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藏羌走廊主要是以藏彝走廊的岷江上游區域為核心,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源遠流長的人文積淀。在現代經濟大發展背景下,發揮藏羌走廊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優勢,促進走廊經濟發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而實現民間文化傳承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雙贏。
關鍵詞:藏羌走廊 民間文化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191-02
藏羌走廊主要是以藏彝走廊的岷江上游區域為核心,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源遠流長的人文積淀。早在石器時代,藏羌走廊地區就是人們活動的主要場所。該區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壩藏羌自治州,居住著藏、羌、回、漢多個民族,總人口約80萬,是全國主要的羌族聚居區,亦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藏羌走廊內多為典型的高原和峽谷組合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復雜多樣,然而多民族遷徙流動、民族關系彼此交錯和多種文化碰撞交融也孕育了獨具區域特色且豐富璀璨的民間文化。藏羌走廊的民間文化資源豐富,主要以藏族文化、羌族文化、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紅色文化構成五大特色文化,既體現出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又展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文化交融,也張揚著各民族和睦相處、奮發圖強的慷慨豪情。
藏羌走廊民間文化是藏羌各民族傳統精神文化的象征,有著悠久的歷史、濃厚的高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其文化表現形式從語言、服飾、飲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間歌舞、民間文學等,均與藏羌走廊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展現著濃厚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藏羌走廊民間文化作為其間一支瑰麗奇葩,散發著濃郁的民間氣息和活力,是藏羌各民族長期生存生活中形成的精神資源。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的存續環境和傳承機制發生了變遷演變,甚至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另一方面越來越顯示出藏羌走廊民間文化對藏羌走廊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本文對藏羌走廊民間文化傳承現狀、藏羌走廊民間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進行剖析,以求探索一條藏羌走廊民間文化傳承與區域經濟發展互促共贏之路。
一、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繁花似錦,許多文化項目有待深入開發和傳承
1.民族民間文學。藏羌走廊民間文學以神話傳說為主,內容涉及人類起源、天地、山川等自然萬物和對風土、習俗、歷史、人物等充滿傳奇色彩的敘述。藏族民間傳說故事《格薩爾王傳》,格薩爾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輝業績,早在公元十至十一世紀,就在民間廣泛流傳。藏族民間神話傳說還有《人類的由來》、《螞蟻開天辟地》、《青稞的來歷》、《金城公主的故事》羌族的民間傳說故事以口傳文化為主,有汶川羌民中流傳的《大禹王的傳說》,《石獅子吐金》、《瑕支姑娘盜天水》、《玉花姑娘》,以及語言生動、幽默詼諧的《阿叩登巴的故事》和寓意深刻、委婉動人的《茶和鹽的故事》等。羌族民間傳說故事著名的還有《開天辟地》、《燃比娃盜火》、《黑虎將軍》、《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羌族廣為流傳的敘事史詩主要有《羌戈大戰》、《澤基格布》,以及《木姐珠剪紙救百獸》等。
2.民族民間歌舞文化。藏羌高亢激越、粗獷熱烈的山歌很多,其中藏族民歌《吉祥幸福》、羌族民歌“花兒納吉”最為廣泛流行。傳統的祭祀風俗舞“跳盔甲”極富濃郁的民俗風格,風韻原始、民族氣息濃郁的藏羌鍋莊舞蹈,羌族傳統文化氣息濃烈的擺手舞、銅鈴舞、羌笛、羊皮鼓舞、薩郎舞,傳統的民俗競技項目有“推竿”、“拔河”等。
3.民族民間建筑文化。藏羌建筑文化形態主要表現在藏羌古碉群、碉樓、村寨、索橋、克枯棧道以及掘井、筑堰等方面。藏羌古碉群雄偉堅固、棱角突兀,以馬爾康松崗古碉群最為典型;村寨主要有黑水縣的色爾古藏寨、甘堡藏寨、藏族卓克基土司官寨、茂縣的黑虎羌寨、理縣的桃坪羌寨和周邊配套的古城、曾頭寨、蘿卜羌寨;其他建筑文化還有甲蕃古城、姜維古城、觀音橋寺廟、黃龍寺、松潘羌族的白花樓、西山“茶馬古道等。
4.民族民間工藝文化。藏羌走廊獨特精湛的民間工藝主要分為雕塑、編織、刺繡、繪畫、釀造。烤青稞美酒釀制技藝是藏羌走廊婦女們普遍會釀制的青稞酒技藝,釀造的青稞砸酒醇香宜口,濃烈苦甜,清香可口、營養價值高,喝了對人體有益,而且能給傳統節日喜慶活動增輝。用圓雕、浮雕和鏤雕等技法雕成的花、鳥、蟲、魚,形象栩栩如生,普遍被用于日常用品的裝飾和建筑的裝飾方面。用牛毛、牛絨、羊毛和棉麻、絲線等紡織材料所編織的帳篷和藏毯、坐氈上面多織有梅花、牡丹、吉祥結等百余種圖案。色彩鮮艷,精美絕倫的羌繡及其制作的獨具羌族風彩與特色的圍腰與云云鞋、衣領、頭帕等,都是羌族女性心隨意起,使用一針一線描繪出的美麗圖畫。
二、區域經濟不斷發展,藏羌走廊民間文化面臨諸多困境
隨著藏羌走廊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發展,工業化的強力推進,加速了人口、地域等規模化、現代化進程,而在民族地區快速推進經濟現代化則必然施用行政的、經濟的、政治的手段,這樣勢必會對藏羌走廊民間文化形成強大的沖擊力。而經濟提速發展中的偏移性和誤差性導致自然、人文生態的失調,造成自然條件的惡化、文化生態環境的破壞,必然會引起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的流變,導致藏羌走廊傳統文化的生態破壞和扭曲,從而造成一些藏羌走廊民間文化資源的枯竭和消亡;其反作用于區域經濟發展上就會形成一種阻力,減緩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最終使這種民族性的區域經濟陷入發展與破壞、再發展更破壞的惡性循環之中。
1.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生態破壞。藏羌走廊人們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民族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化、現代化、城鄉建設的大力推進而發生了巨大變化,那種原始味濃郁的鄉間田野式的對歌、民俗風情、鄉土文藝表演等已逐漸被現代文化取代。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形成大規模的流動群體,在外接觸的是都市主流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念、群體的情感態度、傳統文化認同觀發生了改變,背離了藏羌走廊人們的傳統文化。村寨生活越來越接近城鎮化,大量現代工業品涌進尋常百姓家,導致藏羌走廊民間工藝品以及工藝制作逐漸淡出藏羌走廊人們的民間生活。政府重經濟輕文化傾向,無暇顧及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加之各民族經濟價值的取向,藏羌走廊域內的許多民間文化資源得不到切實的重視,從而導致藏羌走廊部分民間文化不得不退出民間這個舞臺。
2.城鎮化加速了有形、無形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的衰退和消亡。在城鎮快速重建大潮中,藏羌走廊城鎮的建設基本上是在原有的舊城舊鎮中改造而成,這樣勢必摧毀孕育著深厚傳統文化的舊城舊貌而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建筑模式,導致藏羌民族氣息濃郁的大部分民間文化載體不復存在;大型電站、庫區的建設,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消亡了一些古村寨、古村鎮,使許多優秀的民間文化消失。隨著有形的物質文化衰退、消亡的同時,那些鄉間非物質形態的民間文化特別是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承傳方式的羌族民間文化更是在加速消失。
3.生態環境的不穩定,導致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生態體系的破壞,反作用于區域經濟建設、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據資料稱,在現代文明擴張的前提下,全球每天都有100多種物種消失,導致人類生存生活的自然生態嚴重破壞,自然生態失去平衡必然會導致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的不穩定性,引起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的消亡和破壞,造成民族文化資源急劇枯竭。比如:村寨田野性的文化項目無傳承性;民間文化傳承后繼無人。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的消融不斷形成一種阻力,必然會阻礙著藏羌走廊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發揮藏羌走廊傳統文化優勢,努力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雙贏
區域的資源環境差異和民族的社會文化差異,不僅使不同民族或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容各不相同,而且使其經濟發展的方式和道路選擇,也表現出重大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藏羌走廊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類型依賴于可用的生產技術和資源環境的狀況,并必然受到民族現存的、并不斷演變著的特定文化價值標準的制約,而這種經濟發展類型也會對該區域的社會制度、文化結構產生變革性影響。可見,藏羌走廊在經濟發展中關鍵就是如何發揮走廊內各民族獨具特色的歌舞、戲曲、服飾、飲食、建筑、藝術等傳統文化資源的優勢,促進走廊經濟發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1.全面調查摸底、盤量家底,把那些能與當代市場經濟相融合起來的藏羌走廊民間文化做大做強,形成文化產業優勢。以正在打造的以桃坪羌寨為起始點,以馬爾康卓克基官寨為終結點的藏羌文化走廊等新景區開發為契機,整合藏羌走廊民間文化資源,推進藏羌走廊民間文化資源的資本化,加速經濟發展和實現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比如利用當前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立的契機,通過啟動藏羌碉樓和村寨搶救保護工程建設,結合民族文化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再通過經濟發展支撐起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2.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應將藏羌走廊民間文化一并納入規劃之中,形成較好的文化產業結構。比如汶川縣城的重建使許多悠久的民間文化消亡的同時,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形態來,那么在移民新聚集村鎮中,就應該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間文化構建工作,把其開發建設成為民俗性文化園,促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藏羌走廊獨特的民間文化資源非常豐厚,將這些民間文化作為人文旅游資源科學地規劃和開發出來,可與藏羌走廊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構成強勁的雙翼,不僅能夠有效傳承藏羌走廊民間文化,又能夠托起走廊旅游經濟的騰飛。
3.高度重視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的保護與挖掘開發工作,形成民族文化生態經濟產業。民族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正在興旺的朝陽產業,其越來越占據市場份額,構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應充分利用和重視藏羌走廊民間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影視業、工藝設計、民族醫藥、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業,挖掘開發民間民族工藝,把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產業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走廊經濟的良性快速發展,從而構建起良好的藏羌走廊民間文化生態經濟產業鏈。如茂縣羌族通過創建專門從事羌族服飾和羌族手工藝制品的私人企業——“茂縣羌寨繡莊”,不僅受到當地羌族群眾的喜愛和支持,也吸引了國內外大量游客來體驗,甚至現場購買羌族繡品。
4.通過媒體的多形式多層次宣傳,廣泛推介藏羌民族特色文化產業。以桃坪羌寨為核心,輻射帶動老木卡、蒲溪、薛城,集中展示原生態羌文化和邊塞文化、紅軍文化,突出體驗觀光、休閑度假、餐飲娛樂等旅游功能,全力建設特色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區。羌寨中眾多的碉群,歷經百年依然安然無恙,迎送著茶馬古道旁一代代的商旅游人,展現了一個民族綿長不息的精神追求,擁有極高開發價值,應不遺余力地加大宣傳力度,廣為推介。傳統文化產業屬于一種智商產業,故要求越具地域化、民族化、特色化就越具有市場前景和開發前景,可成為藏羌走廊新的經濟增長點。借助藏羌走廊的獨特地理位置區位,把藏羌走廊建設成為一個無污染、植被豐盈、田園式的區域,把返樸歸真的人們都吸引到藏羌走廊這塊區域來;利用岷江搞梯級開發,大力發展無污能源建設,形成岷江流域水面養殖區,馬爾康片區牧業綜合開發等等,把藏羌走廊民間文化保護、搶救、挖掘、開發利用和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慶德.經濟人類學[M],人民出版社,2001.10
(作者單位: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管理系 四川汶川 623002;作者簡介:張海峰,阿壩師專管理系講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發展)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