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體野蠻生長,自媒體強勢崛起,報紙、期刊下滑的情境中,期刊編輯如何克服困難、應對挑戰,能力拓展是其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新媒體;融合;期刊編輯;能力拓展
【作者單位】王歡,當代工人雜志社。
在新媒體野蠻生長,自媒體強勢崛起,報紙、期刊下滑的情境中,編輯工作已陷入留或不留的尷尬境地。留下,面對的是非傳統媒體四平八穩的工作模式;不留,積累的知識經驗又缺少發揮的空間。如何克服困難、應對挑戰,能力拓展是期刊編輯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必然選擇。
一、思考維度的拓展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期刊編輯遇到的主要困難和挑戰是思考的方式和維度的轉變。也就是說,被淘汰的不是傳統媒體,而是傳統媒體中思維和觀念的不肯轉變或轉變不了的編輯。
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認為,當下的媒體人應該了解“比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解讀,比事實更重要的是事實的真相,比專業技術更重要的是新聞素養,比新聞傳播學更重要的是其他學科的知識,比上述一切更重要的是社會責任。”傳播格局的變化,媒體生態環境復雜,給傳統期刊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因此,對期刊編輯的要求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一的媒介內容的制作、生產、傳播,而是具備立體思考維度的媒介多面手。
傳統的編輯角色定位是“把關人”,主要負責書稿的審讀加工。當然這項工作不僅是挑錯別字、病句,更重要的是編輯要把握作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等方面的價值,以及如何通過更吸引眼球的標題或編者按,為文章做好推廣。
傳統的期刊編輯有重大的權力和責任,以編輯為主體的思維方式貫穿在編輯工作過程中,這樣雖然能保證文章的質量,傳遞了編輯的價值理念,但讀者和用戶的感受容易被忽略。互聯網+時代,強調以用戶為中心,期刊則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期刊+”思維,而不是單純地套用互聯網+思維。期刊若不復存在,又怎么談融合,怎么談發展?所謂“期刊+”思維,編輯要搞清楚的無非是定位、用戶、平臺。以《當代工人》為例,刊物定位明確,用戶清晰,紙媒為主,公眾號為輔。所以,編輯的工作思路就是守護讀者、發展讀者、集聚讀者,堅持紙媒的專業化,利用公眾號做好線下服務,跟上媒體融合發展的快車。
在策劃、稿件加工、組版三個編輯階段中,策劃是最重要的。策劃是編輯為達到預定的價值目標,結合某一時期的形勢要求、社會背景和讀者心理需求,運用自身知識和社會關系基礎,符合出版工作規律的一種創造性勞動。
如何把握讀者需求?編輯的思考是基于自身經驗基礎,幫助人們降低認識世界的不確定性,從而便捷又深刻地了解周圍世界的變化。編輯的策劃主導前置,以讀者的需求為主導,做出某一領域的深度解讀與服務,才是策劃創新的重點。由此,需要傳統期刊編輯從封閉的工作空間走出來,與讀者互動,與讀者交心,貫穿編輯意圖的同時,滿足讀者不同層次的需求。與此同時,傳統期刊編輯需要自警,不要為了區別新媒體而孤芳自賞,刻意塑造“高大上”的選題和敘述風格,貼近才是正確主張。融合發展不是關起門來自說自話搞融合,期刊編輯要走出去學習別人的經驗技術,針對期刊現狀,探索靈活多樣的新媒體傳播模式、經營模式,把握媒體融合時代的特點與規律,不斷更新觀念。
二、平臺構建利用能力的拓展
新媒體來勢兇猛,逼迫期刊在以紙質傳播為基礎的同時,著力拓展微博、微信等新的傳播渠道。盡管從經營角度看,越來越多的新媒體無法準確找到盈利點,但固守傳統期刊的傳播模式恐怕無法在這個寒冬獨自取暖,期刊編輯也很難獨善其身。
傳播學家羅杰·菲德勒說過:“新媒介并不是自發和獨立產生的——它們從舊媒介的形態變化中逐漸產生。當較新的傳媒形式出現時,較舊的形式通常不會死亡——它們會繼續演進和適應。”所以,在融合時代,傳統期刊不會“暴斃”,但期刊編輯也絕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在操作層面跟上新媒體的發展步伐。
簡單地強調“渠道為王”或“技術至上”,都很難做到持久。內容與技術雙輪驅動,優勢互補,共同進步,才能讓期刊持續發展。期刊編輯除了要拓展思考維度,還要擅于駕馭新載體、運用新手段,提高硬件水平,為能力擴容。
從手寫稿到電子稿,從電腦到手機,期刊編輯的工作方式在不斷變化。以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為例,兩者可以迅速、多角度、多形式地呈現同一篇文章。《博客天下》的公眾號曾于今年7月份刊發《好聲音政治學》一文,讀來正酣,發現原文刊載于2013年8月5日的《博客天下》第133期。借助一檔電視節目的持續播出,編輯將原來期刊版面的內容延伸成為當下新媒體產品,讓“一次采寫”為“多次利用”。這是編輯意識的傳遞,也是編輯利用新媒體平臺能力的體現。許多期刊的終結不是被新媒體逼上絕路,而是期刊文章水準很難維持。《博客天下》公眾號刊發舊文,讀者自行對比新文,都是編輯誠意之作,兩者相輔相成,更加強化了讀者的忠誠度。
傳統期刊編輯對文字把控能力強,圖片處理設計搭配則由專門的美術編輯負責。新媒體平臺展示的不局限于文字,更需要搭配圖片、音頻等,這就要求編輯會熟練掌握軟件處理,并具備視覺想象力。從單一的文字編排修煉成多元素的文稿發布,編輯需要與時俱進,提高自身審美和設計功底,滿足讀者對多樣化內容的期待。編輯對文字的內容非常熟悉,如果能夠讓視覺化的設計更好地為文字服務,編輯也充分實現了自我成長。
三、活動服務能力的拓展
傳統期刊編輯對讀者的情況并不清楚,甚至不知刊發的文章是否被閱讀。在媒體融合時代,編輯可以借助技術手段勾勒出讀者的輪廓,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當代工人》曾聘請評刊員,通過郵寄評刊表來獲取反饋,收獲了評刊員認真充滿誠意的意見。但由于成本、物流、周期等因素,最終不得不取消。之后,《當代工人》運用網絡評刊和調查問卷,了解受眾年齡、習慣、偏好,取得了一定有時效、準確的回饋。當下,大數據廣泛應用,新媒體后臺能清晰掌握讀者群的整體面貌,從而實現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從雜志的專業分工角度看,市場推廣一般由市場部門操作,編輯不參與經營。但當下自媒體興起,人人都可以做記者,人人都可以當編輯,人人都可以做推廣。傳統期刊編輯不能保守地等待用戶來尋找你的好文章,而需要將好文章推送到讀者面前。新媒體的便捷,可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編輯可以利用個人微信號協助期刊推廣。《當代工人》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職場 老娘不會做蛋糕能怎樣》,編輯利用職場媽媽朋友圈,使文章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看天下》的微信公眾號也會定期推送雜志的封面文章,既可以為沒有訂閱雜志的用戶做導引,又可以讓微信公眾號變得豐富。融媒體時代,傳統期刊編輯不僅要拓展編輯能力,在市場參與上也要大有可為。
期刊編輯可以利用雜志線上與線下資源組織活動,為讀者服務。在新媒體平臺上,單一的傳遞信息無法滿足線下受眾需求。針對讀者婚戀問題,《當代工人》公眾號利用工會搭建婚戀平臺,為讀者提供一對一的服務。這既推廣了公眾號,又使讀者建立了對公眾號的信任,進一步為雜志的推廣發行做鋪墊。這些工作,是傳統期刊編輯之前不太可能參與的,但融媒體時代,編輯職能的轉變已不可逆轉。
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時代,出版商的品牌將是期刊最有價值的固定資產,即使在新媒體空間,信息源的身份也依然重要。每種期刊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個性,順應潮流,由地道的業余專家轉變成地道的雜家,編輯的出路會更加廣闊。
[1]羅杰·菲德勒. 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徐沁. 媒介融合論[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3]蔡雯. 媒介融合帶來新聞編輯部角色變化——從新聞采編到知識管理[J]. 新聞與寫作,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