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瑪儂·萊斯科》是普契尼歌劇創作發展階段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使他在歌劇舞臺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他的作品繼承了意大利歌劇的真實主義傳統和人道主義精神,從歌劇選取的題材、塑造的人物以及他們的遭遇等各個方面,都很貼近觀眾的日常生活,表現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貧苦生活,真實地揭露了社會的不公正、不平等,較易引起觀眾的同情和關注。而歌劇所采用的藝術手段既傳統又新穎,在世紀之交世界歌劇舞臺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使普契尼被譽為19、20世紀之交繼威爾第之后意大利最有影響力的歌劇作曲家。其中《孤獨、墮落、被人拋棄》是這部歌劇中最為精彩的一首女高音詠嘆調。本文在對整部歌劇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在事件中的發展以及瑪儂這一角色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再對《孤獨、墮落、被人拋棄》這首詠嘆調進行演唱與音樂分析,以期更準確、更深刻、更生動地把握這首女高音詠嘆調。
關鍵詞:詠嘆調 《孤獨、墮落、被人拋棄》音樂與演唱 分析
一、關于《瑪儂·萊斯科》
(一)劇情介紹
歌劇《瑪儂·萊斯科》全劇講述了18世紀法國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女主角瑪儂和格里歐一見鐘情,私定終身,瑪儂卻因為愛慕虛榮、貪圖富貴,將格里歐拋棄,擁有榮華富貴后的瑪儂,反而厭倦了這種沒有愛情、空虛享樂的生活,想跟格里歐重歸于好,就在兩人準備逃跑的時候,瑪儂貪戀錢財和珠寶,錯過了逃跑的最佳時期,被杰隆特發現并流放到美洲,格里歐愿和瑪儂一起被流放,二人逃到荒原,由于那里的條件惡劣,瑪儂已經筋疲力盡,暈倒在地上,格里歐走開為她尋找水源的時候,瑪儂醒來了,在以為自己被愛人拋棄,非常的痛苦和絕望,加上對過去自己的所作所為追悔莫及的心情下,唱起了這首凄美的詠嘆調《孤獨、墮落、被人拋棄》。這首詠嘆調無論從旋律、和聲還是樂隊配置上都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筆者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這首凄美的詠嘆調,在對詠嘆調進行演唱與音樂分析之前,對整部歌劇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在事件中的發展以及瑪儂這一角色進行了細致的分析。
(二)角色分析
劇中普契尼將瑪儂這個主要角色塑造成一位美麗的柔弱女子,從歌劇第一幕中,格里歐與瑪儂相遇后的二重唱,格里歐就被瑪儂的美貌深深吸引,而后兩人深夜約見,格里歐又贊頌瑪儂唱到:“從未見過的美麗姑娘,我愛你!”不僅在格里歐眼里瑪儂是那樣的美麗,就連瑪儂自己對自己的美貌也是百看不厭的。美麗的瑪儂雖然愛慕虛榮,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愛情,瑪儂依舊是一位美麗、善良而又可愛的姑娘。
二、音樂表現與演唱分析
普契尼在《瑪儂·萊斯科》歌劇中體現了他在繼承了意大利歌劇歌唱性曲調的同時,汲取了19世紀以來歐洲歌劇和交響音樂創作的新成果。其風格標志:一是音樂抒情又富有戲劇性;二是聲樂演唱綜合了歌唱性和宣敘性音調;三是突破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界限;四是在牢固確立聲樂主導地位的同時,注重發揮管弦樂隊的表現力,對歌劇進行旋律上的渲染,織體更加豐富,使歌唱者的嗓音與樂隊的樂音水乳交融;五是以優美音樂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生動;六是音樂富于感官美的溫暖,極具浪漫氣息、灼熱色調、抒情性質、潛在開花結果能量的旋律風格。
第一部分(1-45小節)此段描寫了瑪儂剛醒來,發現格里歐不見了,以為他將自己拋棄,獨自離開了。詠嘆調一開始普契尼就用主和旋以及下屬和旋的和聲進行結合,來渲染一種低沉的音樂色調,表現主人公當時內心的恐懼、孤獨、焦慮的心情。接下來一直用對位式的伴奏織體,旋律與伴奏疊加交替,演唱時要用類似宣敘調的哭訴的語氣,突出主人公對周圍環境的恐懼和看不見格里歐的焦急。演唱時聲音一定要飽滿,氣息要深,每一句都要把時值唱滿,氣息要完全吐盡,表現出主人公不甘心被拋棄,痛苦難當。
其中樂曲第32小節到36小節表現了主人公在哭訴自己是個孤獨、被人遺忘在荒野中的姑娘后,突然情緒高漲,使出全身的力氣發出與命運抗爭的吶喊:“我不,不愿死去!”這句的力度為“ff”,要求聲音要非常飽滿,具有爆發力,要表現出主人公不甘心死去、垂死掙扎的激動情緒。第38小節到45小節展現了主人公垂死掙扎的吶喊過后,馬上回到悲涼的氣氛中,用微弱的聲音和連貫的氣息告訴自己:“一切都將過去,這里好像是安寧的地方。”
在第一部分結束時,普契尼只在最后一個音符上加上延長號,讓氣息收住,聲音慢慢減弱,而且結束時也只用了一個具有下屬功能的和旋,目的就是為了引出與此段有強烈對比的第二段。
第二部分(46-75小節)這一部分從一開始就通過速度、和聲模進、織體的變化等一系列的變化,使整段的情緒與第一部分獨自哀嘆的情緒形成對比。這一段是整首詠嘆調中情緒表現最為激烈的部分,主人公回憶過去,悔恨年輕貌美的自己給愛人帶來的傷害,萬般難過,往事不斷浮現在腦海,而現在,又要與愛人分離,怒火不禁燃起!演唱時要注意,此時主人公的情緒非常激動,速度比上一部分快了一倍,這就要求演唱者要快速、準確地吸入氣息,每一句都要張大嘴做快速的深呼吸,要避免由于旋律過快,上句氣息未吐盡,下句又吸進來,導致氣息越來越淺,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由于伴奏織體為柱式和旋,旋律性不強,因此要注意把握節奏,特別是空拍,一定不要慌亂,不要因為快而往前趕。其中70小節到71小節為這一段的高潮部分,前面用半音級進上行,預示著情緒不斷地積攢,愈加激動,最后以一個五拍的“A”把主人公的情感全部釋放。這時聲音要飽滿充實,氣息一定要深沉,這就要求前面的氣息運用必須合理,不然這個音很難保證有飽滿的聲音。而后馬上由飽滿的聲音變為說話時的嘆息“一切都過去了”,這句最好是說著唱,表現了主人公的萬般無奈的絕望心情。普契尼在這一段用了F大調,目的就是為了引出第三部分的同主音關系小調f小調。
第三部分(75小節—全曲結束)這一部分同樣在f小調上陳述,與第一部分形成對比,再次強調了主人公“我不想死”的強烈愿望,就像歌詞里說道:“不,我不想死,不,我還想活。”為了突出這一情感,普契尼巧妙地運用宣敘調的方式,使旋律在不加任何伴奏的情況下做同音反復。經過前面歇斯底里般的吶喊后,主人公此時的呼吸應該是急促的、強烈的、上氣不接下氣的,表現出她想與死亡抗爭卻又無力反抗,在死亡的邊緣痛苦掙扎的絕望心態。從第76小節到81小節,這是全曲的結束句。主人公再一次用更為強烈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我還想活,我還想活啊”,演唱時要注意氣沉丹田,在“ff”的力度上闡述,聲音要極具爆發力,要用盡最后一絲的力氣與命運進行抗爭,再次表現了主人公對生命的渴望。最后一句“我還想活啊”,聲音雖然比前一句低沉,但更為深刻地表達了主人公的不甘心卻無能為力的絕望心情。
三、結語
毋庸置疑,在歌劇藝術中,歌和劇,也就是音樂和戲劇應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普契尼的歌劇應該歸屬于戲劇和音樂結合的完美的歌劇形式。在他的歌劇中,音樂成為一種表述人類情感的最佳藝術方式。演唱者可以通過普契尼的音樂表述世俗的情感,讓那顆有血有肉的心靈在音樂中顫抖,讓滾燙的血燃燒起來,讓充滿人性的情感震撼每一位聆聽者的心靈。普契尼的歌劇《瑪儂·萊斯科》充滿了無法抵抗的誘惑力。因此,抒情性和戲劇性緊密結合的特點在普契尼歌劇《瑪儂·萊斯科》中的選段《孤獨、墮落、被人拋棄》中明顯地體現出來。普契尼曾說過:“沒有新穎和刺激感情的旋律,就不可能有音樂。”借助給瑪儂創作的詠嘆調,普契尼既渲染了情感,又達到了戲劇性的效果。使宣敘調和詠嘆調不再有界限,很好地保持了抒情性與戲劇性的完美結合。《孤獨、墮落、被人拋棄》這首詠嘆調充分發揮音樂的抒情性特點,旋律時而緩慢優美,時而急促激動。恰到好處地運用速度、和聲模進、和聲既變、和旋以及織體的變化等手法,使女主人公悲劇色彩的人物形象和富于戲劇性的悲慘命運展現在人們面前。
參考文獻:
[1]馬玲玲.普契尼歌劇女性角色演唱特點分析——以《繡花女》咪咪的兩首詠嘆調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2]史青.論歌唱的呼吸——兼以歌劇詠嘆調《孤獨、墮落、我被人拋棄》為個案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08.
[3]任海杰.《瑪儂·萊斯科》:普契尼“悲情女主角”系列開山之作[J].歌劇,2010(04).
[4] 徐磊.淺析詠嘆調《不幸的人生》的音樂特點及其藝術處理[J].黃河之聲,2007(04).
[5]王榮.對威爾第的歌劇《命運的力量》中萊奧洛娜的詠嘆調《安寧,安寧》的演唱與教學的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0.
[6]胡靜.論《瑪儂·萊斯科》在普契尼創作中的歷史地位[J].歌劇,2011(03).
[7][德]克萊門斯·霍斯林格爾.普契尼[M].楊宏芹,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娟,女,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聲樂)
(責任編輯 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