觀、價值觀,追逐遠大前程而不為眼前困難嚇倒。
高校需多為農家學子提供假期實習、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學生時代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是更自信從容走向就業之路的基石。近年來,就業環境趨緊,社會關系網匱乏的農村大學生找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難度增大,學校有義務為他們搭好平臺、鋪平未來之路,幫助他們在不耽誤學業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參與社會實踐,拓展人脈關系,培養交際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就業未雨綢繆。
——王嬋/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