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鵬
在生物學教學大綱中,已明確地提出“探究性學習”這一要求,這是生物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學習過程。它以問題為載體,整個學習過程圍繞著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因此,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營造“問”的氛圍,鼓勵學生提問
學生提出問題,首先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達成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變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從感情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其次,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提倡學生大膽質疑,樹立“言者無畏”的意識,不管學生所提問題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幼稚的還是較有深度的,教師都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傾聽,多鼓勵少責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開啟提問意識的大門。
二、創設“問”的情境,讓學生主動提問
在學生具備了敢于提問的心理后,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深入鉆研教材,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提問。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們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教師應該利用語言、實驗、教具等各種教學手段,創造一種符合學生需要的情境?!?/p>
1.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質疑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生物學成果都是前人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探索和研究后才獲得的。必修一教材中“光合作用”的發現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教材通過幾個經典實驗來編排該部分教學內容,其中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淀粉”的實驗,是一個誘導學生提問的絕好素材。該實驗從遮光、光照、脫色到檢驗淀粉存在的整個過程,體現了一種科學探索過程,展示了一種科學探究思想。因此,在組織本實驗教學時,不妨進行以下兩方面的探索:
第一,改驗證型實驗為探索性實驗;第二,實驗的準備過程積極讓學生參加,如遮光和光照,讓學生充分感知探索經歷。待到課上實驗結束,“為什么要把天竺葵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為什么葉片放入酒精后要隔水加熱”等問題,一定會從學生腦中呼之欲出。
2.通過實物觀察,啟發學生質疑
心理學研究認為:與實物直接接觸而獲得的體驗是最具體、形象的體驗。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對實物進行細致觀察,然后啟發學生提問。如必修三“生長素促進扦插枝條生根”一實驗,就可以這樣組織教學:課前準備一組枝條及相關生長素類似物,在學生充分感知枝條未生根時的狀態和生長素類似物的樣子。學生會紛紛提問“生根后的枝條會是什么樣子”“生長素類似物要如何配置”等問題。教師只需從其中選擇并確定“生長素類似物對扦插枝條的影響”這一專題,深入探究作用后的枝條狀態,就能完成后半部分的教學內容。
3.聯系生活生產,結合實際質疑
激發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實或現象,即讓學生遇到生活中的事實與科學概念之間的矛盾,激勵學生質疑。心理學研究表明,當這種矛盾越強烈,越能激起人對新事物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講“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質壁分離復原”時,一般都要用到課文插圖“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該圖所示情形是幫助學生理解“植物細胞滲透作用與水分流動”的關鍵,但它恰恰與生活中的現象“水往低處流”相矛盾。這時教師可這樣啟發道: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留”,但在細胞與外界溶液之間水分是往濃度高的地方流?想一想,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我們要如何區分水多與水少?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滲透作用與水分流動的關系。
三、訓練“問”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提問
學生具備了主動提問的意識后,不等于就能把問題問在重點處、關鍵上,往往會出現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識的要害,有時甚至還會提出與學習內容毫無關系的問題,浪費課堂時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模仿和學習他人的提問方式。如“蛋白質”一節內容教學,課前教師可站在學生的角度,精心創設這樣一組問題:①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哪些?②這些元素組成的基本單位叫什么?它分為哪兩類?基本結構如何?③這些基本單位要如何連接?這些問題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自現象到本質這一規律。教師在課堂上把這些問題向學生演示,并告訴他們設計方法,讓他們模仿和學習。久而久之,學生自會潛移默化地運用這個規律,提出一些較有價值的問題。
其次,借教材上現有的題目,如“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在弄懂教材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提出問題。如“滲透作用”一節,課后有這樣一道思考題:植物在鹽堿地上為什么一般都長不好?為什么一次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在弄懂該題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問,學生就會提出很多有關這方面的問題:①人吃咸菜多了為什么會感覺口渴?②打點滴時,鹽水或葡萄糖溶液濃度太大行不行?③若把鹽水或葡萄糖換成無菌水行不行?這些問題的提出,就是學生借用了課本上的提問方式,學會了怎樣提出高質量問題的結果。
當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師生之間的不斷努力。須知“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創造的起點,學生只有在不斷地試圖提出問題、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會具有探索性,從而達到創造力的培養和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新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