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春 饒慧蘭 郭俊
隨著危重病醫學的發展,重癥監護病房(ICU)在診斷治療危重患者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但由于ICU 患者病情危重復雜,機體免疫力相對低下,創傷性檢查和治療措施多,入出頻繁,加之廣譜抗菌藥物應用產生的細菌耐藥等原因,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普通病房患者,這些感染可以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病情加重[2],甚至搶救的最終失敗,護理措施落實與否和ICU 醫院感染發生有著直接關系。為進一步加強ICU 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工作,降低ICU 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救治成功率,現對湖北省新華醫院綜合性ICU 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發生的醫院感染病例進行分析,并提出護理對策。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12月入住湖北省新華醫院綜合ICU 的65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入住48 h 內轉出ICU 的除外),其中發生醫院感染162 例,例次感染204 例,在162 例醫院感染患者中,男98 例,女64 例;年齡2~89 歲,入住時間2~112 d。
1.2 診斷標準 按照衛生部2001年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依據其臨床表現,病原學檢測,X 線等方法進行診斷。
1.3 方法 采用前瞻性調查方法進行,由ICU 醫務人員填寫入住患者監測表,院感專職人員每周2 次到ICU 進行調查核實,對轉出患者進行48 h 的追蹤調查。調查表采用湖北省醫院感染質量控制中心下發的《ICU 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進行,主要包括患者基本情況、醫院感染情況、相關危險因素、病原學檢測情況。
2.1 醫院感染發生率 658 例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162例,例次感染204 例,醫院感染發生率24.62%,醫院感染例次率31.00%。
2.2 醫院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為下呼吸道感染97 例,泌尿道感染49 例,胃腸道37 例,靜脈置管9 例 ,血液3 例,手術切口2 例,其他感染7 例。見表1。

表1 204 例醫院感染部位構成比
2.3 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162 例感染患者中,泌尿道插管146 例,使用呼吸機118 例,動靜脈插管62 例,氣管切開28 例,接受手術37 例。見表2。

表2 162 例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布率
2.4 醫院感染病原菌 204 例次醫院感染中檢測病原菌178 株,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檢出率有上升趨勢。見表3。

表3 178 株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構成比
3.1 ICU 醫院感染發生的原因
3.1.1 本院ICU 為綜合性ICU,承擔著全院危重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收治的患者主要為腦外傷、多發傷、腦出血、多器官功能損傷,休克、DIC、中毒,重大手術后等危重疾病。2012年ICU 醫院感染發生率24.62%,同其他科室醫院感染發生率7.03%相比,醫院感染發生率高于其他科室3.5 倍,與相關文獻報道的ICU 醫院感染要比普通病房高出3~4 倍[3]相吻合,與患者病情危重,多數伴有嚴重的基礎疾病,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有關。
3.1.2 ICU 患者在救治中,常常會使用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留置導尿、動靜脈導管等有創操作,也是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主要原因,下呼吸道感染已成為最常見的醫院獲得性感染[4],本院ICU 排在前3 位的醫院感染部位依次為下呼吸道,泌尿道及胃腸道,與文獻報道的最常見感染部位為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具有相同性[5]。
3.1.3 ICU 醫療設備多,監護儀報警和頻繁的人員流動導致工作環境嘈雜,且患者病情復雜多變難以預計,護理人員必須經常處理突發危急情況,工作強度高,風險大,人員配備不足等因素導致護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無菌操作不嚴格,洗手不規范所致的感染及交叉感染也是ICU 醫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3.1.4 廣譜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以及不合理用藥形成了抗菌藥物的選擇壓力,特別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如無指征用藥,術前過早或術后長期用藥,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劑量過大,時間過長,經驗用藥多,沒有進行病原學檢測,參照藥敏結果選擇抗菌藥物等,使耐藥菌株不斷增加,造成ICU 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居高不下。
3.2 護理對策
3.2.1 建立健全ICU 醫院感染管理規范,開展醫院感染監測,針對危險因素進行目標監測,通過監測掌握醫院感染發生發展的規律,讓醫務人員知曉本科室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發生的部位,細菌耐藥的情況和采取相應措施后取得的效果,讓數據來說服廣大醫務人員,讓他們充分意識到醫院感染防控工作是否落實,直接關系到患者救治的效果,提高醫務人員防控意識,使之在工作中改變不正確的工作習慣,變被動為主動,在工作中自覺執行標準操作流程,以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3.2.2 加強ICU 管理,減少人員流動,杜絕無關人員進入。落實隔離措施,對有明確感染診斷的患者采用單間或同病種單間隔離,護理人員相對固定,患者轉出或死亡必須進行床單位的終末消毒處理。
3.2.3 針對IUC 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醫院感染發生部位采取相應措施,在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特別是在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呼吸機應用、泌尿道插管、動靜脈置管、傷口換藥等有創操作中應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嚴格按照護理操作標準對各種留置管道進行妥善護理,認真清洗、消毒、更換管道,保持管道的通暢。每天進行護理評估,盡早拔管,以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
3.2.4 手衛生是阻斷因醫護人員操作而傳播疾病的關鍵環節,是醫院感染管理中最關注的焦點[6]。護理人員擔負著大部分診療操作,手衛生落實不到位是引起醫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每1 位護理人員都應充分意識到洗手對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性,進行無菌操作前,堅持洗手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在處理每個患者前后或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應認真洗手[7]。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或者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后應洗手并用手消毒處理。
3.2.5 護理人員應了解ICU 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掌握抗菌藥物正確的給藥時間,給藥途徑,配伍禁忌,并嚴密觀察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時提醒醫師根據藥敏結果合理選擇敏感抗菌藥物,并及時停藥。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的患者,要定期檢測其菌群變化及感染部位的細菌變化,可有效防止二重感染及耐藥菌產生。
[1]李文耀.綜合性ICU 醫院感染的調查分析及感染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3):2792.
[2]陳玉平,魯玫,李星,等.ICU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監測[J].護理學雜志,2011,26(4):7.
[3]李文耀.綜合性ICU 醫院感染的調查分析及感染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3):2792.
[4]李軍,魏龍,吐爾袞·艾莎,等.重癥醫學科醫務人員咽部帶菌情況的調查[J].當代醫學,2015,3(21):28-29.
[5]李曉玉,張川,曾薇.ICU 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3):2796.
[6]邵衛東,李艷娟,魏慧.行政干預在提高手衛生執行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317.
[7]魯菊英,顧萍.ICU 醫院感染病例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3):5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