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婧甄蘭
孿生畫室:浙江畫室界的黃埔軍校
文/陳文婧甄蘭

杭州轉塘,中國第一所綜合性國立高等藝術學府中國美術學院所在地,也是杭州人文薈萃,最具文藝氣息的地方。
在這個彈丸小鎮里,有一家在全國畫室界鼎鼎大名的孿生畫室。十多年前,由浙江安吉的一對孿生兄弟張森、張勇創辦。從租住不知名的民房起步,輾轉搬遷6個地方,發展到如今已擁有三個校區,占地二十余畝的畫室;從寥寥數人到每年在校人數上千人的規模。
孿生畫室能有今天的成績,除了兄弟倆對藝考事業的堅持和專注外,還有其獨到的經營理念,敏感的市場觸覺,而兄弟間獨有的心氣相通、共同扶攜,或許也是他們創業獲得成功的秘密武器。
安吉是浙江有名的竹鄉,編制竹制手工藝品是張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但僅僅這些,還并不足以維持家用。像大多數農村成長的孩子一樣,兄弟倆很小的時候就會做家務,每年春天采茶時節,兄弟倆主動上山幫助父母采茶,農忙的時候就會下地干活,一直到初中畢業。
家人和鄰居發現,這對可愛的孿生兄弟對畫畫就很感興趣,一有空他們倆會拿竹枝在地上畫小人和山水,而這成為他們兒時最大的樂趣。有時畫得比較逼真的圖畫還受到鄉人的夸贊,這樣使得兄弟倆對畫畫的興趣越來越大。
兄弟倆在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碰到一個也喜歡畫畫的學長,他們喜歡跟在這個高兩屆的學長后面學習繪畫,也因此知道什么是國畫、什么是宣紙、什么是素描,什么是油畫……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關于繪畫的一些專業名詞。
“那時候是我這輩子最快樂難忘的時光,每天和哥哥放學回家,把紙鋪到桌上拿筆就畫,畫到滿墻的畫時就彼此比較,互相競爭,互相進步。”回憶少年時光,張勇臉上浮現出幸福溫暖的喜悅。
那年中考,兄弟倆理所當然地選擇了與美術相關的專業,最終考上了杭州工藝美術學校。
在杭州工藝美術學校讀書的三年,兄弟倆勤工儉學,在盡可能為家里減輕經濟負擔的同時,依然刻苦學習,倆人的專業課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一直懷抱繼續深造的夢想。2003年高考,哥哥張森如愿考上了浙江理工大學的工業設計專業。而弟弟張勇卻因文化課成績不理想沒能考上中國美術學院,但那年張勇的專業成績是中國美院設計類專業全國第九名。
“慕課”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一種授課形式,將傳統的校園打造成數字化、智能化校園,打破原有的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運用計算機技術將校園生活智慧化,提高教師的教科研及教學管理效率。使學生不再受到來自時間、地點的條件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將學生的學習潛力開發到極大。做到校園網絡無處不在,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學生便可以進行學習。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豐富了教學資源內容,更加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例如佳木斯大學、佳木斯職教集團的公選課選用了網絡平臺上的一些“慕課”,不僅豐富了教學,同時激發了學生對興趣課程的學習熱情。
張森不忍看弟弟落榜,居然就動了讓弟弟去念大學自己代替弟弟再復讀一年的心思。為哥哥的心意所感動,弟弟張勇決心再復讀一年。但最大困難是經濟的壓力,還好姐姐剛結婚,姐姐拿出僅有的五千塊彩禮錢塞給弟弟張勇,作為這一年的學習費用,姐姐的恩情,張勇一輩子記在心里。已上大學的哥哥張森也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生活費,并時常看望鼓勵復讀中的弟弟。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張勇以設計專業全國第三的專業課成績成功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圓了遲到的藝術夢。
窮人家的孩子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從來都不平坦,張勇去美院報到的時候,懷里只揣著父母給的3000塊錢,而那時美院的學費就要15000塊錢。到了學院教務處,張勇沒敢進去,在外面徘徊了好幾圈,等到進出老師辦公室的同學都走光了,才鼓足勇氣向老師說明情況。好在美院也是伯樂眾多之地,經過學校研究,美院開通綠色通道,先讓張勇入學,只收了張勇1500塊住宿費,剩下的1500元作為張勇的生活費,就這樣,張勇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進入美院后,為了減少家里父母的負擔,張森、張勇決定靠自己扎實的專業功底去畫室代課賺錢。由于畫室分配的代課時間不多,收入有限,兄弟倆商量后決定一起創辦畫室,名為“孿生畫室”。
最初來畫室學習藝考培訓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從這些孩子身上,兄弟倆仿佛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傾心教授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收取少許學費。漸漸地,畫室里的學生多了起來。
到了大三時,張森兄弟的創業已小有收獲,一大批經過孿生畫室培訓后的學生獲得中國美院專業考試合格證,孿生畫室在業界的名聲漸漸響亮起來,因為在美術培訓機構領域,哪家機構學生獲得的合格證越多,表明其教學實力越強,而這也是兄弟倆創辦畫室以來最為欣慰和自豪的地方。
就這樣,在大學四年里,兩兄弟幾乎沒有讓家人操心過經濟的問題,反而在創業路上越走越寬。幾年后,兄弟遇到了創業以來最大的困難,與合作了四年的伙伴發生分歧,為保住“孿生”品牌,兄弟倆選擇“凈身出戶”,把這些年賺到的錢都給了合伙人。
為使畫室繼續生存,兄弟倆開始奔走于各大銀行,爭取資金支持,但往往是碰壁而歸。資金緊張,各種事務只能自己親力親為了。然而二人經常碰壁,已經到了身心俱疲的地步。有時,他們也會為當初創業的決定感到不安,但好不容易撐起來的事業,又豈能放棄,強打精神的兄弟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
夏天,教室空調制冷突發故障,張勇兄弟只能親自爬上屋頂摸索著修理;冬天,老舊的教室被厚重的積雪壓得搖搖欲墜,兄弟倆為學生的安全著想,兩人頂著風雪上房頂掃除積雪……類似這樣的事件,在那一年不勝枚舉。
好在努力付出總有回報,所有的困難都是為了迎接收獲的喜悅。幾年后,2012年9月,杭州孿生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事業開始順風順水起來,國內眾多家長慕名前來送小孩到孿生畫室參加培訓,而每年經過孿生畫室培訓獲得美院合格證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到2015年,孿生畫室再創輝煌。全國有5萬人次參加今年中國美院考試,總共核發5834張合格證,孿生畫室奪得合格證709人次,占發證數的八分之一,其中狀元3位。而公司旗下也已然擁有了三個校區、一個藝術生活展覽館SENSO。有人驚嘆,兄弟倆創造了業界奇跡。

在藝術培訓機構,競爭從來都很激烈,很多藝考機構曇花一現。在幾年前,孿生兄弟就思考,怎樣才能在這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靠什么才能在業界確立自己的地位,保持住自己的優勢?
兄弟倆從這幾年的創業經歷中感悟到,教學不能僅僅只教授人畫畫的技巧,更多的要教化人的思想,傳輸給學生更多正能量的東西。
兄弟倆將這十年來摸索出的教學理念,即教學育人、環境育人和管理育人,真正帶入到了畫室的管理和公司經營上。教學育人是指言傳身教;環境育人包括學習環境、生活環境、教育環境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管理育人則是軍事化管理,孿生的管理始終遵循著這套理念。
軍事化管理保證大多數學生有一個良好有序的學習氛圍和環境,以保障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權利,更有助于產生凝結聚力和向上力。所以,孿生畫室以團為單位進行學生管理劃分,一個團有三個班級。團的名稱以學生戶籍地來劃分,如福建一團、安徽二團、浙江三團等,一方面增加同學之間的親切感,形成良性競爭,另一方面便于生活老師統一管理。繼而形成著孿生的大集體、大團結,大家在整體中一路前行。這就像孿生畫室的花瓣形logo,四個花瓣形如四個人相互擁抱團結在一起,寓意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理念。
這種團結也體現在孿生的教學方式上,專業教學中,老師們會創新教學思路,課程中會安排幾個同學合作完成一幅畫,以此來鍛煉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這也正是黃埔軍校校訓“親愛精誠”的體現。
“自提出打造畫室界黃埔軍校以來,我們想從黃埔軍校的精神內涵去領悟一些辦學理念,學習這種團結堅韌的精神!”張勇表示,孿生不僅僅是做高考培訓,重要的是培養未來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在教學方面,孿生畫室更具特色。特色之一是引導式教育,體現在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由被動變為主動。在傳統觀念里畫室的目的就是為了應付高考,功利性很強,孿生畫室卻不是這樣。張勇介紹,孿生畫室70%的時間放在學生的藝術培養上,30%的時間放在應試上。孿生畫室每年會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和鑒賞藝術大師的畫展,像上海舉辦的梵高和莫奈等大師的畫展等,孿生畫室的師生幾乎一場不漏,其目的是激發學生對創作的興趣和熱愛。
走出去的同時也請進來,孿生畫室還經常會邀請美院教授舉辦講座,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學美術這條路要怎么走,未來如何成就自己。
即使在創業之路頗多斬獲、孿生畫室好評如潮的今天,學藝術出身的張勇仍不改初心。身為孿生畫室負責人的張勇,現在管理著千把號人,教職工隊伍上百人,日常事務眾多,但他每天仍堅持畫畫,有時還創作到晚上兩點。其執迷藝術的精神令人感慨。
在張勇會客室兼辦公室的墻上,一幀大氣磅礴的書法頗為醒目,這正是張勇的恩師——著名畫家何水法老師所作。
2013年上半年,張勇有幸拜在恩師何水法門下,跟著何老師在抱華樓學習中國花鳥畫至今。關于跟恩師的故事,他們之間還有一段淵源。何水法是杭州工藝美術學校的首屆學生,張森、張勇是最后一屆學生,說起來還是校友的關系。早在2000年,還是學生時代的張勇就已經聽說過何老師的大名,仰慕已久。
藝術之外,恩師帶給張勇更是不凡的人格魅力,“在而立之年能夠得到何老師的指點,倍感珍惜,”張勇回憶,在抱華樓,何水法每天親自教學,與學生同吃同住,誨人不倦。
2014年教師節這一天,張勇在杭州senso會所舉辦了主題為“花鳥墨韻”的寫意花鳥畫個展。選在教師節這一天是為了感謝師恩,何老師和師母都來為張勇祝賀,參加畫展并在開幕式上作了講話。何老師一番鼓舞人心的話語,讓張勇感恩地流淚,何老師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在中國花鳥畫領域能夠做到薪火相傳。
辦個人畫展,也是受到哥哥張森的鼓勵的。張森在張勇出版的畫冊里說道:“因為他已經接近三十歲了,而立之年希望他能夠用他的作品來呈現這些年對于生活和藝術的理解。所以這次畫展也希望能起到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更為他今后的藝術創作添加有意義的一筆。通過這次畫展,利用這個平臺,給他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大家能夠來看看張勇在做什么,我覺得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做人要真誠,作畫得用真情。”張勇談到在抱華樓學習時光說道:“人的一生有喜歡做的事不容易,遇到一位自己真正崇拜的老師更是一種福報。我也逐漸清晰了未來學習花鳥畫的方向,更想把中國花鳥畫的精神傳承下去。”
在談到哥哥張森的時候,張勇滿眼都是敬重和佩服的神色,他說哥哥是個有領袖魄力的人,大學時期成績優異,每年都獲得獎學金,大四那年曾獲得省優秀畢業生,他的畢業作品至今還在他們學校的展覽區。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雙胞胎之間特有的心有靈犀的默契,使得兩兄弟戮力同心,做成今天一番事業。這些年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兩兄弟都能平心靜氣地沉著商量,最后都順利解決。
有趣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對孿生雙胞胎兄弟也漸漸顯出不同氣質,如哥哥張森開始喜歡傳統文化和哲學,弟弟張勇則偏好藝術創作。但這些不同的喜好卻剛好在事業上達到互補,哥哥做事情執著且精益求精,張勇則更加細心謹慎。比如哥哥合同看一兩遍就看不進去了,張勇卻能堅持看二十幾遍,也正是這些互補的品質使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配合得天衣無縫,相得益彰,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對方。
相信這對雙包胎的事業才剛剛開始,有這樣的精神,他們的事業和藝術道路會越走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