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乾,智方圓,袁振潔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單純針刺與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的系統評價
賴 乾,智方圓,袁振潔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比較單純針刺與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計算機檢索萬方數據庫、重慶維普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PubMed數據庫、Cohrance圖書館、EMbase并進行手工檢索,獲取所有涉及單純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與藥物治療比較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根據Jadad評分標準評價納入文獻的質量。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Man5.2軟件進行分析。結果:11篇文獻符合納入標準,共計915例患者。Meta分析顯示單純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與藥物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OR=5.46,95%CI(3.24,9.22)]。結論:單純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藥物療法,表明其臨床療效肯定。但由于納入RCT文獻數量有限且質量較低,因此還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結論,尚需高質量證據進一步驗證。
周圍性面癱;針刺;藥物;系統評價
周圍性面癱,現代醫學稱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貝爾麻痹,是一種急性發作的單側面頰筋肉弛緩性疾病。該病主要有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或癱瘓,不能做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口角歪向健側,鼓腮漏氣,漱口漏水,病側額紋、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眉毛下垂等癥狀。好發于春秋兩季,發病突然,各年齡段均可發病,男性多于女性,多為單側發病。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較好,針灸以刺激患病局部、無毒副作用等優勢贏得了患者的歡迎。因此,本研究擬對已發表的單純針刺與藥物對比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科學、客觀的系統評價,為臨床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提供有價值的治療依據。
1.1 數據庫 計算機檢索萬方數據庫、重慶維普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P u b M ed數據庫、C o h ran c e圖書館、E M ba s e中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間從各數據庫建庫至2014年3月15日,主題檢索結合自由檢索,各庫交叉檢索,以免遺漏。不能獲取的文獻通過甘肅省圖書館手工檢索獲得。
1.2 關鍵詞 周圍性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貝爾麻痹,貝爾面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針灸,針刺,艾灸,電針,穴位注射等詞組。將上述詞組進行組合檢索,逐一閱讀文獻,去除檢索結果中重復的文獻。
1.3 檢索式 中文為周圍性面癱A N D(針灸O R針刺O R艾灸O R電針O R耳針)。英文為p eri p heral f a c ial p araly s i s A N D(a cu p u n c t u re O R mo x ib us tion O R E A O R a u ri cu lot h era p y)
2.1 納入標準 1)有關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文獻;2)樣本量大于10例;3)隨機分組,并含有對照組;4)治療組以針灸治療為主,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為主。
2.2 排除標準 1)動物實驗;2)綜述;3)個案報道,專家經驗報道;4)會議論文;5)學位論文;6)針灸作為輔助療法及不同針灸手法或不同選穴組方的觀察組與對照組間的比較。
2.3 隨機對照試驗(RCT)選擇標準 根據國際C o ch rane協作網制定的手檢指南,檢索符合要求的相關R C T和CC T文章[1]。1)在一個或多個患者中進行的一種研究;2)同期比較的兩種或多種干預措施;3)將受試者分入不同處理組時采用隨機分配法(隨機數字表、計算機隨機排序、抽簽、拋硬幣等隨機方法)的臨床治療試驗。
2.4 研究質量評價 研究質量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采用改良J adad質量計分法[2]。由2名評價員獨立進行資料的質量評價,如意見不一致,討論協商解決。
2.5 文獻數據提取 兩位研究人員對納入的文獻進行獨立的數據提取,提取的內容有:作者、年份、樣本含量、隨機化方法運用、是否運用盲法、是否具有基線均衡性、是否有診斷和療效判定標準、研究對象選擇(納入與排除標準)、干預措施、療程、療效評價指標、隨訪與否、文獻出處等。
2.6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C o ch rane國際協作組織提供的R e v iew M ana g er(R e vM an 5.2)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3.1 文獻基本情況 按檢索方法共檢索到文獻236篇,其中英文文獻10篇,無相符文獻;中文文獻216篇,通過閱讀標題、摘要、全文后,共有11篇文獻[3-13]符合納入標準,發表時間為1999-2013年,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特征
3.2 文獻評價
3.2.1 質量評價 根據改良J adad評分標準評分,其中8篇文獻[3-11、13]為1分,3篇文獻[6,12]為2分。11篇文獻中大部分評分為1分,表明文獻質量較低,見表2。

表2 納入研究的質量
3.2.2 標準評價 1)診斷標準:1篇文獻[13]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臨床疾病診斷治愈好轉標準;2篇文獻[3-4]參照貝政平主編的《內科疾病診斷標準》;1篇文獻[5]參照《神經內科學》第四版教材;1篇文獻[6]參照《針灸治療學》和《臨床神經病學》;1篇文獻[8]參照10版《實用內科學》;1篇文獻[9]參照4版《神經病學》;1篇文獻[10]參照《神經病學》及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篇文獻[11]參照《3200個內科病名診斷標準》;2篇文獻[7,12]自擬診斷標準。2)納入、排除標準:2篇文獻[7-8]有納入、排除標準;其余文獻均無納入和排除標準。3)療效標準:1篇文獻[3]參照孫紅采用的療效評定標準(p or t-mann評分),1篇文獻[6]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造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而確定,1篇文獻[7]根據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系統的標準,1篇文獻[10]根據《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1篇文獻[11]根據《實用內科手冊》。5篇文獻[4-5、9-12]自擬療效標準。
3.3 療效分析 共納入11項研究,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70,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 eta分析。結果顯示,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 R=5.46,95%C I(3.24,9.22)],表明針刺組臨床療效高于西藥組,見圖1。

圖1 單純針刺與藥物對比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分析森林圖
3.4 發表偏倚分析 對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的11項研究進行漏斗圖分析,結果顯示其散點分布左右不對稱,提示存在發表偏倚的可能性,見圖2。

圖2 單純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漏斗圖
本研究采用M eta分析對單純針刺與藥物對比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進行總體療效評價,結果提示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療法。但對11篇納入的文獻的分析,暴露了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實驗設計方面的一些問題:1)隨機方法不嚴謹:11篇文獻中僅2篇文獻[6,8]描述了具體的隨機方法,其他均未進行具體描述,隨機方法不嚴謹可能造成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可比性差;2)未使用分配隱藏和盲法:使用分配隱藏和盲法主要是為了避免主、被試雙方因為主觀期望所引發的額外變量,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本文納入的11篇文獻均未使用盲法,因此存在實施偏倚性;3)基線均衡性表述不清:11篇文獻中2篇文獻[6]未提及基線均衡性,7篇文獻[7-13]提及基線均衡性但具體描述時不清楚,造成研究對比性較差,出現選擇偏倚性;4)副作用未記錄:11篇文獻均未提及副作用發生情況;5)缺失退出與隨訪的報道:1篇文獻[12]提及有隨訪,其余文獻均未提退出與隨訪。以上結果造成文獻的J adad評分多數得分為1分,表明文獻質量較低。
本系統評價的分析結果顯示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優于藥物療法,表明其臨床療效肯定。但是由于納入的R C T過少,特別是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研究更少,納入排除標準不統一,無盲法的運用,大部分病例脫落失訪情況報告不詳細,高質量研究甚少,文獻存在發表、語種、選擇和實施偏倚性等問題,因此還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結論,尚需高質量的隨機對照研究證據來進一步驗證。
[1] Jodad AR,Moher M,Browman GP,et al.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on t reatment of asthma:critical evaluation[J].BMJ,2000,320(7234):537-540.
[2] Jadad AR,Moore RA,Carrol l D,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 inical t rials: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 rol Clin Trials,1996,17(1): 1-12.
[3] 鐘建聰.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25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3,19(4):63-64.
[4] 顧永鴻.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J].求醫問藥,2013,11(10):132-133.
[5] 李雪.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35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32(3):43.
[6] 謝本勝.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研究與穴位配比[J].中外醫療,2013,32(10):128-129.
[7] 胡薇,鄭現紅.子午流注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7):47-48.
[8] 闕慶輝,陳倩婧,林曉小,等.閉眼正口法治療Bel l麻痹35例臨床觀察[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3(2):39-40.
[9] 王秀花,劉秀麗,田秀花,等.透刺為主治療Bel l麻痹80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1,18(1):74-75.
[10]郭冠華.針灸分期分型治療特發性面神經炎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12):1697-1698.
[11]王孝成,紀青山,齊偉.多針淺刺法治療急性期特發性面神經麻痹120例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1,31(12):1204-1205.
[12]孫暢.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58例[J].海南醫學,2000,11(3):52.
[13]俞亞琴,熊殿文,崔初善.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療效分析[J].上海針灸雜志,1999,18(5):26.
System atic Assessm entof Puncture VersusM edicine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LAIQian,ZHIFangyuan,YUAN Zhenjie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Objective:To compare clinicaleffectsof puncture versusmedicine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paralysis.Methods:RCTs about puncture versusmedicine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ere obtained through searching WanFang,VIP,CNKI,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in the computer and by hand,the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was assessed by Jadad scaling standard and analyzed by RevMan 5.2 software provided by CoChrane collaboration net.Results:All11 articlesmet the included standard,involving 915 patients.Me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meaning[OR=5.46,95%CI(3.24,9.22)]in the comparison of totaleffective ratesbetween punctureandmedicine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paralysis.Conclusion:Totaleffective rateof puncture is superior tomedicine therapy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rapeutic effects are positive.Since limited low quality of included RCT,complete definite conclusions couldn'tbe drawn and itstillneeds to be verified w ith high quality evidence.
peripheral facialparalysis;puncture;medicine;systematic assessment
R249
A
1004-6852(2015)07-0059-04
2014-10-25
賴乾(1990—),女,學生。研究方向:中醫骨傷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