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 陸忠順
摘 要:2011協同創新計劃為高校師生科技創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文章運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相應的行動對策。指出大學、企業和政府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形成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孵化服務平臺,從政府政策支持、教師科研評價、創新創業教育、產學研合作、創業載體建設五個方面推進高校師生科技創業工作。
關鍵詞:高校師生 科技創業 SWOT分析 行動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206-03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關鍵時期。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教育部2012年開始啟動第三項國家工程“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也稱2011協同創新計劃。該項目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深化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高校師生科技創業作為新形式下的創新組織方式,積極參與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推動產學研用緊密融合,協作各方優勢互補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加速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服務社會發展。
本文采用戰略規劃管理的態勢分析法,即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法對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進行系統分析,明確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優勢(S)、劣勢(W)、機會(O)和威脅(T)。按照內外部因素影響程度進行排序,構造SWOT矩陣,相應提出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行動對策。
一、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SWOT分析
高校師生具有專業知識和創業激情,是社會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高校師生創業者具有良好的科技研發創新能力,掌握創業產品的核心技術,具有技術領先性。高校優良的創新環境下,研發團隊了解行業前沿動態,提前研究市場需求,通過科研項目的合作打造出得力的團隊。
(一)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優勢分析
1.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明顯。近年來,高校的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貢獻巨大。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發布的《高校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情況》的報告中指出:以201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三大獎為例,全國高等學校共獲得169項獎項,占通用項目總數246項的68.7%。其中,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獎項為123項,占總數的50.0%。由此可見,依托高校的科技研發資源優勢和高校師生的持續創新活動,高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創新成果在國家科技創新活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高校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的職能所在。為應對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發布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的報告中稱:“所有有遠見的高等教育體制和機構應該在確定自己的使命時牢記這樣一種遠景,即建立最好稱之為進取性大學的新型大學。”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高校師生創造的科技公司對國家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師生創建的企業在2009年銷售額高達2萬億美元。斯坦福大學以強大的科研力量和研發人員為支撐,帶動了美國硅谷的發展,創造了蘋果、英特爾、朗訊等知名科技公司。我國的清華大學對國家產業經濟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2011年我國滬深股市2000多家公司有近100家企業的高管是清華校友,“清華系”上市公司總市值約1.4萬億元。高校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核心利益服務在各國所占分量不言而喻。
3.大學生創業熱情高漲。調查發現,龐大的高校師生群體,有著高漲的創業熱情和行動力。中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的普及教育階段。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招,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1年的117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727萬人,14年增長了6.2倍。2011年,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和中國傳媒大學合作開展的《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顯示,81.5%的受訪者表示對創業有興趣,接近半數的受訪者打算自己創業或和朋友共同創業。受訪者認為通過自主創業能“實現自我價值”(72.1%)、“享受人生自由”(65.8%)和“實現理想”(59.9%)。眾多的創業大學生群體與高校教師組成合作團隊,可以共享高校的創新優勢資源,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需求的產品。
(二)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劣勢分析
1.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障礙。當前,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存在著體制機制上的不暢和現實障礙。專利成果等知識產權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的調研數據統計并不樂觀。教育部《中國高校知識產權報告(2010)》中的統計數據顯示:1985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高校累計專利申請總量為319595件,年平均增長率19.8%;累計專利授權總量為150029件,年平均增長率26.0%。但是,專利質量不升反降,平均壽命只有3年多,專利轉化率也普遍低于5%。我國高校的知識產權工作在實際開展中存在如專利所有人權利行使和利益分配等諸多問題。我國根據新形勢下的高校知識產權工作,修訂了《科技進步法》,將國家資助科技項目成果的知識產權的保護與轉化,重新加以調整以減少高校實施知識產權工作的束縛限制。
2.大學生創業活動的科技創新層次較低。大學生創業群體的熱情和行動有余,創新能力不足。如果沒有高校教師的科技資源支撐,單純的大學生團隊進行的創業活動,其創新層次較低。政府出臺政策幫助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其目的除了創造就業機會,以創業帶動就業,更期望能夠聚集創業人才,帶動多元就業,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而當前大學生創業的創新活動比例偏低,沒有顯示出知識創新優勢。麥可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顯示,2012年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行業技術成分不高。創新水平相對較高的專業設計、信息和通信產業加起來占14%,而零售商業、批發商業占比約40%。大學生創業對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然沒有充分發揮,在科技創新領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現實機遇
1.2011協同創新計劃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協同創新計劃,是國家在高等教育系統實施的第三項國家戰略工程。該計劃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構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2011協同創新計劃的目的是讓“1+1>2”,項目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2013年,國家培育了167個協同創新中心,由高校牽頭,聯合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和地方政府等優勢資源。經過嚴格認定,最終只有14個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為“2011計劃”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
協同創新價值內涵給高校師生的科技創業活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機遇。首先,高校的發展模式從以學科建設為中心轉變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導向,為高校師生的科技創業活動提供了政策依據。其次,協同創新以構建四大任務為要求,重新整合高校內部院系分隔的管理方式,跨學科協同發展,極大推動了高校師生的創業實踐。第三,協同創新構建高校、企業和政府的創新資源有效融合,實現高校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共享,推動各種創新要素的協同發展。
2.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中央政府近年來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引導力度不斷加強。教育部2001年至2010年間針對大學生就業工作出臺相關文件,“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大學生創業”的內容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創業內容占文件全文的比例從2001年的0.55%增至2010年的16.25%。2014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關于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通知》中明確,在2014年至2017年,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通過提供創業服務,幫助和扶持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各級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如上海市的《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用于資助上海高校大學生創辦科技企業,至2013年已累積資助金額近1.5億元。江蘇省在《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明確,允許在校大學生休學創辦科技型企業或進行科技中介服務。
(四)高校師生科技創業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1.國內經濟形勢和創業環境的現狀。在世界經濟復雜多變的今天,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長7.4%。我國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產業轉型升級、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上升,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國保持了較低的通脹水平和較高的新增就業,但仍不可盲目樂觀。
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自2002年參加全球創業觀察研究以來共發布了九份中國報告。清華大學2014年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創業環境與政策》報告,基于2002年至2012年的數據,以我國的創業環境和政策為主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報告顯示,我國的創業環境在參加全球創業觀察的6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36位,居于中游水平。我國的創業環境條件總體上在逐步改進,但從歷史比較的角度看,還沒有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在金融支持、政府項目、創業教育與培訓、商務環境幾方面的創業服務現狀亟需改善。
2.科技成果轉化的改革任務十分緊迫。世界各國對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日益重視。科技發展是新形勢下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主要驅動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是當今世界各國制定科技政策的共識。美國的《貝耶-多爾法案》,也稱“大學、小企業專利程序法案”解決了大學承擔政府資助研究產生的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大學作為知識產權擁有者與有需求的公司建立公平交換的合作關系。該法案的實施,使大學等研究機構愿意向市場需求者轉讓專利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科技發明的商品化進程。教育部在2013年《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中指出,我國高校對教師的科技評價機制,面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要求,暴露出重數量輕質量、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方法簡單化等問題。高校對研發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開放長效評價機制的改革任務十分緊迫。
二、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行動對策
基于高校師生科技創業的SWOT分析,本文對SWOT矩陣分析模型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所組成的四種戰略組合,提出相應的行動對策(圖1所示)。跨組織知識共享網絡具有社會關系性與信息技術性、知識保護與知識共享共存性。高校師生利用科研成果進行創業活動,創辦科技型企業或進行科技中介服務,其關鍵需要以大學、政府為核心要素,以企業、中介組織和專業服務管理機構等為輔助要素,形成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孵化服務平臺。
(一)政府出臺高校師生科技創業扶持政策
政府部門出臺高校師生科技創業扶持政策,建立協調督查機制,明確具體考核指標,以監督落實扶持工作的實際成效。成立多部門聯動的專設機構,把高校師生科技創業服務體系平臺搭建、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創業培育項目完成情況、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數和就業人數等內容,分類細化評價和考核指標。政府部門可配備專門人員,邀請專業研究機構共同合作,借助社會的監督力量,健全完善高校師生科技創業服務管理工作。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方法
高校對于從事科研應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教師,應按照工作內容和業務特點,根據科研創新的社會貢獻,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技術實現的成果,實施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標準。鼓勵科研人員以市場需求和產業應用為工作導向,實行社會經濟效益和轉化現實生產力的實際貢獻為重點的評價。完善職務聘任和崗位聘用機制,包括考核標準、評價指標和獎勵機制等方面工作,鼓勵高校教師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在評價體系中肯定高校教師創新創業的能力,關注教師從事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并制定相應的評價細則和量化指標。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既缺乏系統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體系,又缺乏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和實踐機會。高校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科研創新資源和優勢,對大學生開展與專業學科教育有機融合的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研發、創新發明競賽和創業項目實踐等多種方式綜合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標準,既考察和強調大學生對專業學科知識的掌握,又鼓勵和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綜合素質。從互動教學和參與科研實踐中,建立師生協同創新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在高校教師的輔導支持下,以師生共同研發的科研創新成果開展創業工作。
(四)產學研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知識協同創新主體可以通過人才流動、項目合作、產學研合作等形式實現知識的交流和共享。加強協同創新,鼓勵支持高校與企業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產業化合作項目要以市場為導向,技術開發和成果產業化為產品評價重點,高校、企業和專業機構多元主體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科技成果的核心技術突破要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帶動社會的經濟效應,對國家發展做出實際貢獻。高校可以聘任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研究員,支持企業為高校設立研發崗位,形成人才交流互動,創新成果共享的協同合作機制。
(五)社會參與高校師生科技創業載體建設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高校、企業和社會資源共同參與高校師生科技創業載體建設。在高校建立師生創新創業實習基地,支持高校和企業圍繞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建設公共服務管理機構。將政府部門、中介組織和高校資源充分整合,促進科技創業服務平臺的外部環境建設。政府買單引入專業管理機構,按照企業規模和孵化階段,完善資金扶持、稅費減免、戶籍管理等優惠政策,以“專業孵化、市場導向、產學研合作”的模式,充分發揮科技創業載體的示范作用。
三、結語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活動的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不斷加強。高校師生科技創業有自身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同時外部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和挑戰。大學、政府和企業等多方主體,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形成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孵化服務平臺,共同推進高校師生科技創業工作。高校師生通過科技創新活動,接軌社會新的變化發展,使創業項目與市場需求相契合,引導高校技術成果的加速推廣和產業化應用,協作各方優勢互補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研究(人才發展)課題“城區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優化研究”(13SRB-26);南京市軟科學重點研究計劃項目“南京推進大學生創業創新的機制、模式及對策研究”(201302003)。]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2012.5
[2] 李寶篤.創業型大學帶來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大眾日報,2012.8.26
[3] 方厚政.高校專利實施難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2(3)
[4] 嚴毛新.政府推動型創業教育——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歷程及成因.中國高教研究,2011(3)
[5] 周春彥,亨利·埃茨科威茲.美國創業型大學的歷史演化及主要特征.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2005(5)
[6] 周敏,胡幫喜,聶規劃.跨組織知識共享網絡的特征分析.現代管理科學,2007(8)
[7] 鐘小川,黃妍.談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3)
[8] 韓言虎,羅福周,方永恒.創新集群知識網絡的構建及運行機制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13(11)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9;作者簡介:劉廣,助理研究員,博士,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主要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