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萍
【摘 ? ?要】能進行兒歌表演,是每個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什么是兒歌表演?傳統兒歌藝術形式表演有哪些技巧呢?本文將從幾種常見的傳統兒歌藝術形式表演中的技巧方面進行探討,提高學生兒歌表演的技能,使兒歌表演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兒歌表演 ?傳統兒歌 ?表演技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12
能進行兒歌表演,是每個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那什么是兒歌表演呢?兒歌表演就是用標準的普通話、甜美的音色,輔以表情、動作等體態語,把兒歌的內容和情節有節奏、自然流暢的表演出來,體現兒歌的童真、童趣和音韻美。下面就介紹幾種傳統兒歌的表演技法:
一、搖籃曲
搖籃曲也稱搖籃歌、催眠曲,屬“母歌”。這是一種主要由母親或其他親人吟唱給嬰幼兒聽的,用于催眠、教話、認物的簡短兒歌。它的特點是音調柔和動聽,抒情性強,母愛永遠是它的主旋律。因此,我們在表演時,音量要小,聲音溫柔,表情親切,具有慈祥和藹的母性光輝。例如:陳伯吹先生的《搖籃曲》,這首兒歌屬于輕柔舒緩型,總共分三小節,每小節都渲染一種靜謐的氛圍;風越來越小,四周越來越安靜,搖籃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所以聲音和動作都應越來越輕柔,語速越來越慢;語調平和,語氣溫柔,眼神充滿慈愛,要面帶微笑,流溢出一種溫馨的母愛。
二、游戲歌
游戲歌是兒童游戲時伴隨著一定的游戲動作而吟誦的兒歌。它的特點是有明顯的游戲性。我們在表演時,要設計一些讓孩子覺得有趣的游戲動作,并且作為動作的詞語要用重音來處理,一邊表演一邊吟誦。例如:“雁鵝雁鵝扯長,扯爛扯爛衣裳,回去回去補起,又來又來扯長。”老師可以組織孩子橫排成“一”字形,伸手相互拉著衣角,呈大雁飛行狀,一邊跑一邊吟唱。在吟唱時要注意六字句的節奏為:×× ?×× ?× ?×,語調稍高,聲音拉長,語速稍慢一點。
三、數數歌
數數歌是以適合兒童審美心理和情趣的形象描寫來巧妙地訓練兒童數數能力的兒歌。它的特點是:變無形的數字為形象可感,化抽象為具體,這就符合了孩子的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因此,我們在表演時,設計的動作要簡單一點,讓孩子互動起來,感知到數字的美妙,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更容易記住這些數字。例如《一個手指頭變變變》:這首兒歌的句式不規則,表演時要注意音韻的和諧,節奏感要強,前四句的節奏都可這樣處理:“一個 手指頭 變變 變,變成 毛毛蟲,爬爬 爬!”最后一句的節奏可以有一點變化:“五個 手指頭 變變 變,變成 大老虎,嗷 嗷 嗷!”另外,數數歌重在幫助幼兒練習數數,因此可以把數字的讀音加重一些,老師可帶領幼兒模擬小動物的形象一邊吟唱一邊玩游戲,這樣孩子會特別感興趣。
四、問答歌
問答歌,指采取一問一答或連問連答的形式來敘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兒歌。它的特點是:設問作答,啟發幼兒思考,讓幼兒覺得趣味十足。我們在表演時,要特別注意“問”、“答”的語氣語調和表情的變化。例如:《什么好》--采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形式,而《什么船兒》--采用了多問多答的形式。在這兩首問答歌的表演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表情和語調的變化,“問”時要充滿好奇,帶有詢問的表情,語調上揚;“答”時要體現出一種答對問題的喜悅,語氣肯定;問答歌還要注意每一小節的語調一定要有變化,可采用一句強一句弱的形式,這樣聽起來才會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美,而不是一個腔調。
五、連鎖調
連鎖調,即連珠體兒歌。它以“頂針”的修辭手法結構全歌,即將前句的結尾詞語作為后句的開頭,或前后句隨韻粘合,逐句相連。它的特點是:隨韻接合,易唱易記。我們在表演時,要注意語調和表情的變化,所設計的動作不能重復得過多。例如:《做習題》這首兒歌中描述了一個不愿學文化的調皮兒童的形象,告誡兒童如果怕動腦筋是學不好文化的。這首連鎖調語言重復得較多,在設計動作時,重復性的動作不宜設計得過多,要體現出新意;也可采用一句強一句弱的形式,劃線詞語設計為重音,體現出語調的變化;表情要富有變化:“習題難”可皺眉,“嚇一跳”要比較緊張,做害怕的樣子,最后一句有責怪之意,可做生氣狀。
六、顛倒歌
顛倒歌,也稱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來面目顛倒過來敘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諷刺意味的兒歌。它的特點是:正話反說,混淆是非,內容機智,聯想豐富,從中培養孩子辨別真偽的能力。因此,我們在表演時,語氣語調、表情動作的設計都可以盡顯夸張,讓孩子在覺得好笑、好玩的過程中,如化雨的春風細細無聲地增長孩子的知識。例如兒歌《小槐樹》:在表演這首兒歌時要注意語調和表情都可以適當夸張一點,尤其是在將正話反著說時,反著說的內容可以加重一點,起強調的作用,表情要體現出驚訝,不可思議;動作設計也可幽默、夸張一點,和兒歌搭調。
七、字頭歌
字頭歌是指每句尾字幾乎完全相同,多以“子”、“頭”、“兒”作為每句結尾的兒歌形式。它的特點是:以其獨特的句尾——“子”或“頭”或“兒”字收尾,念起來十分上口,聽起來非常好聽,深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我們在表演時,一定要注意把句式相同的句子間語調的變化體現出來。例如《猴子搭戲臺子》,它是一首以“子”字做尾字的字頭歌,有完整的情節結構和生動的形象描寫,更值得稱道的是它把動詞、數字和量詞組織其中,具有豐富的認知內涵。在表演這首兒歌時要注意,每個句式都是差不多的,我們可以采用高低間插的形式讀出語調的變化,這里面帶“子”的詞全是輕聲,要讀得短而輕,動作要富有變化,可以夸張一些。
八、謎語歌
謎語歌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謎底與謎面間的某種聯系,以歌謠形式敘說現象或事物的特征。它的特點是:謎底與謎面之間有隱藏的巧妙結合點——二者之間聯通的橋梁,要讓孩子從中找到達到彼岸的隱藏事物,既有趣,又益智。我們在表演時,要善于聯系謎底來設計動作,讓孩子印象深刻,能聯想到事物本身的樣子,從而猜出答案。比如謎底為 “滅火器”的新編兒歌:“它的身體像圓筒,渾身上下一片紅,一見火焰便生氣,口吐白沫倒栽蔥。”在表演這首謎語歌時,動作設計一定要非常形象,讓幼兒一看就能明白謎底與謎面之間的聯系,這樣會方便他們猜出謎底;我們還可以抓住“圓筒”、“紅”、“白沫”這幾個關鍵的詞來突出重音,加深幼兒對滅火器的認識。
總而言之,傳統兒歌屬于兒歌中的特殊形式,它的表演技巧同樣要遵從兒歌表演的技巧,只有將其活學活用,才能提高兒歌表演的水平,提升兒歌表演的表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