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民
摘 要:在長時間的運行使用后,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必然會有所下降,如何調整和改造數控機床,提高加工精度,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是每個機械加工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作者根據多年從事數控機床工作的經驗積累,在本文中提出了提高數控機床精度的一些方法、策略和途徑,供各位同仁探討。
關鍵詞:數控機床;精度;設備改造;設備改進
引言:在機械加工行業,數控機床的作用非常重要。數控機床能夠根據程序自動化地生產零件,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很好地解決了精密、批量、多種類等生產性問題。然而,隨著數控機床使用時間的增加,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必然會有所下降,從而導致設備降格使用,企業盈利減少。由于更換數控機床、特別是高精度的數控機床設備費用比較高,因此改造、調整和提高數控機床加工精度,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必然是機械加工企業的首選。
一、數控機床改進的作用和好處
(一)節省資金投入。對數控機床設備進行改造,花費的資金不多,也能保證企業連續正常的生產運營。新購設備不僅需要花費資金成本,而且需要等待交貨、驗收和調試,這些都需要時間消耗,由此必然會降低企業的盈利。而改造大型數控機床設備的費用一般不會超過新購設備的三分之一,設備整體性能卻能得到極大的提升。
(二)設備性能穩定。新購設備在投入使用時需要磨合時間,工作人員需要一段時間來了解和熟悉新機床的使用方法、設備特性和加工運行特點,這必然會降低企業的生產效率。
工作人員對老設備的使用比較熟悉,掌握了設備的特性和運行特點,這對設備改造非常有利,能夠保證設備性能的穩定。
另外,數控機床設備中零部件的材質優良,使用這些優質零部件對機床進行改造,不僅可以使得改造設備盡快投入生產運行,而且能夠確保設備性能穩定。
(三)自動化改造。對數控機床進行改造,利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可以大大提升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提高設備工作效率,改進機械設備的操控能力。
(四)提高產品質量。改進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尤其是復雜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控制,有助于生產出符合規格和精度要求、尺寸一致的合格產品。改良后的數控機床,工作效率可以提升數倍,尤其對復雜零部件的加工,效果更加明顯。效率的提高、合格品率的提升不僅意味著勞動量的減少、員工工作強度的降低,也意味著產品質量的提高。
二、改進數控機床精度的策略和途徑
(一)減少傳動間隙。變速箱和主軸箱中的齒輪在機床中傳遞動力。要提升設備的傳動性,就必須使用高規格、高等級的齒輪。要確保每個齒輪都符合參數標準,并且嚴格地構建和安裝,才能保證數控機床真正做到無間隙傳動。
在傳動系統中如果出現渦輪桿傳動現象時,應該做好反向間隙的調節,這種現象處理不到位的話,就會對設備產生損害[1]。另外,如果同步齒形帶在傳動系統中出現了問題,則會導致數控機床處于一種半封閉的工作狀態,這種工作狀態也會影響傳動的精準,因此,對同步齒形帶也要做一定的調節。
(二)調節機床導軌精度。導軌的主要作用是承載和導向。機床導軌在空載和切割的情況下運動時,都應該保持充足的導向精度。在機床改造中,為了達到精度目標,對導軌精度需要進行調節和修復。根據各種不同種類的導軌,具體修理方法有:1) 采用環氧型耐磨導軌涂層的方法對導軌的進度進行修復,主要依靠工作臺上的導軌涂層,進行提升精度的配合,這個方法對生產工藝有一定的簡化,減少了制作的周期,廣泛應用于機床改造中,效果非常明顯;2) 采用削刮的方法對導軌進行加工,同時對導軌進行潤滑,從而降低摩擦,提升機床導軌精度。
(三)修復或更換滾珠桿絲。在現代數控機床中滾珠絲杠是重要的傳動結構,滾珠絲杠具有壽命長、無間隙、強度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數控機床上。
采用滾珠絲杠的數控機床在改造時,應首先對傳動精度進行調整,或者直接更換滾珠絲杠,這樣才能確保機床在改造后的精度[2]。
對于一些半封閉的系統,絲杠起到雙重作用,一是傳動作用,二是起到標尺的作用,對工作臺運行的距離進行測量。在機床工作的時候應該及時的更換滾珠絲杠,避免出現誤差。
(四)測試和修復機床精度。在數控機床的改造過程中,可以運用激光干涉儀對機床的精度進行測量,并且運用球桿儀對機床的誤差來源進行修復。
在改造前,企業管理者應廣泛征求技術人員意見和看法,綜合考慮,制定出完善的數控機床精度修復方案。在改造時,利用激光干涉儀對精度進行有效的測量,并根據具體情況對設備進行改良,保證數控機床的精度。
結語:綜上所述,減少傳動間隙可以有效地提升數控機床的精度;調節導軌精度也有助于提升機床精度;定期修復或更換滾珠絲杠有利于保證數控機床精度的穩定;數控機床的精度改造可使用激光干涉儀和球桿儀;改進主軸精度對生產效率和加工質量都有著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成祥紅,王申銀. 數控機床驗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 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12,12(08):17-18.
[2] 游文明. 機床精度指數計算方法修正的探討[J]. 石油機械, 2013,12(0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