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作為我國一個龐大的集體,對于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大多數農戶而言,其主要收益性財產是土地、住房和村民共有的村級集體資產。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村產權制度很不完善,產權主體不明確,農民對自己的財產不擁有完整的產權,農村產權市場缺失一直是限制農村發展的重要障礙。盡快落實以保障農民收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目標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農村產權制度 改革 農民財產性收入
2014年是農村土地改革嶄新的一年。中央對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做出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從產權角度提出很多改革措施,如“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等。我們要大力推進以保障農民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目標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構建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一、從政府角度確定農民財產權利
確定農民各項財產的產權是農民獲取財產性收入的關鍵。從古至今,產權一直是限制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因。從1949年建國起到現在,我國農村共經歷四次主要的土地改革。從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初級農業合作社,建立人民公社,到現如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整體來看,四次改革對我國農村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但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今天,這些改革顯然是不夠的。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財產制度和經營制度的創新,產權改革是第一步。
(一)從法律層面明確農民的各項財產產權
修改《物權法》、《土地管理法》,使得包括農民的承包用地、宅基地、房屋、集體建設用地等各項財產,應該屬于農民所有,農民對這些財產不僅有使用權,還有在此基礎上獲取財產性收入的權利。
(二)對農民的各項財產,頒發相關的產權證書
按照“可以確權確地,也可以確權確股不確地”的要求,加快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進度。農民為了獲取財產性收入,在進行各項財產交易過程中,產權證是必須用到的。相對于城市居民的房產證,農村居民也應該有屬于他們的產權證書。有了產權證不僅方便了雙方交易,而且也能使產權交易更加安全可靠。頒發產權證,才能使農民的財產確確實實的落入自己手中。
二、改革農村產權制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一)基于土地產權視角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土地權益是農民最大的財產權,要想獲得土地財產性收入,要從法律上明確農民土地使用權。家庭承包地和農民住房都是農民的財產,農民應該擁有完整產權。農民在征地中與城鎮居民擁有平等地位,需要給予農民按市場價格補償。并且完善征地程序,保證農民在征地中的各種權利。要明確禁止政府和相關單位對農民土地從事商業性買賣。
1.建立承包地流轉利益補償機制。承包地流轉利益補償機制是指農村家庭承包土地在農戶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通過出租、轉租等方式轉讓給其他農戶或者其他經濟組織的過程中利益得到補償的制度創新。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合理高效的流轉,夯實土地的監管,進一步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可以盤活農村土地資產,不斷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才能使得農民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2.放開經營性建設用地的開發經營。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村組織將集體建設用地租賃、轉讓給企業、個人使用。這些建設用地多數已經成為廠房、倉庫、商業市場等。經營性建設用地一般是以贏利為目的。今年國土資源部表示,“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由此,更有利于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3.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補償機制,對于征用的農地需按照同地同價原則足額補償給農民。對于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要優先滿足村民所需。對于依法征收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也要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補償給農村集體組織。
(二)基于房屋產權視角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要在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并且選擇若干試點,穩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找到可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渠道。根據我國的《擔保法》和《物權法》有關內容,農民宅基地及宅基地上建造的農村居民住房是不能辦理抵押登記的。應該由央行出臺試行意見,調整有關監管內容,鼓勵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開展相應的抵押貸款業務,使農房實現相應的價值。
隨著人口流動,農民進城買房,市民下鄉買房已經屢見不鮮?,F行政策規定,農民賣房給市民,當地房管部門不能辦理相應的產權過戶手續。受到此限制,賣房農民只好低價出售房屋。農民在房屋賣出買入中受到損失,這個過程農民不僅吃虧,也透露出對農民的身份歧視。建議取消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房屋產權過戶限制,如此一來不僅方便了農民而且國家也有利于增加稅收。同時也能增加農民的住房財產性收入,降低城鄉居民住房的財產性收入差距。
(三)基于集體資產產權視角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農民擁有集體資產,這是區分于城市居民的特點。對于集體資產,本人建議農民可以成立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和經營。首先要將村集體資產“確股”到每一戶農民身上,讓他們可以參與集體資產的管理和分紅。股權確定之后,可以明確集體資產的權屬關系,如此一來我們還要避免合作社內部管理權力過于集中和監管不嚴。其次,為了方便農戶和整個集體資產的管理,規定股權可以繼承、轉讓、抵押和擔保,進一步擴大股權的靈活性。
集體資產大多用于投資、興建住宅區、或者辦企業,村民有了工作,這樣可以增加他們的工資收入。而且村民可以得到股份分紅,工資收入加分紅,農民會是實實在在的受益人,同時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三、建立嚴格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保障農民產權交易
農民取得產權證后,要想獲得財產性收入,就必須進行產權交易。但在我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很不發達,很多地區沒有用于農村產權的交易場所。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產權市場交易機制,科學制定交易的規則和辦法,組織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等活動,努力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
建立產權交易中心之后,相比農民私下交易,交易程序變得更加規范,而且交易過程受到法律保護,同時,有了競價交易和第三方機構評估,使得農民的出讓產權定價更合理,交易收入有所增加。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類似于城市里常見的產權交易中心,所不同的是,他們服務的主體是農民。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2]十八大.《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作者簡介:寧媛媛(1989-),女,應用經濟學金融碩士,現為煙臺南山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