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輝
詩的語言富于音樂美,一是押韻,給人以旋律感;二是有平仄,給人以節奏感。詩不僅是欣賞的藝術,更是聽的藝術。如果只用眼睛看詩,這種音樂美是不能表現出來的。只有通過朗讀,在反復吟詠中才會表現出韻味,才會把詩的意境呈現在腦子里。這是小學生欣賞古詩重要的一環。
所謂品味朗讀,反復吟詠,實際上是眼口耳腦協同進行的活動,絕不僅僅是“口”的活動。朗讀是“口誦心到”,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和豐富的情感活動。所以,必須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這樣的朗讀,才能通過聲音再現畫面,進入意境,領會詩的思想內容和作者感情。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聲情并茂,注意停頓、重音以及速度,讀懂詩句,讀出節奏,讀出意境,讀出情調。引導學生在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和合理的聯想,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選入教材的唐宋古詩,多為四言律詩。這些古詩,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學生品味朗讀的好材料。如孟浩然的《春曉》,是寫春晨初醒所聞所感的抒情小詩。全詩抓住風聲、雨聲和鳥鳴聲,構成一曲優美動人的樂章,詩本身就含有非發出聲音不可的特點,因而為了讓學生受到感染,進而去品味詩的意境,就必須引導學生反復有感情朗讀。我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如下
一、注意節奏,讀出重音
該詩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表示停頓較長,︱表示停頓較短,¦表示停頓短暫,加黑表示重音。)重音的確定要根據詩句所表達的感情,往往是點睛之筆要讀地重些,比如詩中的“不”,寫出了春夜貪睡的情景;“聞”,表現了春鳥爭鳴、一派生機的動人情景;“落”,寫出對春雨中花兒的掛念,抒發了惜春之情。課堂上我先給學生范讀,再找幾個優秀的學生臺前表演朗讀,他們繪聲繪色,聲情并茂,感染了大家,讓大家跟著模仿學習。
二、積極思維,浮現畫面
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朗讀,展開豐富的想象,腦里浮現出百鳥爭鳴、風雨落花的畫面。同時也浮現出詩中的人物:他沉睡于香甜的夢中,在朦朧中隱約聽到陣陣鳥鳴,睜眼一看才發現天已大亮。猛然想起昨夜聽到的風雨聲,又馬上想到窗外的花兒,不知被風雨打落多少呢?這樣順著詩的畫面及人物的心態,展開想象和聯想,便能受到感染,逐漸進入意境。
三、投入感情,調整語速語調
詩的前兩句傳達了詩人的愉快之情,可以讀得稍快一些,語調高昂一些。這樣就傳達出了詩中人物的喜悅。后兩句是對落花的回憶感慨,語速要慢些,語調低緩深沉,這樣有助于表現人物的沉思及惋惜之情。我想這樣指導學生品味朗讀,能有效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再現百鳥爭鳴、落花遍地的情景,體會到詩人濃濃的愛春惜春之情。
再比如四年級《小兒垂釣》一課,這首小詩描繪了“小兒垂釣”時生動有趣的畫面,詩意淺顯易懂,教學中讓學生借助注釋和畫面理解即可,重點是指導學生的朗讀。我指導學生用“四步讀書法”學習古詩,教學生品味朗讀,感悟詩的情趣。
第一步:初讀感知。學生初步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然后讀出節奏和停頓,這是品味古詩的前提。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其次是細讀探趣。讓學生借助注釋和插圖來說說詩句意思。學生大都能夠說出大體詩意,初步感知詩中的趣味之處。第二步:品讀悟趣。我對學生說:“詩讀正確了,詩意也理解了,你有沒有發現詩中的童趣呢?”于是我讓學生找出詩中能體現童趣的詞語,好好體會,小組交流。學生興趣濃厚,他們找出了“蓬頭”、“側坐”、“草映身”、“遙招手”、“不應人”等詞語,和我預先設計的詞語基本一樣。對于“遙招手”一詞的理解,學生有兩種說法。一是小兒遠遠向路人擺手讓路人走開,一是小兒招手讓路人到跟前悄悄告訴他。第三步:合作探究。我讓學生通過合作和表演來理解“招手”的深層含義。學生興致高漲,氛圍熱烈。第四步:美讀誦趣,這是品讀的升華。我說:“這么優美的畫面,多么可愛的孩子,讓我們用吟誦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吧!”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背誦古詩。這樣朗讀品味達到了預期效果。
總之,古詩的教學不必追求過細的分析,也不必過于追求深度。重在感悟,重在品味,在讀中品,在品中讀,幫助學生品味出詩意,品味出意境。這對于激發小學生熱愛祖國的古典文化,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是大有好處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虎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