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華
【摘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對他們的品質和人格情操的形成產生功不可沒的影響。關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探索加強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共同努力。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對策
隨著我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村大量的務工人員流入城市,既為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給農村留下了如勞動力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一系列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社會的幫助,生活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欠缺。調查顯示,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性格孤僻,任性、自私,心理抑郁,交友困難或產生不良的社會行為。為此,關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探索加強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1、性格孤僻
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心理教研室主任楊艷杰教授看來,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表現最突出的心理問題就是性格孤僻。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呵護,情感豐富而脆弱,依賴性和獨立性、沖動性和理智性、自覺性和任性并存,導致了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逐漸形成了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
2、內心迷茫
在很多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看來,爸爸媽媽是因為沒有能耐,家里貧窮,不得已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一些怨恨的情緒和偏激的想法。有的留守兒童甚至會瞧不起自己的父母,在父母回家看望他們時故意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情感失去了歸屬,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至于多數留守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里無人管教,缺乏有效溝通和心理疏導,他們對未來感到茫然,內心無所適從。
3、情緒多變
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基本上處于身心發育最重要階段,由于上述不同于其他兒童的特殊心理,還有進而形成的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他們往往不合群,脾氣暴躁,總感覺別人對其不夠重視、不夠關愛,常常對人產生敵意,對老師、同學以及監護人的幫助有種叛逆心理,容易扭曲別人的語言和行為,甚至產生暴力傾向,表現出情緒多變、容易失控等心理問題。
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
1、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社會環境的好壞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農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夠完善,集體活動少,適應留守兒童的農村公益性娛樂設施更是屈指可數,導致留守兒童精神文化生活匱乏,不利于他們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加之留守兒童人生閱歷和經驗尚淺,又無人管教,免疫力差,不能很好的辨別是非好壞,因此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滋生一些不良傾向和不良行為。
2、學校因素
目前,由于很多農村小學仍以應試教育占主導,素質教育流于形式,加上教育評價制度不完善,導致大多數老師僅僅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成績差”的學生。一方面,留守兒童屬于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在學習方面困難較多,老師和學校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多數接受寄宿制管理教育方式,由于老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只注重學生的身體健康,對留守兒童特別的心理和感情需求無法顧及,使其心理問題更加嚴重。
3、家庭因素
研究發現,家庭結構與兒童的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家庭因素是導致青少年行為及心靈創傷的高危險因子。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父母雙方剛柔相濟的教育或是其中的某一個方面,導致他們性格扭曲或個性畸形,增加心理調適困難,容易在情緒、品德、性格、學習等方面出現問題。而且留守兒童多數接受隔代家庭教育,不像正常家庭對子女會有嚴格的監督,祖輩監護人往往會疏于對他們的管教,致使他們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加強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尊重學生,細心關愛
農村小學的教師應該對留守兒童給予特殊的關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情感世界的真空。在教育教學工作之余,要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一些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里家訪。用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師愛去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的缺乏,在教育過程中積極尋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的每一個進步,引導他們走出自卑、自閉和孤獨的陰影。
2、目標導航,循循善誘
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為主體,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充分調動留守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激活他們的內驅力,使教師的“教育”成為他們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把握好“度”,不能使教育活動成為留守兒童心靈的拖累和負擔。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留守兒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用目標導航,讓每個學生確立奮斗目標(如考多少分)、競爭目標(如找個對手比一比)、發展目標(如個人想在哪個方面創優)等,久而久之,這種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會逐漸內化為留守兒童主觀形式的認識、情感、動機和態度,心理問題必然迎刃而解。
3、細心策劃,持之以恒
針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把教育實踐活動作為了解和轉化他們不良心理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把活動和實踐作為留守兒童實踐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健康的心理是在活動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沒有活動和實踐就沒有健康心理形成的基礎。因此,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實踐性原則,教師一是要相信留守兒童,放手讓他們多參加活動;二是要在活動設計、策劃上求變,順應他們的心理需求,使他們在活動和實踐中增強自信心;三是及時總結評比,不斷反思,不斷完善,持之以恒,通過因勢利導、促進轉化,真正達到心理疏導、健康發展的育人目的。
4、家校共育,講求實效
除了教師的不懈努力,家長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因此,為了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家校聯系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電話家訪和家長培訓學校等方式,對家庭教育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引導家長在與子女聯系的過程中不僅僅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還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體和學習等情況。加強家校聯系,與家長緊密配合,時時關注孩子的情感動態,對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疏導,并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共同進行品德教育的滲透,幫助留守兒童發展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