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座能量城、9個集裝箱、12名微博名人、90天的密閉角逐、24小時的網絡無縫直播、百萬粉絲的熱情參與——全球首擋臺網聯動社交生存真人秀《百萬粉絲》自2014年11月28日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沖高。
《百萬粉絲》由天津衛視與新浪網齊力打造,這檔節目除了吸引了大批來自電視與網絡的觀眾以外,在國內真人秀的類型探索,“臺網聯動”制播模式上也有著重要的創新意義。
12月26日,《百萬粉絲》在天津召開了“創新臺網聯動合作節目模式”研討會。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博士冷凇,尼爾森中國媒體事業部副總裁李昕,中國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數字文化產業工作組組長包冉,華揚創想北京廣告有限公司媒介主管張凡以及天津衛視頻道副總監、《百萬粉絲》總制片人王屹,新浪首席策劃師吳俊德,節目總導演趙川共同進行了深度交流。
研討會上,專家們對于《百萬粉絲》創新的“臺網聯動”節目模式給予高度評價。冷凇稱,這檔真人秀兼具社會學、心理學等課題性多元元素,可以成為社會學研究價值的范本。而主創們則從多個“顛覆”角度全面解讀了《百萬粉絲》的前世今生。
“封閉生存”的里程碑
《百萬粉絲》率先在國內打造“封閉生存”真人秀節目,填補了國內真人秀節目的空白。室內封閉性真人秀的典范原模《老大哥》至今沒有在中國呈現,而在《百萬粉絲》中,呈現出了游戲化的假定性空間,選手90天在一個假定性空間里面生活,靠消耗能量值維持生存,能量城變成了一個互聯網新時代的虛擬空間,極具互聯網氣質。
尹鴻認為,《百萬粉絲》適應了目前新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從策劃到創造、到傳播,是一個全鏈條的融合,非常值得探索,“在這檔節目中,我們看到了精致化互聯網氣質與電視化制作品質雙向融合的方向。能量城的設計,很符合互聯網世界,是對《老大哥》模式一種新的探索與顛覆?!?/p>
《百萬粉絲》首次實現了臺網無縫播出,周一至周四在新浪網進行同步直播,周五在天津衛視進行電視播出。在這檔節目中,網絡不僅僅是一個播出渠道、分發渠道或者是品推渠道,合作雙方還實現了深度交流融合,比如將網絡上的反應反饋到節目中,在這種雙向養成的機制中,網絡、網友、粉絲、觀眾全部進行了有效融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臺網聯動。
“《百萬粉絲》徹底改變了電視人群固有的收視習慣,大家不再是被動地觀看電視,而是透過網絡成為節目中的一部分,觀眾每一個小的舉動都可以改變節目的進程,從而成為主導節目走向和結果的幕后推手。”王屹稱,在《百萬粉絲》中,觀眾與網友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從以往的旁觀者成為了節目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
開創“常量消失”概念,
樹立正能量標桿
近年來,不少衛視真人秀節目都拼明星、看陣容、比外景,通過“整”明星的方式來拼搶收視率。而《百萬粉絲》在節目形態中另辟蹊徑,不依靠明星陣容、親子關系或是戶外游戲的方式,而是將視角轉移到封閉真人秀領域,完成當下社會中對一個普通人的關注,并在自然狀態下對人性進行了展示。
《百萬粉絲》開創了真人秀節目“常量消失”的概念,即用“能量值”進行封閉生存換算。“能量城”中有著自己的貨幣體系,選手們打電話受控制,跟外界的接觸有限制,想要吃飯、健身、娛樂甚至是上廁所都需要刷能量手環中的能量值才能夠進行,比如吃飯至少需要1500到5000個能量值(1個能量值則為1個微博粉絲的有效互動),實現了真人秀“夾角”突破,主打正能量路線。
在《百萬粉絲》中,大家日常生活中覺得習以為常的那些常量突然消失,選手們的一切活動受到了限制,這會讓選手突然意識到那些常量的珍貴。這種設計在改變選手心態的同時,也能讓普通人可以感恩生活。
冷凇指出:“《百萬粉絲》很有可能成為我們中國心理學、社會學、關系學、傳播學的一個多重教材。我對這檔節目有一個新的定位叫做‘獨立健康人格養成真人秀。在節目中,尺度、態度、溫度做到了恰到好處的拿捏,呈現‘小小能量城,大千世界夢的內涵,顛覆了‘以人性惡為目的的眼球刺激,樹立了正能量的標桿,也成為了素人真人秀的一個探索范本?!?/p>
8000平米“能量城”,24小時不停機
《百萬粉絲》由12位選手在一個“封閉空間”完成2160小時的挑戰,選手們進行競賽的這個“封閉空間”有個游戲感十足的名字——“能量城”。
此次研討會上,《百萬粉絲》的主創首次揭秘了節目制作的臺前幕后。這座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的能量城,共有5層,由200人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搭建而成,所有的基建設施全部從零開始,為了建造比賽所需的游泳池,節目組更是花費力氣在地下室內搭起了支柱。
王屹稱,《百萬粉絲》希望呈現一種完全高科技的狀態,打造一座2114年的未來城;這座城給人離開現實的感覺,與現有的生活場景有鮮明的區隔感;用這種未來感,加上假定的一些游戲化的場景,突顯網絡化生存符號。
整個“能量城”有著鮮明的未來感與游戲感,布局上分為生活共享區、集裝箱區、超市采購區等。為了保證能夠實時拍攝記錄下來選手的日常生活并且進行網絡直播,能量城中布置了80條拍攝訊道,現場有200位工作人員進行24小時不間斷錄制。為了保證選手生活的真實性,能量城中的玻璃都是單反玻璃,攝像機可以在玻璃后方暗藏的訊道進行拍攝。
據了解,《百萬粉絲》整個技術系統架構采用了星型拓撲結構,把傳統的廣電設備切換臺和矩陣作為中心節點,形成輻射式互聯結構。多臺切換同時切換故事線,音頻軌道錄制多達40路,如此規模在廣電節目制作應用領域實屬罕見。同時,選手封閉的90天內,要求所有的攝制、導播團隊不能停機,24小時記錄全部生活過程。每天素材量多達20TB,每集節目需要六天素材,整體素材量是傳統節目的幾十倍,后期更是24小時不停機處理素材。
王屹說,“上萬小時的海量素材讓所有技術人員頭疼,集體被逼瘋。后期制作由多個工種聯合起來,構成輻射狀的工作大流程,從而保證了高效運轉?!栋偃f粉絲》沒有制作經驗可循,傳統節目可借鑒因素完全失靈,以后,當大家提到臺網聯動,能夠想起《百萬粉絲》曾經提供過一個模板,這就是我們所有從業人員最驕傲的一件事。”
一場粉絲經濟的“冰桶挑戰”
《百萬粉絲》首次實現了雙平臺的受眾相互導流,14—28歲的年輕用戶占54.48%,28—40歲的成熟用戶占20.07%,略高于其他綜藝節目,收視群體的年輕化傳播,顛覆了以往廣告的傳播和投放模式。
目前《百萬粉絲》的相關微博話題量已經達到20億,12位選手的微博粉絲總數已接近1千萬。節目中參考了眾多在新浪微博上關于粉絲相關的數據,包括他們的一些喜好,對整個節目的反饋。每天選手都會在網絡上發動網友一起來完成任務,而在大數據下所產生的粉絲效應已經在節目中日益凸顯。
“《百萬粉絲》是電視節目在粉絲大數據時代的標志性產品,這種力量會成為節目的核心推動力,也成為廣告投放的增量價值。”李昕在研討會中如此說到,并舉出節目中的實例,“就像在第五期節目中,選手們所執行的大任務——全民環保秀中,通過微博征集到了300多名網友,運用農夫山泉的礦泉水瓶搭建微縮景觀,將農夫山泉公益幫扶理念巧妙植入其中,網絡與電視的雙平臺擴散使得產品影響力加大?!?/p>
新浪一方面作為《百萬粉絲》的聯合制作方,另一方面也給節目提供網絡大數據的支撐。但是,在輿論導向上新浪首席策劃師吳俊德坦言不會干涉,“我們不是言論的主導者,在這檔節目中粉絲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也只會因12位選手的表現而產生影響。新浪作為一個媒體平臺,我們盡量抑惡揚善,通過規則引導正面內容?!?/p>
人際互動與虛擬社交
從億萬富翁到鄉土“村花”;從成龍女弟子到“小鮮肉”“萌妹子”,節目中每位選手都是個性十足并且有著不同的職業。將他們關在同一封閉空間內,觀看他們為了完成生存考驗不得不進行的比拼競爭是《百萬粉絲》的一大看點。
選手們一邊進行著實際的人際交往,一邊又接受著虛擬社交能力的考驗。節目中的優勝劣汰根據能量值決定,而補充能量值則必須依靠發微博吸引粉絲進行互動來實現,選手們為了爭取更多粉絲,全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送寶石、有的送帽子,有的則憑借個人魅力與社交能力收獲“真愛粉”。
除了檢驗個人在互聯網虛擬空間中的價值,《百萬粉絲》中也不乏線下競爭中的感人互助場面。有些選手會將自己的食物與大家共同分享、搶不到房的選手會被其他人收留合住、比賽中處處保留著女士優先等原則,這些充滿溫度的畫面向觀眾們傳遞著正能量,整個節目也變得更加溫暖。
王屹認為,這些行為釋放了人的本能,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生存的社會化屬性,對于人際心理學的研究有著參考價值。“12位選手之間既是朋友又是對手,他們要從對方的支持中獲得留下來的可能;他們也需要與自己的粉絲進行交流,來完成每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些矛盾點疊加在一起就是節目最值得關注與揪心的地方。”
(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