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認知語言學中的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識解機制能有效地解釋許多傳統理論難以解釋的語言現象。本文將識解機制引入到翻譯美學的理論研究中,從一個嶄新的視角,有效地拓展了中國古詩英譯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識解 中國 古詩 翻譯
一、引言
中國古詩中蘊含著獨特的音美、字美、詩行美、詩人的情志美、意境美及象征美,是中華文化最精深粹美的部分,譯者應該透過美學的角度去發掘中國古詩之美,用美學的再現手段去再現中國古詩之美。然而,由于中國傳統的翻譯理論只有宏觀的論述,缺乏方法論,操作性不強,很不利于從科學、系統的角度去進行中國古詩英譯的翻譯美學研究。近年新興的邊緣學科-認知翻譯學是一門將"認知語言學"與"翻譯學"緊密結合的學科,認為翻譯從本質上即為在譯語中識解原作者在原作品中的原意圖。因此,作者認為,將認知語言學中所提出的用于解釋語言表達主觀性的“識解機制”運用于翻譯美學研究中,能夠更好地解決翻譯理論缺乏方法論的問題,更好地再現中國古詩原句的美學效應。
二、識解機制與翻譯美學
認知語法的著名學者Langacker(1987,1991)在其認知語法框架的著作中提到,識解是人類認知的主要方式。通過對識解機制的研究,語言學者們能夠對人們在相同的場景下產生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進行有效的分析,可以用于分析和研究人類言語的主觀性以及對翻譯中譯者的認知過程做出合理的解釋和說明。而識解機制對于翻譯美學的理論指導主要體現于審美活動和審美再現。
1.識解機制對審美活動的理論指導意義。人們想要理解言語行為的文字表現形式—語言表達式的結構或者意義的時候,往往需要使用其他的單個或者多個言語的表達式的意義或者結構作為基礎,這即為背景的概念。對于譯者來說,翻譯原文的靶域以及言語理解對于譯者有效地翻譯有著重大的價值。而認知語言學中的源域實為分析靶域的背景,而語境則充當著語言理解的重要橋梁。譯者通過移情入原作,對原作的語言理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考信息。
當人們想要對事物進行描述時,一般會涉及到描述著與被描述物體之間的相對關系,這個就是視角。識解機制中的視角的選擇能有效解決詩歌翻譯中由于歷史背景的久遠,造成讀者對古詩中主語賓語及時態等內容理解的偏差,從而影響讀者的正確理解的問題。
2.識解機制對審美再現的理論指導意義。進行語言表達時,人們擁有辨識注意力方向以及焦點的能力,這種認知能力實為突顯原則的認知基礎。在言語的表達中,人類為了正確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滿足在不同的背景條件下得到恰當理解的要求,往往通過對相同場景中不同對象進行突顯的方法,最終獲取多樣的語言形式以及表達的方法。這與翻譯美學中的象似原則不謀而合,且有著理論指導意義。在翻譯中,利用突顯來劃分詞類,分析句法,結合象似原則,用更符合讀者理解方式和文化背景的譯文,對原文進行藝術模仿,更有利于對原作的審美效果的再現。
三、識解機制對中國古詩英譯的指導價值
1.翻譯美學關照下背景和視角對中國古詩英譯的指導價值。翻譯美學認為翻譯是譯者和作者以及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對話。對于譯者來說,譯文充分體現著作者內心的想法。譯者和作者關注的主要內容都是文本。透過與作者在文本層面上的對話,譯者能夠更深入理解文本含義,并進行再創造。因此,通過識解機制中語境的運用以及視角的選擇,能有效地讓譯者移情入原作,透過正確的視角,有效地理解具有千百年歷史的中國古詩,從而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下面以賀之長的《詠柳》及其英譯版本為例來闡釋識解機制對譯者審美活動的影響。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Jade-1ike weeping willow looks 1ike a beauty's figure; Its slender twigs are green ribbons of beauty's skirts.Who on earth cuts out the thin leaves on the osiers? The early spring's breeze seems to play the roles of shears.
一By Lin Kezhang
譯語語境對源語文本的認知語境的認同性是指源語文化意象及其表達都能在譯語語境得到認同,即在功能上與源文化相關的語境特征能建立在譯語語境中,為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所接受。這種映射認同性生成的理據是文化間的共性、趨同性和兼容性。一種來自異域的文化意象只要透過譯者的譯文深入進譯語的語境并為其讀者所接受,這種文化意象便成為了一種共享的文化符號。
源語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認知語境的趨同度越大,翻譯越能順利進行;反之,如果三者之間認知語境趨同度很小,翻譯則會受到影響。因此,譯者通過對語境以及視角的正確選擇,可以將源語文化移植在譯語文本中,從而保全原文化的意象功能。在文化問的共性、趨同性和兼容性的映射下,譯語讀者便可依靠其認知語境激活記憶中的有關心理圖式,對空缺的意義進行補缺,解讀移入的文化意象,做出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語境假設,獲得相同或相似的審美效果。
2.翻譯美學關照下突顯對中國古詩英譯的指導價值。“突顯”是指在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在認知語言學中,突顯就是指對語言所傳達信息的取舍和安排。突顯原理的基礎是因人們在觀察事物時視角或注意力的不同,而在認知轄域中選擇不同的部分作為突顯對象。因此,視角、注意力和轄域是體現突顯的重要參數。突顯不同,語義聯想不同,省略可以使人根據自身文化背景突顯出不同的事物,對詩歌有不同的理解。在認知語言學中,圖形和背景是反映突顯的主要運作機制,其中背景常被看作參考點為其突顯對象提供視角平臺、位置和方向,起到突顯圖形的作用。而這樣的背景往往處于隱伏或省略狀態,需要調動較多的認知運作來理解。詩歌的重要特征是用詞凝練,含意深遠,留給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詩歌創作過程中,詩人會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激活點,而這些點足以觸動讀者頭腦中的概念系統,從而在頭腦中將這些概念形象化、理化,使得這些激活點得以突顯,突顯部分可以看作圖形。
因注意力的不同在認知轄域中選擇的突顯對象不同,讀者需要動用較多的認知運作理解其含意,填補大量缺省信息,不同讀者對缺省信息的增補也不同,從而多面解讀詩歌。此外,在詩歌中常常會出現連詞助詞的省略現象,這就極大地拓寬了讀者的詩意聯想空間。在認知域中所選擇的突顯對象不同,在讀者頭腦中建立的意象也完全不同;聯想省略不同,在人腦之中所呈現的圖形也不同,對詩歌意境的理解也不同。
下面以著名的元曲《天凈沙·秋思》的英譯本為例,探討突顯對于中國古詩英譯的省略及意境重現的指導意義。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Tune:Tian Jing Sha
By Ma Zhiyuan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Down a worn path,in the west wind,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Burton Raffel譯
作者使用了一組形象的可感知的意象群,省略了所有語法連接成分,省略了所有的背景,即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看似沒有直接聯系的意象簡單并置,這種在秋天里可能出現的景物都得以聚焦突顯,透過這種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一個廣闊想象的天地。讀者可能因此而聯想出一幅幅美妙而形象的秋景。再看譯文,前四句模仿漢語的表達方式,一反英語句法,為典型的片語(fragment),對應原文的物象累加而成的“形美”與“意美”,符合源語審美及修辭立意,而且韻律工整,讀來朗朗上口,兼具了“音美”,不失為中詩英譯的佳作。
四、結語
識解機制作為認知語言學中的一種關鍵認知方式,能夠解釋若干傳統理論難以解釋的語言現象。本文作者通過將識解機制引入翻譯美學中,從背景、視角及突顯等三個方面分析其對中國古詩英譯的理論指導作用,從一個嶄新的視角,有效地拓展了翻譯美學理論體系的研究,對中國翻譯美學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Langacker,R.W.1987a&1991.Func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Stanford,Cal.: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ngacker,R.W.1991.Cognitive Grammar.In Droste,F.G.&J.E.Joseph.eds.Linguistic theory and grammatical descrip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75-306.
[3]程琪龍.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2001.
[4]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5]王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本研究為四川省教育廳2014年項目“識解機制下中國古詩英譯的翻譯美學研究”(編號14SB02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唐瑞,女,(1985-02-09),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旅游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