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國

摘 要:本文從我國金融信用現狀出發,發現我國金融信用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信用缺失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決金融失信缺失,完善我國金融信用建設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金融信用;信用缺失;建議
一、金融信用的概念
“信用是銀行的生存之本”,在整個金融行業中,金融信用的地位可謂重中之首。金融信用,即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的整合:一方面,銀行須確保百姓存取款的自由,于此同時,貸款人須按時按量還本付息。只有貸款人對銀行恪守信用,銀行才能最終對存款人守信。因此,金融信用必須做到企業和個人乃至銀行之間的互動誠信。
二、我國金融信用和現狀
隨著市場的發展,對信用也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然而對于此要求,我國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遠遠落后,導致金融缺失問題越來嚴重。在2002年商務部、中國外經貿企業協會信用評估部對全國上萬企業進行信用調研的結果中顯示:中國企業因信用問題導致損失5855億元,相當于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7%,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因此至少減少二個百分點。經分析得出,目前我國金融信用存在的問題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信用體系不健全,缺乏相關法律法規。自20世紀80年對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公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行政管理規定,但其約束的內容都沒有專門針對信用而談,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法律法規和約束體系。(2)企業信用意識淺薄,導致社會經濟損失嚴重。在我國,由于企業和個人信用意識淺薄,常常發生逃廢債務的情況。據統計,每年我國要蒙受直接經濟損失大約1800億元,信用經濟便成了“賴帳經濟”;另外,三角債和現金交易的存在,每年會增加財務費用約2000億元,再加上逃騙稅損失以及發生的腐敗損失,直接阻滯整個信用鏈條的發展。(3)利益驅使下的失信行為嚴重,且社會缺乏對背信行為的監督和懲戒。在我國,失信的成本遠遠低于守信的成本,在失信行為中企業或個人往往會取得較大的收益,從而產生所謂“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迫使信用良好的市場主體退出市場或者不得已放棄守信原則。在真正的市場中,企業主們通常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信用的價值,不能有效利用信用這一商品增強自身競爭力,從而導致長期效益的丟失。而目前,對普遍的失信行為,我國的有效打擊力度明顯不夠,在失信所帶來的利益引誘下,人們極易放棄守信。(4)金融從業人員的信用意識薄弱。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比較健全統一的信用記錄系統和信用評估系統,缺乏對整個社會信用行為的記錄和監督。對金融從業者來說,在商品貨幣化的背景下,“經濟人”的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投機心理的存在,都會造成信用的缺失,甚至產生坑蒙拐騙的行為。
三、我國金融誠信缺失的原因
(1)歷史因素。長期以來,由于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對國家產生了習慣性依賴,導致其生存一直都在國家的實質計劃調節中,人們的經濟活動往往不會考慮到以信用為基礎,只要有國家在,其經濟活動除了執行就是完成計劃,大部分人缺乏對金融信用的正確認識,信用觀念淡薄。(2)社會機制問題。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新的市場經濟尚未完全發展成熟,政府的職能轉變還未到位,行政管理體制不健全,使得失信行為有機可乘。大多數企業的國民認為,銀行是國有的,國有企業用國有銀行的錢不歸還的行為天經地義,目前市場上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按市場規則進行游戲的內部和外部約束機制。另外,“經濟人”、“理性人”假設的存在,強調一切市場行為均以利益為上,在信用和收益的關系中,往往信用的缺失會帶來利益的獲得,在我國對失信行為的懲罰機制不健全的前提下,企業和個人因為利益而放棄堅守信用的比比皆是,從而造成更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3)信息不對稱。據斯蒂格里茲對信息不對稱的解釋,信息不對稱,即指兩個人對同一事物所得的信息不一致。金融機構在交易活動中,不僅常常所獲信息不充分、不對稱,而且若要得到有效的信息,還需支付較高的成本。
四、完善我國金融信用的建議
(一)健全法制,規范金融誠信行為。法律的規范是金融信用乃至整個社會信用的保障,只有在全社會建立起統一的信用法律法規體系,才能有效規范金融誠信行為。另外,各級人大也應根據各地自身情況,加快修訂出臺適合地方特色的地方信用規范,使得目前資本市場的法律法規制度進一步得到完善,使金融行為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整個金融業的穩定,促進其更加快速健康發展。
(二)完善全國統一信用數據庫。今年來,金融信用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重視。2006年1月,由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組建的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正式運行。目前,我國的征信系統收錄人數居全世界之首,系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采集信息的范疇不嚴謹,從圖(1)信息收錄來源中可看出,有的信息與判斷信用風險關系不密切,如計劃生育撫養費信息;另外,采集信息沒有統一規范和標準,經常存在錯誤信息或者過時信息。因此,必須采取必要措施,從管理方面,系統流程規范以及操作層面完善征信數據庫,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國金融信用建設。
(三)各機構聯合治理,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在各機構部門聯合治理中,國家政府部門、銀行和企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門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確保行政的依法性和規范性。同時要不斷轉換政府職能,避免過多干涉銀行信貸經營活動,為金融經濟活動營造較為寬松的環境,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在信息管理方面應做到不斷創新,多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方法,加強企業的輿論宣傳,最大限度地監督抵制金融失信行為,營造良好的企業信用氛圍。
人民銀行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統優勢,公開失信黑名單,嚴厲打擊企業失信行為。完善信用信息系統,減少信息的不對稱,以科技手段防范風險。商業銀行須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等,以強有力的內外管理措施,防治道德風險。同時,企業內部要加強金融信用宣傳,從長遠利益出發,不斷加強自我誠信意識。
(四)加強誠信道德文化建設,增強全民信用意識。法律的健全只是從外部對國民的失信行為進行制約,而在實際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社會道德的約束是法律約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在社會道德的基礎和前提下,法律才能充分體現其真正的意義并發揮真正有效的作用。因此,要加強社會信用道德建設,深入開展以誠實守信為重要內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對誠信的益處進行大力宣傳,增強全民信用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誠信風尚。
總得來說,一個良好金融信用環境的營造和建設離不開政府、銀行、企業和所有國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積極采取措施,共同為我國良好的金融環境貢獻力量,才能在更好地促進整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使自己成為最終的、最大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 陳堅豪,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現狀分析[J]. 金融科技時代, 2011(10)
[2] 潘艷紅.論我國金融信用的現狀、缺失成因與對策—基于法律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