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婕 王劍輝 宋曉靜
摘要:廣播社教節目的題材選擇要符合社教類節目的獨立品格,節目形態要符合現代人的接收習慣,表現方式要符合創新的時代需求,只有這樣方可與時俱進、大放光彩。
關鍵詞:社教節目;題材選擇;節目形態;表現方式;創新;與時俱進
作為現代廣播信息的三大支柱節目之一,廣播社教類節目正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突出的功能和效力,它與新聞類、文藝類等其他兩大支柱節目相互輝映,呈現出多元化、豐富化的發展趨勢。筆者結合近年來的獲獎節目,粗淺談一下對廣播社教類節目創作的幾點思考。
思考一:題材選擇符合社教類節目的獨立品格
社教類節目顧名思義就是社會教育類節目,主要由知識性節目和對象性節目構成。社教節目是相對新聞節目而言的,新聞節目時效性強,但信息相對單一,社教節目時效性相對較差,但信息綜合性強、承載量大,是一個很寬泛的范疇。不言而喻,社教節目與宣傳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是,宣傳傳播的是一種主張和觀念,目的是以此影響被傳播者的意識和行為,而社教節目的傳播是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一種報道,它雖然也傳播主張和觀念,但它以事實為前提。這里就有個新聞價值問題,社教節目的選題要注重新聞價值,這樣受眾才有興趣關注它,宣傳價值就可以依托新聞價值得以實現。此外,社教節目更要傳遞生活中的真善美,這構成了當代廣播電視社教節目的“主旋律”。它沒有行政命令的職能,沒有法定的約束力,但是具有明顯傾向的報道,卻能夠引導受眾的思想和行為,廣播社教節目對受眾意識、觀念和行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也正是依據這些獨立品格,最初接觸到《兩位老人和一份遺愿》、《在路上》這兩個新聞素材時,筆者就將其歸類為社教類節目范疇。《兩位老人和一份遺愿》講述的是為完成丈夫遺愿,于芳蘭老人將10萬元積蓄捐贈給丈夫生前所在的承德醫學院資助貧困學子的義舉。《在路上》講述的則是肢殘女羅愛群赴石家莊做節目這一旅途中的風景和心情,展示出這位殘疾女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將人生行在路上的灑脫與激情。這兩篇作品的共性就是情感為表,理性為心,無論是對其橫斷面的剖析,還是沿著時間的縱軸進行記錄,都毫無爭議地展示著時代的風貌,事實上又是平常人的生活積淀。正是因為如此,這兩個具備時代性、典型性、品位性,體現責任感、價值感的選題,被筆者歸納入社教類節目范疇進行創作。實踐證明,社教類節目題材廣泛,只要編采人員能夠深入到生活里面去,就會找到既具有新聞價值又具有宣傳價值,群眾關注的真善美的東西。
思考二:節目形態符合現代人的接收習慣
社教類節目指的是社會教育類節目。如今提到“教育”似乎就意味著簡單地說教,意味著低估受眾的認識水平,甚至有人會問,在受眾與廣播節目已經形成互動的情況下,社教類節目還有存在的必要么?如果說以前的社教節目僅僅是引導、教育受眾的載體,那么今天的社教節目則為受眾開辟出一片溝通心靈的天地。基于這些觀點,就要求廣播社教節目所傳遞的信息,不但要有新聞性,還要有趣味性和思想性,要有情有意。
這其中,“講故事”是社教類節目的一個重要形態,這種節目形態滿足的是受眾對新聞事件深層解讀的要求,對人類情感家園的追尋。在現實社會中,人們被娛樂、資訊包裹的越緊,就越發渴望用張弛有序的故事來調節他們的心緒。因此,在《兩位老人和一份遺愿》這件作品開篇我們就通過插入片花有意進行了故事懸念設計,接下來的主持人敘述部分則起到故事承轉起合的妙用。正是通過懸念引領、承轉起合,以及當事人用第一語境同期聲講述和主持人以第二語境的旁白敘述,使故事線索起伏跌宕,由一個情節自然過渡到另一個情節,讓受眾在展開的故事結構中漸漸進入情感世界,分享到了兩位老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和人生追求,以及由一己之愛升華至博愛并足以溫暖世道的力量,從而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歡悅和美感,使審美主體真正進入審美情景,達到了講述故事的目的。
社教類節目的另一種形態是對生活原生態的關注和再現。有專家認為,這是媒體傳播洗盡鉛華之后所可能選擇的最洗練的形態之一,這是一個安靜而簡單的形態,所以它可以承載恢宏的人生百態,讓受眾從中感到一份熟悉,他們才可能接受并愿意聽下去。《在路上》這件作品就是全程再現了羅愛群赴石家莊做節目這一旅途中的真實情景,這其中包括出租車內的善談與愉悅,火車上的遐想與傾訴,化妝間里的陶醉與神往,錄播室里的鮮花與掌聲,大學校園里的悵然與感懷。通過透視典型人物在彼時彼地的不同經歷和情感變化,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關注新聞人物還原于生活中的狀態,在近距離的貼近中,對受眾進行普遍性的精神撫慰。就這樣,《在路上》很自然的講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的現實生活需要適時的觀照,以便讓我們能夠在不斷地回望中體味那些被浮華所遮蔽的東西,抹去蒙在樸素的幸福感表面的灰塵,而羅愛群搖著輪椅將人生行在路上的灑脫與激情就是一種觀照。
思考三:節目表現方式符合創新的時代需求
無論是什么樣的節目形態,灌輸式的表現方式在大眾已充分認知自己感知能力的今天,都不會有多少市場。而社教節目的主要特點就是綜合性和靈活性,因此,社教節目應采用更加多樣的手法來表現節目內容,如細節音響、音樂渲染、結構設計等手法的運用,無疑會加深受眾對節目的印象,符合創新的時代需求。
就審美角度而言,其中細節音響可以通過展示生動真實的形象,營造出一種表情達意的意境美,使聽眾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細節音響就是利用聲畫通感,喚起聽眾內心的聲源形象,從而構建大大小小的不同的“景”,即“聲景”。當然不是所有的音響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捕捉那些瞬間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音響,這樣才能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基于此,在《在路上》這篇對生活原生態關注和再現的稿件中,筆者特別注意了細節音響的運用,如表針滴答聲、下樓聲、列車奔馳聲……這些聲景既有轉場之功效,構建出沒有畫面出現的現場感,同時又起到了烘托氣氛、情緒的作用。《兩位老人和一份遺愿》這篇作品由夫婦之間的一己之愛衍生,又以溫暖世道的博愛升華。根據故事情境,筆者特意將舒婷的愛情經典詩作《致橡樹》貫穿始終,符合情境的音樂詩作的渲染,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構層次,為作品增加了傳情達意的表現力和新鮮感,更營造出了耐人尋味的意境,使作品寄寓深遠。其實廣播社教類節目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深入了解其特性,熟練掌握其技巧,開動腦筋在形式和內容上做一些與時俱進的創新,社教類節目就可以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