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銀行與甘肅省委省政府合作開辦的“雙聯惠農貸款”業務,探索出一條普惠金融支持扶貧攻堅的有效路徑,對全國開展金融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文章在總結雙聯惠農貸款模式特點的基礎上,構建了由借款人、貸款人、財政性擔保公司三方參與的政策性擔保信貸理論模型,從理論上證明了政策性擔保可以作為金融扶貧開發工具,緩解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農戶的銀行信貸可得性。
關鍵詞:雙聯惠農貸款 財政性擔保 理論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043-03
一、前言
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信貸市場普遍存在的現象,由于貸款人無法有效區分好的借款人和壞的借款人,自由選擇的結果使得借款人信貸需求無法得到足額滿足,信貸配給成為信貸市場的非市場出清均衡狀態(Stiglitz和Weiss,1981;Jaffee和Russell,1976)。為緩解信息不對稱,抵押品以及貸款利率、貸款額度成為銀行信貸的可靠信息甄別工具(Bester,1985;Milde和Riley,1988;Besanko和Thankor,1987;Schimdt,1997)。但對于貧困地區農戶而言,提供充足抵押品十分困難,由第三方提供保證擔保成為抵押品的良好替代(Hoff和Stiglitz,1990;Boot,1991;Levisky,1997)。第三方擔保可以替代抵押物成為銀行信貸信息甄別工具,但不同性質的擔保人(如政策性擔保、商業性融資擔保公司、企業擔保、個人擔保等)在信貸決策中的利益訴求有很大差異,擔保信貸決策策略又不一而同。本文將主要研究用于扶貧開發的政策性擔保(Public Guarantor)模型。
政策性擔保有很多稱謂,如信用擔保計劃(Credit guarantee schemes,CGS)、部分信用擔保(Partial credit guarantee, PCG)、互助擔保機構(Mutual Guarantee Institute,MGI)、貸款擔保計劃(Loan Guarantee Schemes,LGS)等,雖然名字不盡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政府發起成立第三方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農戶等信貸市場弱勢群體申請銀行貸款提供政策性擔保。政策性擔保的理論依據來源于政府對市場失靈的干預。在自由競爭的信貸市場,中小借款人由于生產經營時間短、經營規模小、沒有充足抵押物等原因,往往是信貸配給的對象,如果任由市場自發調節,必然造成信貸市場資金配置的“馬太效應”,中小借款人發展受到壓制,而中國廣大農村農民的貸款需求旺盛,生產生活活動急需銀行信貸的支持,農民的信貸需求是否可以得到滿足關系到整個農村市場的繁榮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及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因此,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失靈要求政府“看得見的手”給予信貸市場必要的干預,這種干預需要由政策性擔保機構來完成。
實踐中,不同國家建立了不同的政策性擔保體系,如美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由政府全額撥款,并由專門的政府機構(中小企業管理局)直接管理運作;日本的信用擔保機構以政府出資為主,金融機構和社會團體參與出資,并建立自律協調組織,從組織上實現政企分開。在中國,比較成功的政策性擔保是甘肅省政府與農業銀行合作開展的“雙聯惠農貸款”。
二、甘肅雙聯惠農貸款模式特點
雙聯惠農貸款由政府主導并注資成立的政策性擔保公司為貧困地區農民發展生產提供全額貸款擔保,省級財政根據擔保公司擔保業務總量及資金本金使用情況為擔保公司補充資本金,農業銀行每年按照政府擔保資金放大8倍放貸,貸款執行人民銀行基準利率并由省財政全額貼息,擔保公司免除借款人擔保費,充分減輕農民貸款負擔。雙聯惠農貸款以銀政合作為主導,以信貸資金市場化運作為基礎,以政策性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和省級財政負責風險兜底為保證,探索出一條普惠金融支持扶貧攻堅的有效路徑。
相比其他涉農貸款,甘肅雙聯惠農貸款具備四個顯著特點{1}:
一是財金聯手,破解難題。由政府主導并注資成立的政策性擔保公司為農民貸款提供全程全額擔保,實現了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的有機配合,改變了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兩條道”的運行模式,突破和解決了貧困地區農戶因擔保難以落實而無法準入的制度困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貸款難的問題。財政擔保資金按1∶8的放大倍數,撬動更大規模的金融資金進入農村市場,滿足了更多農戶的生產經營需要。
二是銀政共管,合力推進。雙聯惠農貸款改變了以往銀行單打獨斗的局面,依靠各級政府的行政推動,組建了擔保公司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組建的擔保調查團隊,與我行客戶經理一道共同開展貸前調查、貸后管理和貸款收回工作,既發揮了黨政部門和干部的地緣優勢、組織優勢和行政優勢,又有效解決了銀行服務能力和人員不足的矛盾。
三是風控嚴密,持續發展。產品設計明確了貸款發放條件、范圍、額度、程序和各部門單位的職責,制定了貸款管理、貸款清收、擔保代償和責任追究的具體辦法。建立起一套完備的風險防控、共擔、補償機制。擔保保證金、縣級財政專項資金、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組成的三道風險補償防線,確保了貸款既能“放得出”又能“收得回”,有效分散和降低了信貸資金的風險,打消了銀行的后顧之憂,更加長遠地保證了工作的持續健康推進。
四是貼息讓利,惠農強農。政府財政整合扶貧資金全程全額貼息,體現了政府“執政為民”的理念,給予農民利息補貼實惠,是為“三農”實實在在的“輸血”;農行大規模投放商業信貸資金并執行基準利率讓利農民,彰顯了大行服務“三農”的社會責任,為農民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發展資金,是為“三農”真真切切地“造血”。
三、政策性擔保理論模型
本部分借鑒Arping等(2009)的公共擔保建模技術,構建了由借款人、貸款人、財政性擔保公司三方參與的政策性擔保信貸理論模型,研究了信貸市場行為人的特點,給出了三方達成擔保信貸合同的最優解,論證了政策性擔保在金融扶貧開發工作中的可行性。
(一)模型假設
假設市場由貸款人(Bank)、借款人(Firm)以及可以提供第三方保證擔保的擔保人(Guarantor)組成。市場參與者中性風險偏好,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不考慮資金時間成本,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為0。
1.借款人。借款人項目投資的資金總需求為I。項目若成功,獲得收益π>0;若失敗,則收益為0。項目成功與借款人行為(如工作努力程度、經營管理水平、借款人個人品質等)直接關系,且借款人行為是無法觀測的變量,假設借款人行為定義為e∈[0,1],則項目成功的概率為e。借款人行為會產生成本ψ(e),并且滿足ψ'?蜓>0,ψ''?蜓>0。在沒有融資約束的情況下,項目的凈收益為正,即■{eπ-ψ(e)}>I。
借款人可用的自有資金為Q,假設QA。若借款人項目失敗,抵押資產將被銀行用于清算。借款人與銀行簽訂貸款合同L(R,β),R為貸款應償還金額(注:L=I-Q為貸款金額,R為包括貸款本息的應償還金額),β為固定資產抵押率。
由此,借款人效用函數為:
Uf(e)=e(π+A-R)+(1-e)(1-β)A-ψ(e) (1)
借款人效用最大化的一階條件是:
π-(R-βA)=ψ'(e) (2)
公式2定義為借款人激勵約束條件,即:借款人會通過努力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等行為,來謀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2.銀行與擔保。銀行放貸屬于商業行為,要滿足銀行貸款收入覆蓋貸款成本的基本條件,即銀行期望收益大于0:
Ub(e)=eR+(1-e)βA-L≥0 (3)
由于借款人抵押資產不足以涵蓋貸款需求,這時需要引進第三方擔保作為抵押物的補充。假設第三方擔保人可以為借款人貸款提供連帶責任擔保,若借款人項目失敗,第三方承諾給予銀行貸款本金一定比例的補償φL,φ可理解為第三方擔保意愿。由此,銀行期望收益約束條件(公式3)變為:
Ub(e)=eR+(1-e)(βA+φL)-L≥0 (4)
公式4定義為銀行參與約束條件。
(二)解的存在
綜合借款人和銀行效應函數(公式1和公式4),貸款決策目標函數為:
=e(π+A-R)+(1-e)(1-β)A-ψ(e)+eR+(1-e)(βA+Lφ)-L (5)
目標函數最大化需要同時滿足借款人激勵約束條件和銀行參與約束條件。通過將借款人激勵約束(公式2)代入銀行參與約束(公式4)的方式消除公因子R,得到:
e(π-ψ'(e))≥Lφe+L(1-φ)-βA (6)
公式6定義為貸款決策約束條件。當存在滿足公式6時,即表明借款人激勵約束和銀行參與約束條件同時得到滿足,借款人將與銀行達成信貸契約,從銀行獲得信貸融資。
公式6是否有解可以用圖1解釋。公式6左右分別定義為y、z。y≡e(π-ψ'(e))為一元二次方程,在圖1是向下凹的拋物線。z≡Lφe+L(1-φ)-βA為一元一次方程,φ值影響z的斜率和截距,圖中三條虛直線為不同φ值對應的z。
從圖1可以看出,當φ≥φ',兩條線相交,證明存在e∈[0,1]滿足貸款決策約束條件(公式6),借款人可以從銀行獲得由第三方提供擔保的信貸資金。當φ<φ'時,兩條線不相交,借款人將無法從銀行獲得信貸資金。因此,在借款人自身資產無法滿足銀行抵押要求時,可以尋求足夠強的外部擔保(足夠大的φ值),來獲得銀行信貸。
(三)模型求解
借款人行為函數假定。假設借款人行為成本ψ(e)=e2,借款人為經營管理付出的努力越大、成本越大,該成本函數滿足ψ'()>0,ψ''()>0條件。同時,假設借款人可用于抵押的資產極小、抵押率極低(滿足A→0,β→0),借款人將主要依靠第三方擔保來獲得銀行信任,模型求解暫不考慮借款人可用抵押資產。
擔保人行為函數假定。假設擔保人對借款人貸款的擔保意愿(φ值)不是固定值,而與借款人行為掛鉤。擔保人擔保函數為φ=φ(e)=ye,y>0只有經營管理水平高、行為誠實端正的借款人才能獲得第三方擔保。政策性擔保機構為非盈利機構,對借款人實行免擔保費優惠政策,擔保公司損失風險由政府財政兜底,擔保人收入成本約束不予考慮。
根據借款人和擔保人行為函數假定,貸款決策約束條件(公式6)變為:
-eψ'(e)+πe≥Leφ(e)-Lφ(e)+L
?圯-2e2+πe≥Lye2-Lye+L
?圯(Ly+2)e2-(Ly+π)e+L≤0 (7)
公式7左側為一元二次方程,如圖2所示,當e=(Lr+π)/(2(Lr+2))>0時,方程出現極值。根據一元二次方程曲線特征,只要方程有解,則極值及其附近的值就小于0。因此,公式7有解的必要條件是:
△(y)=(Ly+π)2-4(Ly+2)L≥0
?圯△(y)=L2y2+2πLy+π2-4L2y-8L≥0
?圯△(y)=L2y2-2L(2L-π)y+π2-8L≥0 (8)
公式8中△=△(y)為一元二次方程(向上凹的拋物線),其解需要根據一元二次方程最值解和根來確定。△(y)的最優解為((2L-π)/L,4L(π-L-2))。分三種情況討論:
1.若π≥L+2時,則4L(π-L-2)≥0。如圖3所示,對于任意γ>0時,總能使得Δ≥0。顯然,該解要求借款人項目利潤足夠高,只有借款人從事暴利行業時才有可能滿足此條件。
2.當π≤L/2時,則:(2L-π)/L≥1.5>0,4L(π-L-2)<0,且截距π2-8L<0。如圖4所示,當r≥(2L-π+■)/L(方程右解)時,使得Δ≥0。
3.當L/2≤π≤L+2時,則:(2L-π)/L<0,4L(π-L-2)<0。又分兩種情況,如圖5,若π≥■(截距大于0),則對于任意γ>0時,總能使得Δ≥0;若π<■(截距小于0),則當r≥(2L-π+■)/L(方程右解)時,使得Δ≥0。
綜合以上三種情況,當借款人利潤π≥■時,對于任意γ>0,總能使得Δ≥0;當借款人利潤π<■時,則當r≥(2L-π+■)/L時,使得Δ≥0。即:當借款人項目利潤足夠高時,借款人可以無障礙地獲得政策性擔保公司保證擔保并進而獲得銀行貸款;更多的情況是借款人項目利潤收益低于臨界值,需要政策性擔保機構提高擔保意愿,這也意味著需要政府財政承擔更大的借款人項目經營失敗風險。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政策性擔保模型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結論和啟示:(1)以甘肅“雙聯惠農貸款”為代表的政策性擔保可以作為抵押品的替代品,發揮聚合信用作用,緩解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難題,提高農戶等信息劣勢群體的信貸可得性。(2)政策性擔保撮合信貸合同發生更常見于借款人項目利潤較低情況,政府財政需要承擔借款人項目經營失敗風險,這需要擔保人有足夠強的擔保意愿,這也是政策性擔保較商業性擔保更適用于普惠金融工作的原因。(3)政策性擔保需要有保證的財政支撐,比較適用于有較為充裕專項扶貧資金的貧困落后地區金融扶貧開發。鑒于甘肅“雙聯惠農貸款”已取得積極成效,建議國家層面給予貧困落后地區更大的財政支持,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使用甘肅“雙聯惠農貸款”政策性擔保技術,不斷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金融服務覆蓋面。
注釋:
{1}部分內容來自農行甘肅分行報告材料
參考文獻:
[1] 韓國強.關于雙聯惠農貸款的實踐與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4(3)68-71
[2] 劉小宇.雙聯惠農貸款的甘南做法及藏區開發性農戶貸款工作建議[J].甘肅金融,2013(11)09-11
[3] 許錫龍.金融支持扶貧攻堅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村金融,2013(12)60-61
[4] 張一良.解讀“雙聯貸”的甘南實踐[N].農村金融時報,2013.12.9,第001版
[5] Boot,A.Thankor,A.and Udell,G. Secured Lending and Default Risk: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 [J].Economic Journal,1991(406)458-472
[6] Hoff,K.and Stigilitz,Joseph E.Introduction: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s-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235-250
[7] Levitsky,J.Credit guarantee schemes for SMEs- an international review[J].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1997(8)4-17
[8] Stiglitz,Joseph E.and Andrew 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1
[9] Stefan Arping,Gyongyi Loranth,and Alan D.Morrion.Public initiatives to support entrepreneurs:Credit guarantees versus co-funding [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0(6)26-35
(作者簡介:馮曉雷,經濟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金融系在讀博士 北京 100005)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