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捷
摘 要: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最大化,民間資本的這一特性尤為突出。長期以來,恰恰是這一最為活躍的特性被人為地“捆綁”住了。“松綁”的最有效辦法是深化改革,改善環境。環境的評判主要取決于軟環境,包括創業氛圍、創業精神、創業政策、創業服務等,本質是創業文化。環境優越了,就能孵化出生機勃勃的民營經濟。環境也是生產力,起著“四兩撥千斤”作用。
關鍵詞:民間資本 發展環境 創業沖動 創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F176,F2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078-02
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最大化,民間資本的這一特性尤為突出。然而,恰恰是這一最為活躍的特性,由于體制機制、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原因,長期被人為地“捆綁”住了。“松綁”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改善環境,以優良環境激發全民創業。環境的評判主要取決于軟環境。下面以浙南地區的永嘉縣與蘇北地區的阜寧縣為樣本,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作一調研思考。
一、培育創業精神最難也最根本
人的就業狀況有三種:就業、創業、失業。創業最光榮,因為創業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為別人提供了崗位。全民創業能否鋪天蓋地,表面上是習慣問題,直接原因是資金、技能問題,而根子在文化。文化與精神緊密相連,有先進文化就有進取精神。
精神最“軟”也最“硬”,“一方水土養方人”。創業精神的表層是創業沖動,深層是創業文化。永嘉是浙南老區的一個縣份,與蘇北老區阜寧有相似之處,甚至一度比阜寧落后,有“逃難永嘉”之稱,如今卻富庶一方。永嘉“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田少“逼”出了著名的儒家功利文化“永嘉學派”,自古提倡“通商惠工”、“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發達的商業文化一脈相承,永嘉人“戀鄉不守土、敢冒知進退、自信不自滿、重利不守財”,只要有一點點可能,便從商從工,在狹縫中生存發展,“既打工又當老板”,“沒錢借錢當老板”,“有一分錢也要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白天當老板”,“當了小老板,又想方設法當大老板”,把小商品做成大市場,把店鋪工廠開到全國全世界。阜寧是蘇北大平原的“魚米之鄉”,農耕文化發達。因為能自給自足,人們多固守田園,戀鄉樂土,安于現狀,甘于守成,不愿闖市場,不肯吃辛苦,不敢冒風險,“大錢不會賺,小錢不想賺”,即使優惠政策在手,仍猶豫在三,不反對也不利用,任機遇白白流失。全民創業一個“全”字和一個“創”字,包含了多少困難、多少艱辛。沒有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驅動和支撐,是絕難創業的。
根據2013年統計公報,分析一下永嘉與阜寧的現狀。
從總人口看,永嘉96.95萬人,阜寧111.07萬人,兩者相差不大。從地區生產總值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看,阜寧政府財力略強一點。但比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以及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城鄉居民儲蓄余額,說明永嘉民營經濟發展更充分,民眾更富裕。在貸款余額方面,阜寧比永嘉少近200億元,永嘉全民創業的活躍程度可見一斑。在三次產業結構上,永嘉一產只占3.3%,阜寧一產占比高達16.4%,表明永嘉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阜寧則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而在特色產業方面,永嘉以皮鞋、泵閥、服裝、紐扣拉鏈領銜,阜寧以風電裝備、光電光伏、粘膠纖維、環保濾料擔綱。顯然,永嘉以全民創業為主,阜寧則以客商投資為主。
客觀分析阜寧的本土文化,“重農輕商、重仕輕商”思想和“小富即安”小農意識可謂根深蒂固,與時代很不合拍。調查發現有三種現象:一是一些人還保留農耕時代的習慣,只知道攢錢,不知道賺錢,只知道守財,不知道理財,甚至為了“心里踏實”,寧可把存款單壓箱底、塞墻縫,也不愿冒風險創業,“端著金飯碗討飯吃”。二是一些人雖然向往富裕,可又不肯艱苦創業,甚至用“不就有幾個錢嘛”的“精神勝利法”自欺自慰。三是一些人也羨慕企業家的光彩,但總是瞻前顧后,不敢走出“圍城”自主創業,反而津津樂道企業家的“出身”求得心理平衡。永嘉人“吃常人不肯吃的苦,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賺常人不肯賺的錢”,終于成功地做了老板,做了成功的老板。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主體,是最能讓民眾得到實惠的經濟。作為江蘇“沿海不臨海”的后發縣份,阜寧自然稟賦先天缺陷,要后來居上、內陸崛起,就必須發揮百萬人口大縣的人力資源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重新審視本土傳統文化,植入外來先進文化,以創業精神改造和提升農業精神,挖掘并變現民眾的創業潛能。
二、激發全民創業的政策路徑與市場路徑
創業需要沖動,沖動需要激勵,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研究表明,人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只能發揮20%~30%,而在充分激勵的情況下可達80%~90%。激發全民創業,當“內外兼修”。
1.突出小本創業。“富無苗,窮無根”,誰都不是天生的老板,關鍵要抹開面子、放下架子,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本小利薄不可怕,永嘉人都是從小生意做起的,結果幾年時間雪球就滾大了。在創業過程中決不能看不起“幾個小錢”,這可是“第一桶金”,是資本的原始積累。在永嘉,人們最引為驕傲的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一批土生土長的品牌企業。每個品牌的背后都站著一位企業家,“報喜鳥”后面是吳志澤,“奧康”后面是王振滔,“紅蜻蜓”后面是錢金波,“蜘蛛王”后面是徐承迪,“紅黃藍”后面是葉顯東,“宣達”后面是葉際宣,“陸陸順”后面是呂國陸,“百納”后面是林文富,“紅草帽”后面是瞿成圣,“新城”后面是陳明南,“長城”后面是葉克連。然而,三四十年前,他們中許多人還是普普通通的農民。通過“先商后工”小本創業,他們脫穎而出,成為著名的商界領軍人物。依據永嘉經驗,不難得出這樣一個“金字塔”結構:第一級是以土地、工資為生的農民、工人;第二級是個體工商戶;第三級是小微企業老板;第四級是企業家。這是企業家成長的一般規律。阜寧已成功地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完成了第一級的工作,為“制造老板”作了鋪墊。然而,有了基本積累并非必然導向自主創業,從打工仔到小老板身份的轉換,是“化蛹為蝶”的質的飛躍,除了政策紅利激勵,還需有強大的內生動力。
2.突出合作創業。民營經濟可以“低點起飛”,但不允許“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現階段全民創業特別提倡合伙辦實體、“扎堆”搞集群、組建行業協會,集中經營,集約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當然,合伙實體的產權應清晰,分配要公開。民營企業多屬小微企業,一下子做大不現實,可行的辦法是組建產業集群,借助集群社會化協作、專業化分工的價值鏈,“輕松”越過行業門檻,降低商務成本,提高競爭能力。現今的市場競爭已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而是既競爭又合作的“共生”,雙贏多贏是人們普遍追求的目標。永嘉人大多經營皮鞋、五金等小商品,門類相似,有競爭的一面,但他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和諧共處抱成團,原因就在于他們對商會情有獨鐘,把競爭對手變成了合作伙伴,形成了無形的合作網。阜寧的閥門、風筒、開關柜、玻璃工藝品企業在內耗中吃了不少苦頭,應該有所感悟,有所借鑒。
3.突出二次創業。客觀地講,阜寧的民營企業中,能在全省全國發言的還不多,二次創業勢在必行。從產權歸屬層面上看,阜寧的民企產權明晰,可是不能流動,股權結構不合理,家族痕跡很深。家族管理有自身的優點,其超扁平結構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效益,這在企業初創階段十分難得,也非常適用。但是,當企業資產規模、銷售水平幾何級數擴張時,創業者會不會重蹈所有失敗民企的覆轍,成為企業前進的阻撓者甚至破壞者,就值得深思了。二次創業,一個重要的抓手,是實施品牌戰略,培植區域“行業領袖”。名牌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產品,更代表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永嘉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視品牌建設,擁有“報喜鳥”、“奧康”、“紅蜻蜓”、“蜘蛛王”、“紅黃藍”、“伯特利”、“凱奇”、“杰豪”等眾多中國馳名商標,所以永嘉的產品能在較短時間內喊響全國,這也是浙商的精明之處。阜寧已有“森源”、“志榮”等中國馳名商標,但數量不多,影響不大。更為嚴重的是,阜寧現有企業創牌熱情不高,甚至把創建品牌與降低成本對立起來。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牌主體,沒有品牌的企業永遠長不大。“企”字始于人又止于人,人生因理想而美麗。阜寧亟需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區域性乃至全國性“行業領袖”。
三、法治經濟呼喚法治政府
“法”是一切行為的準則。對民眾來講,“法無禁止皆可為”;對政府來講,“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國際上通行自由企業制度,即企業具有自主經營決策權,更為重要的是政府給予人們除特種行業外的自由開業權。“永嘉現象”的主要成因也在于一個“放”字,放手發展,放膽實干,放出了活力,放出了財富,放出了新天地。
法治政府就是有限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民眾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本質上是“守夜人”,職能就是為民眾服務,不僅不能與民爭利,還要讓利于民,施利于民。永嘉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政府“保護神”和企業市場主體的角色責任明晰,市場機制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盡管如此,永嘉的各項改革仍沒停步,從2003年開始的“效能革命”就是一例。永嘉提出以硬措施改善軟環境,以軟環境促進硬發展,僅審批事項當年就削減50%以上。阜寧引進“工作效率也是基礎設施”的理念,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削減審批事項,降低準入門檻,堅守行政審批“一站式”辦結、節假日預約服務、限時辦結等“綠色通道”,全程幫助辦理所有審批手續,打造“阜寧幫辦”品牌。阜寧公布了政府“權力清單”及“負面清單”,在法律框架內制定了檢查準入制、處罰申報制、收費扎口制,禁止任何形式的強行“代理”和“服務”,從制度上杜絕“三亂”行為,“創業阜寧,一路通行”正在成為現實。
“無為而治”本意是不妄為,而非不作為,政府應當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縣及縣以下都是農村,富民難,富裕農民更難。阜寧常年在外打工的勞動力約18萬人,主要是農民。阜寧積極發揮城鎮“三產母體、創業平臺”的作用,加速新型城填化,向民間資本開放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一切城建領域,同時突出服務業發展,為進城農民和城鎮居民提供充足的創業空間和利潤空間,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工商、勞動、金融等部門自覺充當全民創業“孵化器”,通過免費創業培訓,免費工商注冊,給予貼息貸款,合力把打工者轉化為老板,把農民轉變為老板。
法治并不拒絕人文關懷。“世界變革自商人起”,企業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纖夫”,民營企業家是經濟自主增長的“脊梁”,是非常稀缺的資源,理當受到珍視和尊重。政府應善待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完善性,體諒他們的困難,理解他們的困惑,在企業成功的時候為他們喝彩,當企業失利的時候給他們鼓勁,營造出“崇尚創業創新、鼓勵成業成家、寬容失誤失敗”的時代風尚,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參考文獻:
[1] 王吉鵬.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7
[2] 李丁富.溫州之迷.改革出版社,1997.9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4)(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