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正美
【摘 ? ?要】歷史學科的學習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也是相對于其他科目思維較為活躍的科目,而現(xiàn)階段的高中生對于歷史分析和理解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認識,對于歷史的靈活性還沒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如何在高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成為教師教學任務的重點以及突破口。
【關鍵詞】高中歷史 ?思維能力 ?如何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23
英國歷史學家休謨在《論歷史研究》中說道: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并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歷史學科不僅是對幾千年的中外文化的總結以及背誦,而是對歷史進行分析應用,在其他領域的研究和探索道路中將歷史經驗發(fā)揮到極致,將前人的得失應用到現(xiàn)實科學領域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所以學生在高中的學習中不僅是要應對高考的壓力,還應該在這系統(tǒng)的學習中掌握基本的歷史學習分析方法,培養(yǎng)靈活的歷史思維,學會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的時候應該將培養(yǎng)靈活的歷史思維為重點,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逐步培養(yǎng)每位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為高考插上翅膀。本文主要集中于分析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法的探索。
一、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高中學習紛繁復雜,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都需要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進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以及應用。雖然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現(xiàn)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更加趨向于應對高考的教學任務,對于學生的素質教學遠遠沒有達到新課改的要求,而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和無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所以如何在緊張的高中歷史學習中找到正確、適合每位學生的方法,活躍的課堂環(huán)境,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安排上應該做出調整和優(yōu)化。
1.提高教師的教學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學習疲勞。教師在每一堂歷史課開始之際都應該將學生的關注焦點從其他的地方逐步引入歷史學習,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提高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自身的幽默感,逐步消除學生對歷史的畏懼心理。“教育”就是要教書育人,不僅是要傳道授業(yè),還要言傳身教,為學生做出好的榜樣,在一次次的課堂中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2.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發(fā)現(xiàn)歷史學科的美。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長期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對于教學方法的研究已經形成了體系,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有效性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卻能夠幫助學生在通過與教師親切的交流中,認識到自己學習的不足,并且可以及時的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以愉快的心情和態(tài)度最快的理解歷史學科的內涵和魅力。
據調查表明,在高中三年的學習期間,學生在課余時間與哪個教師比較熟悉,有共同的話題,那么這個學生在課堂上也會和教師在一些問題和方法上產生共鳴,甚至在解題方法上還會有所創(chuàng)新和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對差生和優(yōu)生有差別對待,應該一視同仁,對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予以關懷,在小事上給予幫助,那么學生在心底里會對教師產生就像家人一樣的依賴和喜愛之情,并且會認真地去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而且在各科的學習中都會為了取得共同的進步而克服種種學習中的困難,以健康的心態(tài)迎接高考,迎接和面對以后更高學府的學習和在生活中都能夠更好的做準備,讓學生在智力和精神方面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
二、量化歷史學習,用簡便方式分析復雜的歷史問題
古今中外的歷史涉及廣,知識內容復雜,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也很大,教師運用簡單明了的方式,進行科學的分析,能夠讓學生在這過程中會感受到條理清晰明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所以高中歷史學習不是題海戰(zhàn)術,多見題型固然重要,但是在學習中總結和分析的能力依然重要,所以本人根據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歷史分析法——圖解+分析。不管是那種題型,選擇題還是分析題,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圍繞教材展開,對知識進行深化理解,而且高考的考察范圍也不會脫離歷史教材的范圍,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應該偏向于怪題、難題的執(zhí)著,而是尊重基礎,掌握基礎知識就已經能夠應對高考的題目,尤其是對于歷史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如果想要了解德國,就要抓住這樣一個事實:德國,特別是普魯士,是一個倒立著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魯士士兵頭盔上的尖鐵,一切都是由它托著。(威廉·李撲克內西)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A、德國軍國主義嚴重;B、德國專制主義嚴重;C德國軍事力量不足;D、德國共和力量強大 。學生在分析的時候有可能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獲取不全面,理解不到位,這道題目的考察點在于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保留專制主義色彩,另外保留軍國主義傳統(tǒng),是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所以這道題目只要抓住關鍵詞“士兵、頭盔”就可以分析出德國崇尚軍事、軍國主義嚴重。抓住關鍵點是分析和解決這類題目快速、準確地答對題目的重要方法,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生歷史分析方法的時候要求學生在特別的筆記本上標識出來。在學習進一步加深的時候,不僅要教會學生分析的能力,在分析的時候還應該學會歸納和總結,那么在必要的時候就不會手足無措,也不會以前見過的知識到了關鍵時候就是想不起來。所以學會歸納是成功路上的助力者,是幫助學生乃至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一道道考試難關的重要力量。
三、培養(yǎng)學生課堂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關鍵是要能夠準確的發(fā)現(xiàn)問題,不要盲目的提問,而是要在自己經過思考的前提下對疑惑做出提問,而不是遇見簡單的問題就像教師提問。長此以往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性,在真正遇到難題而又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學生應該理智、靈活的提問,但是更要主動,不能等教師主動發(fā)問,那樣學習就會陷入被動。
總之,高中歷史的學習應該注重學生各方面的同步訓練和培養(yǎng),而不是局限于歷史知識點的背誦,在答題時間緊促的情況下就不能夠形成獨特、靈敏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心理和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全面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緊張的高考備戰(zhàn)中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和健康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