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
摘 要:建設新農村是我國新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旅游業作為新興的綜合性產業,具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多重功能。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獨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農村資源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和調整,在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鄉村旅游 新農村 建設 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244-02
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文化資源、農民生活為載體,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休閑觀光、度假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需求為目的,提供休閑娛樂、餐飲住宿等配套條件的一種旅游活動。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滿足城鄉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延長旅游產業鏈,也是發揮農業產業優勢、創新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民增收快富的重要途徑,對于改善村容村貌、促進城鄉和諧繁榮、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游資源為依托,以旅游活動為內容,以促進農村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活動。鄉村秀麗的田園風光,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靜祥和的生活氛圍是城市旅游者參加鄉村旅游的主要動機之一。
二、鄉村旅游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是當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實踐證明,以開發農村自然資源為主要特征的鄉村旅游,已成為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載體,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必將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從總體上來看,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促進作用:
1.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提高農村資源的價值。農村資源包括農村的土地、山林、房屋、果園、池塘、農產品等有形資源和農村風土人情、農耕文化、農業生態環境等無形資源。通過鄉村旅游的導入,可給這些農村的無形資源賦予新的內涵,把這些無形資源與有形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提高農村資源的價值,把這些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使農民獲得農業生產和旅游消費的雙重經濟效益。因此,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業,有利于突出其資源優勢,實現其資源價值。
2.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將現代旅游業向傳統農業延伸,打破傳統種養產業的思維定勢,使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向農業和非農業共同發展的結構,帶動鄉村交通運輸、商飲服務和文化娛樂等行業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發展的相互促進,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發展鄉村旅游,可為當地帶來大量游客,刺激消費,游客爭相購買當地有特色的土特產,有效地促進了農副產品的開發與深加工,延長了農副產品產業鏈,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由此可見,鄉村旅游可使鄉村傳統農耕經濟向服務性經濟轉變,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
3.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人多地少,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已經成為提高農民收入的限制性因素。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以其廣泛的產業關聯效應,在提供就業機會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可以通過滿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購、娛等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來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完全可以在農業資源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把一部分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4.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鄉村旅游能把城市的許多新信息、新理念帶到農村,對村民素質和村風民俗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民群眾在旅游服務實際過程中,能學到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活方式,綜合素質可得到顯著提高。
5.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中最為核心和寶貴的旅游資源,是推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備條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的經濟收入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村民從生態環境改善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發展鄉村旅游需要綠色無公害產品,綠色無公害產品越多,生態環境越優美,所獲得的經濟效益越好。從而廣泛采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積極發展無公害農業、生態農業等綠色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道路,走發展鄉村旅游的道路,從而實現農業經濟效益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6.發展鄉村旅游促進村容村貌改善。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反過來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加大綠化美化和環境衛生工作力度,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可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三、發展鄉村旅游的模式
鄉村旅游以農業觀光型、農業生態型、農業示范型、農村民俗型、鄉村建筑型和鄉村文化型等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成為旅游業的新亮點。
1.農業觀光型模式。以農業文化景觀、農事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融觀賞考察、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活動,能使旅游者暫時離開喧囂繁雜的都市,在清新靜謐的農村環境中短暫生活一段時間,從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悅。
2.農業生態型模式。以自然風光與獨特地域的農業特色、鄉土民情和優美的環境吸引游客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陶冶游客情操、發展當地經濟為目的的活動,是農業+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的一種結合體。可給人們強烈的生態感和回歸自然的韻味。
3.農業示范型模式。以現代農業技術示范、推廣為目標,融生產功能和旅游功能于一體,為參觀者提供參觀、考察、學術交流和現場會議的場所,是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并可帶動二次消費的旅游模式,是農業院校師生、農業工作者和農業專業大戶接受科技培訓的好課堂。
4.農村民俗型模式。具有獨特民俗風情和村寨文化的村鎮,通過組織開展民俗風情、文化旅游活動,形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鄉村旅游活動,吸引和招徠國內外游客,是歷史的再現,能令人產生進入一個新境界的感覺和獲得返璞歸真的感受。
5.鄉村建筑型模式。鄉村建筑包括鄉村民居、鄉村宗祀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鄉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觀意象很獨特。建筑文化是鄉村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鄉村社會里,古城邊的塔以及古鎮中的廟,都成為文化的寄所,神靈的象征,具有濃郁的文化意象。在鄉村中,“人—村落—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處于一種生態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與環境的真實接觸, 為尋找精神本質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種人性回歸的可能。
6.鄉村文化型模式。鄉村飲食文化非常豐富,各地小吃各有特色.而游客在鄉村旅游照樣需要吃飯,這樣,傳統的農家小吃對游客來說,也是一種文化。還可挖掘“飲食與詩歌”、“飲食與文人”、“飲食與健康”、“飲食習俗”等旅游資源,使“吃”這個簡單的事情變的豐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
鄉村商品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濃烈地方色彩,小小紀念品如傳統的民間工藝品摺扇、風箏、剪紙、竹編、泥塑等,都可讓游客享受到一種傳統民間文化的情趣。
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精心規劃,促進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農村地區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點,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渠道,要將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中。要注重鄉村旅游規劃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因地制宜,抓住重點,分步實施,避免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鄉村旅游點的設置、風格要求和服務規范,引導和鼓勵鄉村旅游線路開發和鄉村旅游精品項目建設,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參與性和文化含量,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水平。
2.挖掘鄉村資源優勢,努力營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資源是旅游產品的核心吸引力,鄉村旅游資源數量豐富、規模宏大,而且種類多樣、特色鮮明。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必須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才能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克服鄉村旅游中存在的趨同傾向,推動各種模式個性化發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引導和鼓勵農戶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內涵,開發形式多樣、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鄉村旅游項目。體現“一村一品”、“一戶一景”,實現與城市旅游錯位發展、與傳統景區差異開發,在同類景區中突出個性。要不斷創新,突出地方的優勢特色,營造出具有地區比較優勢的鄉村旅游品牌。
3.規范服務,努力提高鄉村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要建立健全規范的鄉村旅游接待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提高鄉村旅游的綜合服務質量和水平。規范農戶家庭的接待服務標準,從接待設施、接待條件、衛生狀況和接待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規范,進一步提高接待服務質量和水平; 使農戶家庭接待的服務標準達到和保持應有的水平。努力營造整潔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文明環境和氛圍,為旅游者提供愉悅、舒適、安全的旅游環境。
4.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能夠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 把鄉村旅游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統一,要始終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注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做到保護和開發并重,實現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努力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園風光。積極探索適應各地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培育不同類型、特色鮮明、廣受游客歡迎的鄉村游典型,推動鄉村旅游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五、結語
鄉村旅游開發要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重點,維護鄉村的地方特色。廣闊的鄉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自然環境、空間結構、區位優勢等條件,結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客源市場,選擇適合自己的鄉村旅游類型,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伍勤忠.發展鄉村旅游推進新農村建設.廣西農學報,2008(2)
[2] 唐俊平.鄉村旅游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芻議.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3] 于成國.基于新一輪農村改革基礎上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探.經濟研究導刊,2009(6)
[4] 吳志江,張永峰,李進恩.施州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與探索.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5] 夏林根.鄉村旅游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6] 王娟,李文兵.淺析發展鄉村旅游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6(12)
[7] 文軍,唐代劍.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2003(10):30-34
[8] 尹振華.開發我國鄉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學刊,2004(5):40-44
[9] 羅明義.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旅游調研,2006(4):20-23.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 陜西咸陽 71204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