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保
摘 要:敘述了工業鍋爐熱效率低的原因和建議。
關鍵詞:工業鍋爐;節能;減排;原因;建議
據工業鍋爐能效測試表明,湛江市工業鍋爐平均熱效率普遍比設計熱效率低5~10%,如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就能使工業鍋爐的平均熱效率提高10~15%。這樣,既實現了節約能源,又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對實現我市節能和減排約束性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造成熱效率低的原因
(1)鍋爐設備本身存在不足,輔機、控制系統等設備效率偏低。部分鍋爐使用單位因價格因素購買淘汰或停用的舊鍋爐,其中有的鍋爐運行時間比較長,設備陳舊,有的則經過了多次維修改造,這些鍋爐很難保證有較低的能耗水平。鍋爐配備的機械爐排存在漏煤量偏大、側密封不嚴等問題。鍋爐漏風嚴重。鍋爐本體保溫不好,散熱損失大。有的燃煤鍋爐受熱面結焦嚴重,燃油鍋爐煙管積灰較多,影響爐內正常燃燒和傳熱。部分鍋爐鼓、引風機和給水泵、循環水泵等配套不合理。一些鍋爐配置的運行監測儀表不全,尤其缺少顯示鍋爐經濟運行參數的儀表,自動控制水平低。(2)鍋爐系統及蒸汽管網系統的能量浪費巨大。一是鍋爐燃燒不完全和排煙熱損失大,造成大量的能量損失。二是冷凝水未充分回收利用。我市工業鍋爐冷凝水未回收的主要原因的:1)鍋爐房設計時,沒有考慮設計蒸汽冷凝水回收裝置;2)蒸汽冷凝水回收裝置會增加設備一次性投入,鍋爐使用單位不愿意投資;3)有回收裝置的,但因沒有采取相應的水處理措施,冷凝水不合格而無法回收利用;4)未采取先進的閉式冷凝水回收,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費,目前已進行冷凝水回收的企業,有70%以上的企業均采取開式回收,回收溫度僅為50~90℃。(3)鍋爐水質管理問題較多。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鍋爐配置的水處理設備利用率低、不配備水處理設備或配備了設備而長期閑置不使用等現象。據統計,我市鍋爐水處理設備利用率大約在65%左右,設備正常運轉率不足50%。2)爐水不合格率較高,鍋爐結垢嚴重。鍋爐給水軟化水合格率僅在50%~60%,工業鍋爐80%以上采用鍋內加藥,加藥方法、加藥量以及藥水配比80%以上不正確,40%左右的鍋爐甚至沒有加藥運行,鍋爐結垢普遍在1mm以上,椐測算,鍋爐內壁每結一毫米的水垢,就白白浪費8%的煤炭。3)鍋爐排污率高。有些排污率高達20%以上,使得大量熱量白白排掉、未做到科學合理排污。(4)部分企業面臨資金困難和對節能機構缺乏信心的實際問題。許多鍋爐使用單位雖意識到自身浪費的問題,也希望進行節能改造,但由于自身缺乏流動資金,難以一次性投入資金進行節能改造,只能讓鍋爐系統或蒸汽管網系統在低水平上運行。部分鍋爐使用單位在一些項目的節能改造過程中,由于對節能服務機構的選擇不慎或節能設備的選型不當,造成節能改造未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影響生產,造成鍋爐使用單位內部或行業內的不良影響,導致鍋爐使用單位對節能機構缺乏信心。以上列舉的4個方面的原因,直接或間接導致我市工業鍋爐的巨大浪費。
二、建議
(一)加大高耗能工業鍋爐節能宣傳力度。結合國家節能減排方案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宣傳職能部門有關節能減排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鼓勵措施,推進鍋爐節能減排監管工作,營造全社會“節能減排,人人有責,從我做起”的良好氛圍。
(二)政府協調,部門加強配合,強化監管。建議由市政府指導、協調,充分發揮發改委、經貿委行政主管部門的主導作用,發揮質監部門對高耗能鍋爐的監管指導作用、鍋爐使用單位的主體作用和社會的基礎作用,追求安全性與經濟性相統一的工作目標。(1)發改委、經貿委是節能減排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應制定節能減排的獎懲措施,積極爭取國家政策、節能減排經費國家專項資金以及工作上的支持,使鍋爐使用單位節能技術改造更有積極性。(2)質檢部門強化鍋爐使用環節的節能監管,充分利用安全監察的管理資源,圍繞鍋爐使用環節的節能監管工作,重點開展在用工業鍋爐能效狀況普查工作,推進以工業鍋爐節能改造、工業鍋爐水處理達標和司爐工、水處理人員節能知識培訓為主要內容的三項節能工程的實施。1)開展在用工業鍋爐能效狀況普查。摸清工業鍋爐能耗基本情況,發揮檢驗檢測機構的技術支撐作用,對高耗能鍋爐使用單位進行節能診斷,提出鍋爐節能綜合治理方案。2)推進工業鍋爐三項節能工程實施。一是指導鍋爐使用單位開展工業鍋爐節能改造,提高在用鍋爐的使用能效,實現運行節能;二是組織實施工業鍋爐水處理達標活動,提高鍋爐水處理效果,實現減垢節能;三是完成對司爐工、水處理作用人員節能知識培訓,提高節能操作水平,實現作業節能。3)在每個市(縣)區建立不同類型的高耗能工業鍋爐節能示范工程,以市(縣)區為單位,重點結合食品、漂染、洗滌、化工、醫藥、賓館酒店等行業,依托我市特檢院的技術力量,以點代面地推動我市鍋爐使用單位的節能工作。
參考文獻:
[1] 史培甫.工業鍋爐節能減排應用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王顏秋.工業鍋爐節能途徑分析與探討[J].應用能源技術,2012,13(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