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菲
摘 要: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帶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地市出現勞動力大量流動現象,河南省濮陽市也不例外。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的人員在流動時,出現了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難的現狀。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養老保險關系 轉移接續 河南濮陽
中圖分類號:F84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053-02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09〕66號)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人社部發〔2009〕187號)精神,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河南省制定了《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財政廳關于印發河南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豫人社養老〔2010〕1號)。雖然河南省出臺了暫行辦法,但是參保職工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問題仍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針對河南省濮陽市的情況,筆者擬定從幾方面來探索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一、濮陽市企業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情況
說到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眾所周知,關系的轉移,最主要的就是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的轉移。個人賬戶的儲存額不僅關系到參保職工的切身利益,還影響到參保職工的退休待遇。
個人賬戶主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居民身份證號碼、社會保障號碼、參加工作時間、視同繳費年限、個人首次繳費時間、個人繳費工資基數、繳費月數、個人賬戶儲存額及利息等指標,是職工退休待遇計算的重要依據。濮陽市是在1995年1月1日開始建立個人賬戶,劃撥個人賬戶的模式是采用個人劃撥3%;單位劃撥8%;社平劃撥6%,這個模式持續到1998年6月30日。1998年7月1日后社平不再劃撥,單位和個人分別按相應的比例劃撥個人賬戶,劃撥比例為11%。2006年1月份以后河南省規定由個人賬戶的記賬規模為繳費工資基數的11%調整為8%。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濮陽市是從2006年7月1日起個人賬戶記賬規模由繳費工資基數的11%調整為繳費工資基數的8%,全部由個人承擔,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
二、具體在經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
筆者從《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信息表》中出現的問題談起:
1.在辦理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過程中,《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信息表》參保人員基本信息中幾個關健詞存在不同類別的問題:(1)首次參保地實行個人繳費時間;(2)本人首次繳費時間;(3)本人建立個人賬戶時間;(4)在本地繳費起始時間;(5)在本地繳費終止時間;(6)在本地實際繳費月數。
在辦理轉移接續過程中,發現以上六項轉移關健信息全國許多地市各不相同。
舉個例子,對“首次參保地實行個人繳費時間”來說:不同地市出現不同的數據,當然,這是必然的,因為各地市有各地市當地的政策,就上面這個關鍵詞,我們還特意咨詢過河南省養老保險處,當時,省處的解釋是:這個數據不統一,是根據當地的政策來確定,比如濮陽市來說,具體分兩塊內容:一是合同制工人是1986年10月1日開始實行個人繳費;二是固定工從1992年1月1日開始實行個人繳費。
就“本人首次繳費時間”問題來說:各地市所取數據也各不相同,比如濮陽市來說,在目前使用的軟件中,這個數據來自于首次參保時間,筆者認為這個數據是不完全正確的,假如說這個人1997年1月參保,但是沒有繳費,在1997年7月才開始繳費,根據上述取值方法“本人首次繳費時間”就應該是1997年1月,很明顯取值是不正確的。其他地市也存在同樣的情況,這說明政策沒有落實到位。
實踐出真知,我們經過實際調查,全國各地市在辦理轉移手續時,郵寄《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信息表》的同時,是否可以附轉出地社保經辦機構當地政策情況說明,這樣就便于確定以上六項關鍵信息了。
同時關于辦理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的問題,也引起了我們的深思,拿“個人賬戶信息”的管理工作來說,職工的個人賬戶只是記錄繳費職工個人基本信息、歷年養老保險繳費以及賬戶積累情況,以作為職工本人計發退休待遇時的重要依據。各地市個人賬戶信息的記錄并沒有實現統一規范準確的要求,通過接收到各地市的《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信息表》,筆者對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來進行分析。
一是個人賬戶標識混亂,大多地市都能夠做到以身份證號碼為準,有些個別的城市就不一樣了,比如說河南省就是這樣的,這樣一來,參保職工個人賬戶轉移到其他地市時,相互之間的銜接不太融洽。那么就應該努力實現省級信息軟件統一。各省應建立統一的“養老保險電子政務平臺”,由省一級的社保機構對各地市的養老個人賬戶管理工作進行實時的監控和指導。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統一個人賬戶指標含義,加強基礎數據整理。
二是個人賬戶記賬手段落后,存在漏記、多記、少記情況,嚴重侵害職工的合法權益,并對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性構成威脅,這種威脅是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自身的管理機制導致的。針對這樣的問題,各地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一步做好個人賬戶數據的整理工作,利用現代電子技術把數據整理好、存儲好。確保參保職工的個人賬戶做實,以做到“賬賬相符、賬人相符”。
三是由于各地市個人帳戶管理水平不盡相同,個人賬戶指標各地市理解不同,造成職工轉移接續不夠滿意。我們應該著手解決個人賬戶轉移接續難的問題。不可否認“地方利益”是主觀原因,而且個人賬戶轉移接續,國家政策已經統一,但是也存在著客觀原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轉移需確認的內容不外乎繳費年限、個人賬戶金額等方面。
結合繳費年限來說,在職工轉移時,由轉出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予以認定以上年限和時間,明確A首次參保地實行個人繳費時間和B本人首次繳費時間來決定視同繳費年限用以參加計算“職工退休工資的過渡性養老金”,不因轉出前后兩地最早建立賬戶時間不同而改變。
就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來說,它作為我國統賬結合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科學性,獨特性。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口老齡化加重,個人賬戶金額的不斷累計加大,河南省也隨之進行了政策調整,以保證其安全性、合理性。例如:個人賬戶規模調整為8%,全部為個人繳費部分組成,退休待遇計算辦法隨之調整更加體現了社會保險的合理性。但歷史的累計金額必須明確,基礎需要修正,歷史必須清楚,才能保證個人賬戶金額的持續發展。
我們應該規定截止時間,個人賬戶中單位劃入本息和個人賬戶個人繳費部分本息相加合計為個人賬戶金額。個人賬戶金額作為個人財產,其繼承、轉出、退保、退休時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規定全額支付,不再區分個人繳費本息和單位劃入賬戶本息,以充分體現個人賬戶金額的實在性和對繳費職工的公平性。
養老保險決不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絆腳石,它應是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保障措施,它也不是區分職工身份高低貴賤的標志,它應是體現公平兼顧效率具有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保障制度。統賬要結合,統賬更要區分,必須區分,二者是辨證的統一。賬戶的歷史只有明確了,才能體現統帳賬結合,統賬才能真正區分。
另外,還有一些省的地市,在參保職工重復繳費退費方面仍沒有落實到國家的政策。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的《關于印發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若干具體問題意見的通知》(人社部發〔2010〕70號)第十條規定“參保人員在兩地以上同時存續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或重復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應按照‘先轉后清的原則,由轉入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按規定清理。”,但是一些省有的地市還說是由轉出地退重復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這不就說明他們的政策沒有落實到位嗎?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有的問題我們已經采取了合理的解決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說“首次參保地實行個人繳費時間”和“本人首次繳費時間”,筆者認為接收地弄不清楚的,在郵寄轉移信息表的同時附一份參保職工的參保繳費情況說明。這樣以便于接收地社保機構容易接收。
目前,濮陽市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基本按照轉移平臺操作,但是還有部分省轄市未運行轉移平臺,在轉移接續過程中如果遇到沒有運行轉移平臺的地區,仍會出現上述問題。希望國家相關部門進行調查研究,確保今后的轉移接續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國辦發布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中新網,2013.12.29
(作者單位:濮陽市勞動就業處 河南濮陽 4570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