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睿
摘要:在我國高校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專業基礎課程應落到實處,與文化精神、課程體系、教學手段同步發展,以此對環藝專業基礎寫生課程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以期對本課程教學有一定的幫助和啟迪。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中,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始終是主要內容之一。特別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高等教育由少數精英教育階段邁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模式之后,教育觀念與價值、教學方法與手段、社會對人才需求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對高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促使高校教育教學在觀念、內容、方法等各個方面不斷深化改革,向前發展,以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的新需求。
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至今,已經包含了多種多樣的的設計門類,以及越來越細化的專業方向,但繪畫類課程一直是未曾動搖過的基礎教育,而當代的繪畫專業基礎課的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美術領域,而是兼容了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發展。面對當下的發展形式,需要一種靈活可變的教學方式來適應。基礎寫生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專業的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為以后的專業課程打好基礎,使學生盡早盡快的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的需求。綜上所述,對高校環藝專業基礎基礎寫生課程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注重人文精神
環境設計是以建筑為基礎,向內向外延伸的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等專業的學科,有其獨特的側重點,繪畫類課程寫生作為藝術類考生的必修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美術基本素養,并通過講授和練習系統化知識體系。基礎寫生課程的授課方式應該跳脫傳統的填鴨式和教師“一言堂”的教學形式,除了繪畫技巧和寫生內容的講授之外更應注重對于當地歷史文化的理解,也就要求學生通過對當地風土人情、建筑形式特點、村落布局及古城水系特點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以此來促使學生了解自然環境與建筑的協調關系,掌握區域調查和數據收集的方法,最后通過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更加注重畫面的情感表達而不是繪畫技巧。當前,不僅僅是基礎寫生課程,其他學科教育所表現的問題大都為忽視文化底蘊的培養,片面的強調專業技能培訓和作業的數量,這對于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是不利的。
二、注重專業課程的相互貫通
高校的環藝專業大學四年的專業課程安排是緊湊而系統的,以筆者所在高校的環藝專業為例,大一學期主要是基礎類課程的學習,上學期是基礎繪畫的訓練,例如素描,色彩,速寫等內容,到了下學期則會接觸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例如立體構成,光影分析,設計基礎,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測繪等課程。大二學期則會對環藝專業課程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學習,課程量相對較大,從室內方向和景觀方向的基原理離課程開始,逐步接觸建筑設計課程,室內和景觀具體設計課程,室內和景觀手繪技能表現課程,繪圖軟件表現課程等,但在此之前,學期開始首先會接觸到的課程就是基礎寫生課程,可見基礎寫生課程的開課時間是處在一個起承轉合的時間段。大三、大四學期,由于分了室內和景觀兩個專業,所以學生會接受到更加深入的課程學習,實踐考察類、實習類課程,直到最后迎來畢業設計。
基礎寫生作為大二學期的第一門課程,在授課的過程中除了對學生作業質量的有所要求之外,更應該注重的是對于上學期所學知識的回顧和結合運用以及后期專業課程的輔助作用。可以說,基礎寫生課程是大一上學期基礎繪畫類課程的延續和綜合運用,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最大程度的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式的教學,同時也需要指出戶外寫生與室內寫生在繪畫技巧上的不同之處,使學生在繪畫知識和技法上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建筑測繪課程是大一下學期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是測量建筑的結構和構建并記錄下來,整理數據之后按照國家制圖標準繪制相應的平面圖、立面圖等。那么基礎寫生課程,除了傳統的透視效果圖和生活小景表達之外,也可以對當地較為特色的住宅、寺廟、宗祠等建筑進行測量并繪制整套圖紙,達到知識的結合運用以及深入了解中國古建筑的布局和比例尺度等關系的教學目的。
手繪表現,無論對于是室內設計專業還是景觀設計專業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是整個環藝設計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現形式,包括構思草圖和透視效果圖的繪制。可以說,基礎寫生課程對于手繪類課程具有先導性,繪畫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在授課過程中,應鼓勵學生除了單一的鋼筆表現外其他的繪畫表現形式,例如水粉、淡彩、色粉筆、馬克筆等,注重對形態敏銳的觀察、線條表達的多樣性、建筑實際的比例關系、構圖布局的把握等,為后期專業課程打好基礎。
三、注重教學方式與考試方式的多樣性
傳統的教學授課方式,往往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會出現的結果就是學生無法完全吸收教師的知識,即“教”大于“學”。每位教師的課堂都具有各自的個性,可以采取靈活的授課方式,可以如同導游一樣引領學生進行實地建筑參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實景等的互動中完成教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從組織領導者變為活動的領導者、學習的輔助者和主持人,這種教學方法被稱作“行動引導型教學法”。
對于此門課程的成績評定不需要特別規定畫面篇幅的大小和表現手法。學校可在課程結束之后進行一個優秀作品的匯報展覽,或在經過授課教師的同意下將作品參賽,由公眾對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評定的與考核,再有老師綜合評定進行成績的錄入。這樣的考試方式,相較于簡單的作業提交和寫生心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學生的創作欲和表現欲加強,在完成課程的成績考核同時還增加了作品與社會交流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歐陽超,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教學改革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