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十二五”期間發展淮安“五大千億元產業”為契機,針對“五大千億元產業”之食品產業展開研究。在對淮安食品產業發展基本情況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淮安食品產業體系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淮安食品產業發展模式及發展對策。為淮安食品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和工作重點,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合理參考意見。
關鍵詞:食品產業 產業集群 對策 江蘇淮安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196-02
一、引言
食品產業是21世紀的主要產業之一,它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是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程度的重要標志。食品產業作為農產品轉化最重要的后續產業,對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增收和實現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江蘇省淮安市是農業大市,雖然擁有食品工業良好發展的資源條件,但食品工業的發展仍顯滯后。隨著旺旺食品、臺灣啤酒、淮安雙匯等大項目的落戶,淮安食品產業“升格”成為主導產業。《淮安市“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重點打造綠色產品產業鏈,發展煙、酒、肉制品、油、面加工、奶制品、水產品等系列產品。到“十二五”末,將淮安市打造成肉制品生產基地、速食休閑食品生產基地、糧油食品生產基地、水產品生產基地,銷售規模達千億。盡管淮安市的食品產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尚未形成成熟的食品產業體系。因此,加強淮安市食品產業發展對策的研究,尤其是“十二五”期間發展淮安“五大千億元產業”背景下,優化淮安市食品的產業結構,提高食品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水平,對淮安市的食品產業及整個淮安市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食品產業集群概念及形成途徑
1.食品產業集群概念。市場經濟的工業化發展到達一定階段以后,食品產業必然會出現產業集群。也就是,食品工業發展到某一程度以后,與食品產業相近、相關或者相同的企業,在一定的范圍內、一個特定的地域中,按照一定的經濟聯系聚集到一起,相關的服務機構也被吸引進來,形成的有內在關聯的、類似生物有機體的有效經濟群體就是食品產業集群。
2.食品產業集群形成途徑。產業集群的出現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逐步演進的,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有機的產業群落。食品產業集群的形成有三種方式:一是自發形成,即相關機構與企業自發地聚集成群,政府發揮的作用只是被動的;二是自上而下地規劃發展,即政府根據城市發展的目標,制定出完整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經過有效地實施,培育出產業集群;三是自下而上地培育與發展。即出現產業集群的雛形后,政府能夠積極主動地培育產業集群發展方式,使之發展成為高效的產業集群。
三、淮安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1.食品產業發展現狀。淮安市是江蘇農業大市,擁有食品工業良好發展的資源條件,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淮安市立足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食品工業,培植了一批規模企業,涌現出一批優勢行業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糧油、畜禽、水產、蔬菜四大類包括優質大米、小麥、食用油、生豬、家禽龍蝦、淡水魚、特色蔬菜等十多個年產值超10億元的優勢主導產業。
2013年,淮陰區、漣水縣、淮安區的產業產值分配達到189.4億元、99.7億元、50億元,分別集聚了43家、39家、25家規模以上的食品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其中,淮陰區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2010—2011年度全國食品工業強區”,并創成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正在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如圖1淮安市食品產業分布情況(引自《淮安產業發展報告》)所示,漣水縣形成了“釀酒(白酒)+傳統產業(捆蹄、雞糕)”的食品產業格局,擁有戀之戀食品、蘇美食品、永順德肉聯廠、好人緣、高溝捆蹄等知名企業。今世緣酒業在漣水形成了包含酒瓶加工、包裝彩印、物流等的產業配套。以酒糟、糧食作物秸稈為原料的生態有機飼料也正在研制中。盱眙縣形成了龍蝦養殖、加工、銷售完整產業鏈,溫氏畜牧“公司+農民”產業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企業規模擴大,寵物食品已成為國內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2.淮安食品產業集群存在問題。
(1)食品產業原材料供應體系不完善。淮安食品產業未能有效地帶動服務業、農業的發展,原料生產基地建設、食品產業的發展、市場網絡之間的利益機制不明顯。規模化原材料供應基地較少,食品加工與農業生產之間尚未形成一體化發展模式。雙匯食品所需的生豬70%從外地購進,民康油脂和白玫糖業所需的原料需進口,旺旺生產所需的奶粉、米、面均需從外地購進。
(2)中小食品企業居多。淮安食品企業規模偏小,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不多,2013年銷售超10億元的企業只有9家(見表1)。
(3)食品加工能力不足。淮安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就是食品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都不足。尤其是有限的精深加工能力,不僅影響了食品的質量,也影響了食品原料的開發。食品工程科研能力發展不足,食品原料的產量和質量以及品種受影響,精深加工的程度也受影響,直接導致高附加值、高檔、高端食品不能滿足當地市場需求。食品創新能力不足導致傳統食品提高有限,新產品,如:功能食品、生態食品、旅游食品開發的也不多。能夠主導和支配市場的產品更少。
(4)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淮安大型企業少、知名品牌企業少、產業集群少。食品企業總體規模小,生產集中度低。淮安雖有江蘇中煙工業、今世緣酒業、雙匯、旺旺、民康油脂等10個大型企業和名牌企業,有煙、酒、肉制品、熟食休閑食品、糧油食品及水產品生產基地,但是大型企業太少,小型企業或手工作坊居多。尤其是果、菜、糧等食品和食品原料的生產大多仍停留在分散個體階段,大型現代化農莊、行業協會、農場、合作社嚴重缺乏。個體營業者缺乏技術、人才、資金。起點低,布局散亂,有濃厚的小生產意識,內耗嚴重,發展緩慢,難以規范生產,形成經濟規模,只能生產低檔產品或者不達標的產品,與大中型企業爭市場、爭資源,爭原料。
四、淮安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策略
1.選擇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地區發展食品產業集群的模式,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包括企業隸屬關系、發展水平、區位優勢、地區傳統優勢等。選擇產業集群模式的時候不能憑主觀意愿,更不能強制地、一廂情愿地推行。從淮安食品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食品企業的規模較小、組織化程度不高,但也自發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比較適合自下而上地培育與發展模式。
2.培育淮安食品產業骨干群體。依靠食品產業內生的發展機制,扶優扶強,滾動發展培育骨干群體。圍繞淮安市農產品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人力資源優勢,推動已有的食品企業向產業價值鏈高端轉型,進一步發展壯大特色食品精深加工、方便休閑食品制造、飲料制造三大優勢產業。大力發揚淮揚菜文化,推動中式菜肴工業化生產。淮安食品產業聚集發展,應對一批發展潛力大、基礎條件好、成長迅速的食品企業,例如,雙匯集團、今世緣酒業等進行重點培育,在用地、資金、技術改革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扶持引導這些企業技術創新、開發新項目、開拓新市場,增強競爭力,擴大規模,將這些重點食品企業群體發展壯大起來。
3.注重技術創新。在千變萬化的食品消費市場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很重要。先進的食品加工機械、食品產業的創新、研發都是發達國家食品加工產業成功的主要原因。
鼓勵雙匯、今世緣酒業等龍頭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吸收、引進、消化先進的食品生產技術。鼓勵實力雄厚的食品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加快技術更新速度,通過充分發揮先進的技術來提升企業競爭力,鞏固企業的優勢地位;同時還要加強人才引進、加大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力度,形成自己的研發優勢。將科研優勢在龍頭企業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4.名牌帶動,品牌經營。2013年,淮安市食品產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江蘇名牌產品26個。“淮安大米”、“盱眙龍蝦”、“淮安紅椒”被評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緣”、“今世緣”、“金康達”、“盱眙龍蝦”等為中國馳名商標。在此基礎上,建議成立名牌戰略推進小組,從政府層面協調、指導名牌發展。對名牌產品應有相應的政策傾斜、出具專項資金進行重點扶持。名牌策略從企業角度,應把質量作為基石,充分發揮質量監控機制的作用。還要以市場導向來促進產品結構的調整,朝著多元化、多品牌方向邁進。
5.壯大產業集群規模。要發展淮安食品產業集群的專門化、規模化、協作化發展,需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要突出淮安的地域特色。發揮本地特色食品產業的優勢,例如盱眙、洪澤、金湖依托其自身的水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特色水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龍蝦產業。發揮當地專業技術優勢、基礎條件優勢及環境優勢,形成淮安特色食品產業集群的產業品牌。二要擴大食品產業群規模。通過加快食品產業鏈聚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輻射力度和產業實力。加快食品產業集聚速度。三要加強企業之間的技術聯系,實行專業化合作與分工,以乘數效應帶動淮安食品產業的發展。
[基金項目:淮安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社會發展)(HASZ2012060)]
參考文獻:
[1] 楊漫萍.湖南省食品工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2008
[2] 張建華,張淑靜.產業集群的識別標準、集聚度和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第五屆經濟學年會,北京:2005
[3] 李佳利.基于產業鏈的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J].經濟師,2013(4)229+233
[4] 張輝.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內在經濟機理[J].中國軟科學,2003(1)74
[5] 淮安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 李艷.基于產業集群的河南省食品產業發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08
(作者單位: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管理系 江蘇淮安 223003;作者簡介:劉春月,碩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