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致力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發展的課改新理念,賦予了語文閱讀教學生命的活力。本課旨在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受到為別人做有益的事,關心幫助他人是一種高尚美德的教育。
一、以多種形式的誦讀貫穿始終,強調感悟
本節課教師采用自由讀,小組內練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形式閱讀文本,真正做到以讀為本。不是把重點放在死摳語句上,不把語句嚼得過細,這就留下較多的“空白”,便于學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領會。這節課中,教學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安排了三次自由朗讀課文,先是讓學生認真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掃除,再讓學生把課文讀流利;然后選擇沒有讀熟、讀好的自然段自由練讀;最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互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對于課文的難點,青蛙媽媽的話:“做對別人有用的事,就會覺得最快樂”則是加強指導,反復體會、品味,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部分的學習,使學生對青蛙媽媽的話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在巧妙利用學生在讀熟、讀透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注重語言訓練,扎實到位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本課最后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包孕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訓練因素,抓住這句話訓練,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要強化語言訓練,就是在這樣的“要害處”“閃光處”敲重錘。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說:“除非不練,練就練的學生一輩子也忘不了。”語言訓練,唯有扎實,才有實效,唯有新穎,才有特色。本課中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句意后,讓學生回顧述說啄不鳥叔叔、水牛爺爺、蜜蜂妹妹都做了什么事,巧妙地進行說話訓練,進一步鞏固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又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一個說話的情景,并針對低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較差的現狀,用句式的形式規范學生的語言進行訓練,并讓學生進入情境中,表演對話,從而使語言訓練與知識鞏固、情感體驗相得益彰。
三、營造師生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
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世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并平等地將自己的體驗傾訴給學生。上課伊始教師聲情并茂地讀出兩個詞“快樂”“最快樂”,并讓學生懷著快樂的心情讀出來,并說說自己什么時候最快樂,“有一只小青蛙,整天在想,做什么事最快樂?他都去找誰了?分別是怎么回答的,你想知道嗎?”在師生平等的談話中將學生帶入學習語文的世界。將自己對教材的體驗通過師生談話,在有意創設的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生出探究的欲望。
課堂要回歸學生的經驗世界,必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學時,教師把重點放在學習2、3、4自然段上,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沒讀熟、讀好的自然段自由讀,這一段中必然有接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某一處,正因為這一處觸發了學生的感受,才有可能把文中的內容和自己生活經歷聯系起來,把課文內容和課外內容聯系起來,正是有了教師的這一舉措,才有拓展延伸和說話訓練的精彩。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課堂上不能做到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鍛煉,還有學生沉默在角落里,怎樣使每個孩子得到發展,還有待于去探究。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穆棱市民主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