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那如何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孩子的發展創設條件是擺在我們農村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下面筆者談幾點運用自然資源培養孩子活動興趣的做法。
一、巧用自然的“農”味環境,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有著獨特而豐富的學習資源,我園就地取材,將豐富的自然資源充實到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來,處處彰顯農村幼兒園的辦園特點。
走進幼兒園,你會發現所有的裝飾一脈相承,處處體現農味特點。一樓的吊飾全部是農村中隨處可見的小昆蟲,二樓是當地盛產的水果、蔬菜、農作物等,三樓是農民伯伯使用的各種農具大聚會。另外,樓梯墻壁上張貼著親子制作的種子粘貼作品,一幅幅作品惟妙惟肖,如用紅豆、綠豆、小黃米粒作了《長頸鹿吃樹葉》;黃豆、米粒、瓜子殼等材料做的《小雞吃米》等系列作品,孩子在入離園上下樓梯時,都會指認各種種子拼成的是什么圖案,還會自豪地告訴你,這是他的作品。各個班級的主題墻均是利用了農村資源創設而成,有麥穗、麥秸、成熟的果實、小動物標本等材料制作的。所有的環境裝飾中,我們始終尊重兒童的想象,堅持兒童是活動主體的理念,真正讓環境與幼兒融為一體,讓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兒童參與的身影。
二、利用豐富多樣的區域活動,引發幼兒活動興趣
根據3到6歲幼兒的年齡特征,我園為幼兒創設了像《鹽河土特產超市》《手工編織區》《美工區》《美美包子店》這些公共區域,這些區域中所提供的材料均是農村隨處可見的自然材料。如:手工編織區中,我們大量投入了諸如蒲草、稻草、麥秸等自然材料,孩子們心靈手巧,想象力豐富,他們能用這些材料編織成精美而豐富的作品,用麥秸粘畫、吹畫,用蒲草編織太陽,編辮子、小花……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再如《美美包子店》,最先我們投入的材料是黏土,操作一段時間后,孩子們不滿足了,說人家包子店里都是面粉,于是我們經過斟酌,決定投入真的白面粉,大班的孩子們可興奮了,用水和面,起先和得太稀,小家伙自己總結,計算著放多少水,放多少面,一段時間后面團和得有模有樣,孩子們就學著揪面團,壓成面塊,放餡,在老師的幫助下,真的做成了可口的包子。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孩子們收獲多多,逐步掌握揉捏的技能,知道了一個包子在制作過程中要付出多么艱辛的勞動。
這些區域的創設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滿足了他們求知的欲望,讓幼兒在勞動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享受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三、借種植活動,培養幼兒實踐活動興趣
我們農村園的種植園都比較大,這塊地是孩子們的自留地,讓孩子們親身走進小菜地,去學習各種勞動技能。春天,我們帶領孩子在自留地里點豆,幼兒學習用鋤頭點豆。在種植園里我們還種了許多常見的蔬菜,如:西紅柿、茄子、青椒等等,每日生活中,有一段固定時間,孩子們會去觀察:豆子發芽嗎?每天長了多少呢?什么時候能接豆莢呢?心中充滿了期待。針對孩子的疑惑,我抓住時機,及時點撥教育,并引導孩子參與照料這些蔬菜,在勞動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許多的勞動技能,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六月,早毛豆結莢,起鼓了,孩子們一起到地里采摘毛豆,剝豆莢,然后請廚房阿姨做青椒炒毛豆,孩子們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我想那一頓毛豆是最可口、美味的。
四、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增進幼兒探索活動的興趣
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中蘊含著無窮的科學教育素材,它具有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春天我和孩子一起去田野里欣賞金黃的油菜花、碧綠的麥苗,路邊粉紅的桃花,一起捉蝴蝶,看蜻蜓,到處充滿孩子銀鈴般的笑聲。我們還自己采摘蘆葦葉,一起到幼兒園包粽子,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雖然粽子包得不怎樣,但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秋天,我們組織孩子去拾稻穗,摘葡萄,看蜻蜓,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直接經驗加深了,興趣加濃了。
大自然是慷慨的,這些資源應有盡有,隨處可見,只要我們合理有效地利用好這些自然資源,給幼兒活知識,就能提升幼兒的活動興趣和探究能力。讓我們一起好好珍惜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鹽河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