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釗鋒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學習是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經之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此,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該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去。
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有活動,但無激情;有思維,但無智慧;有探索,但無創新;有回答,但無質疑的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是教師對探究性學習的認識不夠到位,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學生對探究缺乏興趣。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探究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輕松愉悅的良好學習氛圍中,自主探索,發現規律,學會知識,使其在探究中體驗和享受學習的快樂。
一、要讓學生當探索者,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小學生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學過長方形面積后,我出了一道練習題,用一根40米長的繩子在草地上圍出一個長方形,怎樣圍占地面積最大?讓學生運用假設方法,通過填表觀察,展開討論、交流,從表中發現規律:長與寬的米數越接近,所圍成的圖形面積越大。
學生總結規律后,我再幫助學生總結: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周長相同的長方形面積的變化嗎?今天這種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基本上和科學家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相同。這就是:提出問題——建立猜想——操作驗證——探索規律。把學生的學習活動當成探索過程,當成研究活動,不再是課堂學習的重復和機械訓練。使學生明白,任何知識都是通過人們的艱苦努力發現和探索得到的。未來的科學家就在你們中間: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心理滿足,并能感到自己是個研究者、發現者、探險者,體會到探究發現規律的無比快樂。
二、要為學生當設計者,提供學習探究機會
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不是憑空設想、搞單干,是受老師指示的被動學習。老師要敢于當學生探索的設計者,提供有“結構的探究材料”,讓教師的作用完全潛化在為學生自主探索的材料準備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創設種種數學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從而產生認知沖突,形成懸念,引發學生迫不及待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調動自己的思維,形成躍躍欲試的態勢,促進自主探索意識的形成,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確立學習是一個快樂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會肯思維、才會敢思維。
例如,在學完“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后,我請幾位學生計算39×125×4×2這道題,學生出現了這幾種不同解法:
⑴ 39×125×4×2 ⑵39×125×4×2
=39×(125×4)×2 =39×125×(4×2)
=39×500×2 =39×(125×8)
=19500×2 =39×1000
=39000 =39000
⑶ 39×125×4×2
=(39×2)×(125×4)
=78×500
=39000
師問:這三種方法,你們認為哪一種更好?你能說明理由嗎?
生答:第二種方法好,因為125X4X2=1000,再乘以39就等于39000,這樣的計算最簡便,所以這樣做更好。
師說:另兩種方法也對,但不如第一種解法好。
這是一種常見的練習講評方法,讓學生自己在比較中發現問題,領悟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使學生正確地解答了問題,而且使學生獲得了解決問題時所需要的態度和方法。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起主導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要使學生當成功者,促進學生體驗快樂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體驗創造過程就是讓學生在自己觀察、實驗、猜想、歸納、分析和整理的探究活動過程中,感受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一是如何形成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獲得的,以及結論和規律是如何應用的。因此,課堂教學過程應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的過程。小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有表現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師和同學贊揚的心理愿望。教師應以贊揚、欣賞的態度來對待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是對學生的一種鞭策和促進,讓學生成為一名快樂的成功者。
例如:教學“比例應用”時,學生多用一種解法多加5分;在“分數應用題”教學中,對創新解法,以小朋友的名字來命名此解法,這些解法是學生自己發現和創造的,是學生探索的成果,給予贊賞和肯定,給學生以積極的鼓勵,使學生獲得學好數學的成功體驗和自信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保持自主探索的熱情。
總之,探究學習,學生應是充滿樂趣、勇于探究、敢于實踐,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學習,同時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