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忠
嬰兒出現的黃疸、肝脾腫大以及肝功能損壞等疾病即臨床常見的嬰兒肝炎綜合征,在此類綜合征中由巨細胞病毒導致的病癥位居首位,其發病率高于50%,其中1~3 個月的嬰兒患病率最高[1]。本研究選取40 例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3年4月~2014年10 上饒市第二人民醫院接診的40 例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患兒經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消化學組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診斷方案[2]。非淤膽型肝炎的診斷及納入標準[3]:(1)肝功能損害;(2)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3)缺氧、中毒或藥物性肝炎引起的肝損壞;(4)TORCH 中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5)大便顏色未見變淺或呈白陶土色,未見皮膚瘙癢癥狀;(6)谷氨酰轉肽酶低于2 倍的正常上限,直接膽紅素低于20%的總膽紅素,總膽汁酸在正常值內。采用抽簽法隨機抽取20 例患者予以復方甘草酸苷和更昔洛韋的聯合治療,作為觀察組;20 例患者單獨予以復方甘草酸苷的治療,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0~1 歲,其中12 例<3 個月,6 例3~6 個月,2 例6~12 個月;對照組男12 例,女8 例,年齡0~1 歲,其中11 例<3 個月,7 例3~6 個月,2 例6~12 個月。2 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悉本組研究目的,自愿參與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觀察組:予以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20131215]2 mL/(kg·次),每天1 次,連續使用3 周;誘導期:予以更昔洛韋(20130801,黑龍江飛峽制藥工業有限公司)5 mg/(kg·次),每天2 次,連續使用兩周;維持期:每日進行1 次更昔洛韋的注射治療,連續使用1 周。(2)對照組:予以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20131215]2 mL/(kg·次),每天1 次,連續使用3 周。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患兒的肝功能指標:血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TBIL)、結合膽紅素(DBIL)。(2)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4]為:治愈:ALT、AST 指標下降至正常水平;好轉:肝功能指標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無效:肝功能指標無明顯變化,或有上升跡象。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后2 組患兒的肝功能指標的比較 2 組患兒治療后的各項肝功能指標均呈現下降趨勢,但2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治療后2 組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兒的肝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1 治療后2 組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兒的肝功能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ALT(U/L) AST(U/L) ALP(U/L) GGT(U/L) TBIL(μmol/L) DBIL(μmol/L)觀察組 20 43.5±5.6 56.3±14.3 223.6±45.7 46.5±14.3 38.2±9.3 16.8±3.4對照組 20 42.6±4.8 54.9±12.8 213.7±49.3 45.8±13.9 36.4±8.7 16.3±3.6 t值 0.545 0.326 0.659 0.141 0.632 0.452 P值 0.589 0.746 0.514 0.888 0.531 0.654
2.2 2 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8例(90.0%),與對照組的19 例(95.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60,P>0.05)。見表2。

表2 2 組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2.3 2 組患兒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 組患兒治療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不良反應,觀察組的總發生率為7 例(35.0%),遠高于對照組的1 例(5.0%),2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25,P<0.05)。見表3。

表3 2 組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兒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巨細胞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組DNA 病毒,具有廣泛的分布性,不僅在人體具有較高的感染性,還可感染其他動物,從而引發生殖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肝臟系統等感染,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由于嬰兒的免疫力較低,往往更易引發較高的巨細胞病毒發病率[5]。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一般可分為淤膽型和非淤膽型兩類,其中淤膽型屬于危重性疾病,可導致患者黃疸進行性加重,也可引發膽汁淤積性肝硬化,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國內外不少臨床學者也都對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加以了足夠的重視,與患者發病前期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療方式,為臨床醫療作出了較大的貢獻[6]。其中更昔洛韋藥物對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也發揮了較好的效果。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兒在發病初期具有較輕的癥狀,容易被患兒家屬及護理人員護士,此類疾病的病情一般不會引發嚴重的后果。目前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并未發現較好的特效治療方式。同時,不少臨床學者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也存在較大的爭議,部分學者認為采取常規的護肝治療即可,無需進行抗病毒治療[7]。而部分學者堅持認為應該在早期進行抗病毒治療。
有相關報道指出,膽道畸形與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有著密切的聯系[8]。此類病癥尚未發現特效治療方案,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通常具有較好的預后狀況,但也存在少數患兒因病情的惡化而形成肝硬化甚至死亡[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2 組治療方案均使肝功能指標有所降低,但2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同時2 組患兒的總有效率比較率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可見更昔洛韋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明。2 組患兒治療后均發現不同程度的藥物不良反應,觀察組3例患者發生中性粒細胞減少、4 例患者發生血小板減少,總發生率為35.0%,而觀察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說明更昔洛韋較強的抗病毒作用會引起患兒的骨髓也產生抑制效應,從而發生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的癥狀。
綜上所述,更昔洛韋對于非淤膽型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與傳統的護肝治療并未體現明顯的優點,在治療過程中還可能產生一系列的藥物不良反應,其長期治療效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馬戰英,陳偉崗,張勇,等.不同療程更昔洛韋治療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的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3):1035-1036,1051.
[2]孫佃軍.更昔洛韋治療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11,40(13):1307-1308.
[3]蔣火富,余文海,彭曉衛,等.超聲血流動力學聯合血清肝纖維化標志物檢測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肝損傷的臨床意義[J].山東醫藥,2010,50(41):19-21.
[4]唐袁婷,管小琴,趙瑞秋,等.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9,17(1):21-23.
[5]洪澤.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聯合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9):853-854.
[6]王蔚華,汪暉.更昔洛韋治療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不良反應的研究報告[J].兒科藥學雜志,2007,13(2):20-22.
[7]熊衛蓮.更昔洛韋聯合清肝利膽口服液治療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35 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21(5):77-78.
[8]侯林毅,趙騫,舒靜,等.更昔洛韋聯合門冬氨酸鳥氨酸治療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療效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2,28(5):546-549.
[9]楊朝紅.更昔洛韋治療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6(10):529.
[10]洪澤.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聯合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9):85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