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陽
【摘要】目前我國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規劃體制具體沿用大學基礎形態,尚且不具備特色效果,尤其對于學生基礎語法應用潛質與口語交際技能開發動力不足。因此,本文具體提出EGP+ESP引導規劃方案,希望以此提升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育質量,為社會各類企業提供人才精英。
【關鍵詞】EGP ESP 高職高專英語 引導模式 教學資源
前言: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育機制經歷著本科式壓縮與外國經驗吸納里程,截止至今,已經過渡成為高等教育項目中不可忽略的支撐要素。尤其在我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之后,國家各類行業對于精通外語交際的復合型人才可以是求之不及,英語課程也逐漸被定位為高職高專必修內容,引起廣大師生與家長的關注。為了有效貫徹此類宏觀教學指標,教育部門明確規范語言實踐應用技能開發細則,借助目前社會經濟與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基礎角度觀察,涉及EGP+ESP方案明顯能夠做出相應輔助貢獻。
一、EGP、ESP教學模式論述
現下我國英語教學途徑具體沿著兩類渠道拓展,包括典型語言基礎內容,就是時刻監督學生聽、說、讀、寫與翻譯活動,熟練應對各類等級考試并獲取相關資格驗證。其中語言共核反應濃烈,實質上就是英語固定會話格式,基本上不會受到外界教育文化、社會地位以及職業行為習慣影響,同時在詞匯、語法功能差異表現上并不十分明顯。而ESP偏向于專業用途類項目,是我國科技、經濟、文化同步發展基礎上自然產生的,能夠令學習主體主動強化課外資料理解實效,能夠在現實對外交流情境中從容不迫。這類專門用途的英語教學模式可以盡量迎合高職高專學生后期工作環境適應需求,杜絕職位劃分與認證上出現任何模糊視覺效應。經過以上對比發現,證明所謂的EGP英語課程就是鍛煉學生基礎外語修習潛質,輔助其能夠在語言普遍性驗證上不出任何遺漏危機;而ESP便是結合語義、修辭以及語篇情感態度層面進行細致舒展,同步探討英語各類功能延展的規律與特殊現象,鼓勵學生全面強化透過英語作為媒介的專業學科交流潛質。依照大眾視角分析,EGP顯然為ESP學習模式提供堅實適應基礎,而ESP能夠順利融合大眾認知與專業技巧,使得學生個體知識面深度擴張。所以,對于一些基礎功底不夠堅實的學生可以全面灌輸基礎英語內容,而聽力或者課外分析能力俱佳的學生就應該盡快融入專門用途課程領域之中。也就是說,EGP+ESP方案是推動學習向較高等級層次應用型人才過渡速率的特殊手段,高職高專學生就應該事先打好語言知識理解基礎,之后進入專業解析階段,主動滲透外國語言背景并整理情感波動規則。只有長期堅持此類策略,才能為高職高專英語專業與學生素質強化提供方便。這類教學手段整體上比較迎合英語語言學習規則,同時不會與專業教育機制產生任何矛盾沖突,因此絕對值得進行大力宣傳與改進應用。
二、目前我國高職高專英語閱讀教學狀況研究
經過大面積專業英語材料閱讀,可以輔助學生掌握更多詞匯與語法銜接要訣,明確各類應用文書寫格式與情感傳遞習慣。在此前提條件下,閱讀速度與核心理念提煉速度增長,確保參與個體能夠順利通過各類級別考試項目,最終迎合國家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規范需求。
1.英語閱讀教學核心理念。閱讀課程布置飽含一定的動機性原理,希望透過信息提煉與論述為學生提供語境理解經驗,其間具體圍繞文章相關信息與基本推算原則進行認知語言能力篩選,進而為學生積累足夠的創新實踐能力。此類教學活動實質上就是師生經歷無數次的文本校驗與解析過程。教師在整個活動布置中不能坐以待斃,要準確利用各類教育資源以及時機條件,督促學生在各類實踐情境之中鍛煉創新語法應用習慣,避免階段模糊認知結果的出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應該適當尊重學生主觀能動性,切勿將個人見解強性施加給學生群體,必要時提供輔助性材料令學生順勢進行深度挖掘。
2.現下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活動存在的隱患問題。首先,過分輕視學生語境識別能力培養。經過長期實踐經驗論證,目前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活動主要依照閱讀教學方向進行文章結構分析,希望學生能夠借助零碎的語法、詞匯逐步掌握系統語言知識內容。基本上這類途徑只會片面注重學生對閱讀信息的提煉效果,而涉及情感以及語境氛圍操控力度幾乎是極度匱乏。須知任何語言應用都離不開當地文化習俗的支撐,各類文本材料都是語境高度協調的產物。閱讀理解訓練是對文本背景的分析行為,教師不但需要時刻做好學生翻譯指導工作,同時在適當時機下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影視作品,帶領學生進入獨特的語境氛圍之中。至于目前大多數學生只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理解句子含義,而不能強化口語表達技巧,就是因為固定課堂之中沒能將文本與語境功效高度銜接的結果。
其次,嚴重限制學生個體創新意識激活反應。隨著創新教育體制的改革,涉及傳統口語直接灌輸性教學現象已經得到適當遏制,為了科學啟發學生多元思維潛質,教師經常會在單位課程問題設置上絞盡腦汁。此類設計行為過多摻入教師個人對文本的理解因素,難保會與學生思維模式產生沖撞現象,嚴重時會令學生主體地位流失,破壞現場閱讀理解與語法提煉的精準效果,使得學生不能真正在實踐交流活動中掌握基礎交際技巧。
三、EGP+ESP方案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科學布置策略分析
學生系統掌握英語目的在于合理應用語境內部的各類潛在情感信息,成功地解讀各類語篇主旨,能夠在日后多元職業空間中游刃有余,不至于在對外交流中混亂不堪。經過與普通英語課程對比,發現ESP方案廣泛結合新聞、法律、醫學、外貿商務以及公務員英語解析概念,需要師生在交流活動中運用人才需求指標作為起始點,提煉出更多與職業領域相關的英語應用細節,并落實借助實用技巧為訓練中心的教學體制。而EGP+ESP模式在系統英語課程講解活動中構思極為巧妙,能順利透過語言以及語境渠道適當舒展,全程維持兩類因素的高度銜接狀態,語境可作為廣泛的解析線索,而語言便是各種會話技巧的真實寫照。
1.開創任務導向與驅動教學風尚。教師在日常英語課程講解活動中要全面關注單位學生心理反應,全面提供均等性學習機會,使得個體主觀能動性與創新潛質有效釋放。其中小組競賽舉措就可有效激發學生團隊寫作與獨立分析能力,課題組會依照單元教學內容進行實踐項目搭配,督促學生及時整理相關資源并在課堂之上充分展示。隨著教學任務模式的逐漸升級與角色的合理轉換,小組成員輪流展示各自成品,并得到客觀驗證與評估結果,后期標準課程解析動力自然源源不絕。具體來講,經過科學教學內容與活動布置,學生自主適應能力獲得提升,一改過往被動接受等消極境遇,相應地為日后職業責任感落實大開方便之門。
2.充分結合并發揮專業英語課程與實習訓練規范功效。高職高中英語課程設置要盡量迎合市場體制需求,使得學生能夠在實習崗位上盡職盡責,包括先進設備說明材料解讀等,并適時地與外國合作人員進行洽商交談,這一切行為現象都需要借助基礎英語教學策略調試。教師有必要依據單元課程內容與學生專業方向進行外來資源整合,將英語知識與職業技能操守結合,使得課堂現場變得更加生動且富有實用價值。學生實訓項目提供條件要足夠豐厚,盡量集合實驗室器材進行真實職場環境塑造,令學生熟練應用英語實施交流,體驗英語在行業中的獨特輔助功效。
3.灌輸學生個體跨文化交際意識。針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語言文化導入需要配合實際狀況進行協調布置,適當激發學生對于文化背景的研究興致與理解程度。非英語專業學生畢竟在文化交際知識方面碰觸頻率不高,但是教學過程中,課題組成員便必須應用各類引導手段將原有英語教材進行多方跨文化內容灌輸,緊緊圍繞教學資料進行情境搭設,令學生自覺掌握跨文化交際意識,并能夠在課后上網不斷強化實際應用水準。例如,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專門設置英美文化博覽與影視作品欣賞活動,鼓勵學生大力了解西方情感文化。經過師生對影片材料中文化差異現象提煉,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使得其對各類社會文化現象保留合理的辨別與認知能力,能夠在日后崗位上規避與美國人交流時衍生的敏感反應。
4.監理科學測評體系架構。這是全力實施英語素質教學方案的前提保障,素質教學機制評價內容除了語言技能之外,還需要聯合對外文化認知與學習態度進行有效梳理。評價模式設置上應該適當保留多元化與層次化特征,自主形成終結性評價能效,能夠對學生個體平常行為表現與階段成績予以鑒定。這類評價模式的多樣化特征主要借助小組互評與教師參評手段延展,能夠合理放寬辯論與角色演練的限制要求,令學生專業課程跟進動力與創新意識得到足夠水準的發揮。
綜上所述,經過EGP+ESP方案的合理布置,使得各類教學活動組織與學生自主特性都發揮前所未有的功效;其間教師須逐漸落實素質引導教育指標,注重配合各類環節優化現場情感氛圍,令學生準確掌握英語知識應用規則與交際要領,對于其日后職業競爭與全面性發展輔助功效深刻。
參考文獻:
[1]張曉紅.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英語“模塊式”教學改革初探[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06):123-126.
[2]黃煒.高職英語教學與專業課結合教學實踐研究示范課得失[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8(16):89-95.
[3]牛東育.基于ESP理論的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探索[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2,13(02):56-64.
[4]楊建國.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5):66-70.
[5]藍振華.淺談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新授課的導入藝術[J].教育與職業,2014(02):73-78.
[6]張璐.高職高專英語閱讀教學的EGP+ESP方案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2,31(09):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