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文
摘要: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靈魂,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創新在經濟學上的意義就是新的組合,而這個組合最初可能就是由知識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引起的,一旦與經濟活動相組合,就會帶來一場經濟領域的變革。
關鍵詞: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經濟發展方式;知識經濟
經濟創新指的是新產品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新生產要素的發現、新生產方式的引進和新企業組織形式的實施。創新詞義解釋為創新行為、發明行為或者創造某種新事物的行為,因此有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創新就是新的組合。”總之,創新在經濟學上的意義就是新的組合,而這個組合最初可能就是由知識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引起的,一旦與經濟活動相組合,就會帶來一場經濟領域的變革。
一、創新的內涵
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創新的概念。按照他的定義,創新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結合”,它涉及到人類的各種活動,包括觀念與思維方式創新、制度與體制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技術與知識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等等,由此構成了具體的創新體系。
一般來講,創新的內涵就是:以價值增加為目標,以培育和增強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為中心,以戰略為導向,以各創新要素(如技術、組織、市場、戰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協同創新為手段,通過有效的創新管理機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創新,事事創新,時時創新,處處創新。具體包括技術創新、戰略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觀念與文化創新、制度創新、協同創新等等。
對于企業而言,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體制創新可以使企業的日常運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時也可以擺脫一些舊的體制的弊端;思想創新是相對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領導者思想創新能夠保障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員工思想創新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發揮員工的創造性,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益。
二、創新的類型
(一)根本性創新與漸進性創新。根本性創新對原有技術表現出一種替代性、破壞性,創新的幅度較大,頻率較小;而漸進性創新對原有技術表現出一種繼承性、提高性,創新的幅度較小,頻率較高。
(二)資本節約型技術創新、勞動節約型技術創新和中性技術創新。在單位產品中,資本要素投入比勞動要素投入的下降幅度較大,也就是使勞動的邊際生產能力得到相對提高,就是資本節約型技術創新;在單位產品中,勞動要素投入比資本要素投入的下降幅度較大,也就是使資本的邊際生產能力得到相對提高,就是勞動節約型技術創新;在單位產品中,資本要素投入與勞動要素投入的下降幅度相等,也就是資本與勞動的邊際生產能力同比例提高,就是中性技術創新。
(三)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產品創新是指產品技術上所出現的具有新價值的發展和變化,包括新產品的開發和現有產品的改進。而工藝創新是指工藝技術上所出現的具有新價值的發展和變化。
(四)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從創新戰略和技術源的角度來看,自主創新是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突破,完成技術的商品化,獲取商業利潤。模仿創新是企業通過學習模仿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行為,引進購買或破譯率先者的核心技術和秘密,改進開發產品的性能和質量,獲取商業利潤。合作創新是指企業間,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
(五)內部創新和外部創新。內部創新是以創新企業的發明和開發活動為基礎的。外部創新則從其他組織的開發活動獲得靈感,或者是基于其他組織已經開始進行的研發,企業隨之繼續創新進程,直至把新產品引入市場。
三、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一)創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的重要觀點之一,就是“實施創新活動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超額利潤來源于對稀缺資源的占有。創新的成果是稀缺資源。一般而言,一項新發明,若屬于技術訣竅,或申請了專利保護,就獲得了知識產權。其他人無論再付出多少勞動都不可能獲得這一產權。當這一產權受到法律保護時,它是唯一的,當然也是稀缺的。這時,擁有這一產權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就具有壟斷性,壟斷價格不取決于生產它所付出的勞動,而取決于對它的需求,因而可以獲得超額利潤。創新產生暫時的壟斷,導致新技術、新產品的稀缺性,給創新者帶來豐厚的壟斷利潤。
(二)創新帶來經濟波動增長。熊彼特技術創新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的理論觀點,就是“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他認為,創新一經出現,企業便會獲得超額利潤,于是就會引起社會上的模仿,模仿活動會引起創新浪潮,于是經濟走向高潮。當許多企業實現模仿以后,創新浪潮消失,經濟也就停止了。這時經濟再要發展,就必須有新的創新。只有接連不斷地出現創新,才能保證經濟持續不斷的發展。
(三)創新有利于調整優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是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因此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首先,應該在原有工業的基礎上,在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中找到科技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創新點;其次,依托關鍵的核心科技,發展中國的自主品牌和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力;再次,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中應該取消一些體制性障礙,全面整合市場準入機制、技術標準制定、發展規劃等政策配套性要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最后,利用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資源為新興產業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四)創新將人類帶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經濟。高技術產業對經濟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明顯高于其他經濟部門,從而使總體經濟通貨膨脹趨于平緩;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使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種高增長率、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的經濟,正是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以創新為經濟發展靈魂和內在動力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效率標準則是知識的生產率。知識的生產率,即生產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技術、轉化為產品的效率。知識的生產率取決于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因此,教育將成為重要的產業。
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以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以及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消費為最重要因素,可以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提高勞動對象的利用率,從而節約自然資源;通過知識的利用,開發富有資源代替稀缺資源。知識經濟可以有效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希林.技術創新的戰略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李建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中華商標,2010(09)
[3][美]理查德·弗羅里達.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J],新財經,2010(09).
[3]周應龍,蒙少東.基于高新技術擴散視角的產業集群形成機理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