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俊
【摘要】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在高職英語學習中缺乏興趣,甚至出現厭學情緒。因此,本文借助學習動機理論知識及教學經驗,提出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英語 教學 學習動機
如今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學現象,該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教師不可強制性向學生灌輸學習動機,應采取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獲得學習動機。激發與培養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有助于順利開展英語教學工作。因此本文從以下3個方面對如何激發并培養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進行分析。
一、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在學習動機的心理成分中占主要地位,教師可通過對學生寄予較高的期望進而刺激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在學生已有興趣的基礎上加以培養。同時,教師可與學生討論在生活及工作中的實用英語事例,如英語郵件、欣賞英語電影及歌曲;在企業面試過程中,可使用英語自我介紹以增加自己的亮點等。讓學生了解英語學習的實用性而不只是用于考試,并體會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樂趣。另外,通過強化課外英語活動來刺激學生內部學習動機,如關于英語的戲劇表演、演講賽等,讓外籍教師與友人共同參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增強學習英語興趣,激發內部學習動機。
二、教學吸引
1.教學內容。學生易對呈現特色的高職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因此英語教學應遵循“實用性”原則,強調英語聽力與口語。在英語的聽與說中,學生不但要達到英語日常交流的聽說能力,而且還要掌握簡單崗位英語交流能力;在閱讀方面,學生要能讀懂如廣告、手冊、說明書等專業性文章;在寫作方面,學生需掌握如商務信函、工作文件、簡歷及合同等應用文寫作。由于目前所用高職英語教材專業程度較高,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學習較為困難,因此學校可依照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編寫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符并能傳達高職英語教學特色的有關教材,以增強校本教材建設。
2.教學方法。教師對于高職英語應采取多樣化教學,可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角色互換、互動教學及分層教學對于高職學生英語教學效果較好。英語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應以實際生活及工作情景為基礎予以創設,易于學生角色互換,進而提高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充分扮演設計者、指導者及領導者等角色。互動教學可加強師生合作學習,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后,借助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態度及行為影響學生主動學習,分層教學對學生英語基礎差及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能合理解決。
同時英語教學應結合網絡技術,消除教學在時間、地點上的限制,發展個性化、自主式學習,將英語實用性、知識性及趣味性與教學結合,進而提高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幫助指導高職英語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如多媒體、教學錄像及課件,可優化課堂,避免教學形式過于單調,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
3.檢查及反饋學習結果。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檢查及反饋可刺激其學習主動性及動機,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的檢查和反饋應做到按時及詳細。及時檢查學習結果,可反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避免學生重復犯錯,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學生激勵價值及信息反饋價值。學生通過教師給予的詳細反饋可了解自己學習掌握程度,明確學習目標,而教師在修改學生作業時,對于需改正的地方予以標注,對于出色的方面給予表揚,標注積極的評語以鼓勵學生。
三、加強學生團隊合作
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確立共同目標,若全部成員均實現目標,此團隊才實現目標,取得成功。因此,同學間不會在意彼此能力高低,能力較強的學生會主動幫助能力弱的學生,而能力差的學生會虛心接受他人指導,學生通過共同合作實現學習目標。教師可將學生分小組學習,學生自行推薦小組長,依照各學習階段安排任務,如學生可合作介紹某英語國家特有的風俗民情,對于資料的查閱、分析、總結及匯報等工作合理分配,推舉小組代表發言。另外,小組成員可適當幫助補充內容,對于英語基礎較差學生,允許成員給予語言提示。通過學生團隊學習,可活躍課堂氣氛,但教師需注意合理調動學生集體合作性與學習積極性,使合作學習更為有效,并適當給予獎勵,增強學生外部學習動機。
英語教師在面對高職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厭學現象,應從不同角度對該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對學生采取有針對性地措施,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快樂、自主學習,而不是帶著學習任務進行學習,這樣才可順利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羅秀.淺談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動機[J].青年文學.2013.12(10):108-109.
[2]蘭青葉.淺談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1(47):353-354.
[3]郭波.如何有效激發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J].金田. 2013.34(2):177.
[4]朱紅英.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分析與激發策略新探[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2.24(1):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