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鳳,楊 陽
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某醫院2010—2012年法定傳染病疫情分析與對策*
高曉鳳,楊 陽
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了解某醫院近三年法定傳染病疫情及流行特征,為醫院防控傳染病及信息上報工作提供依據。方法:對醫院預防保健科2010—2012年信息上報的3 083例傳染病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結果:甲類傳染病0例,乙類1 726例,丙類1 274例,其他疾病83例,死亡1例。居前3位的是手足口病955例(30.98%)、肝炎911例(29.55%)、痢疾451例(14.63%),其中肝炎和手足口病2010—2012年構成比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腸道傳染病1 614例,占52.35%,血源及性傳播疾病1 118例,占36.26%,呼吸道傳染病249例,占8.08%,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19例,占0.62%,其他傳染性疾病83例,占2.69%,患病年齡為4個月至84歲,具有流行的季節性和人群分布特征。2010年傳染病共758例(24.59%),2011年862例(27.96%),2012年1 463例(48.10%),3年發病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結論:手足口病、肝炎、痢疾等是醫院今后防控的重點,應加強和完善傳染病信息上報、消毒隔離制度及職業暴露管理。
法定傳染病;疫情;分析;對策
傳染病控制是人類自古至今的一大難題,很多人因為傳染病而影響了健康,嚴重者甚至喪失了生命。目前,盡管遏制了鼠疫、霍亂等傳染病對人類生命的威脅,但傳染病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具備了新型特點和傳播方式,影響人類的健康[1]。為了解醫院法定傳染病就診情況,進一步做好醫院傳染病控制工作,回顧性分析近3年網絡上報傳染病疫情,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資料來源 傳染病疫情數據來源于醫院傳染病信息上報系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
1.2 方法 對傳染病疫情資料進行疾病分類、構成比、順位及流行特征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E x c el軟件對疫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傳染病發病疫情及流行特征 2010—2012年網絡上報傳染病共3 083例,甲類0例,乙類1 726例,占55.98%,丙類1 274例,占41.32%,其他傳染性疾病83例,占2.69%,涉及乙、丙類傳染病21種,死亡1例(乙肝),占0.032%;男1 656例,女1 427,男女比例1.16:1;患病年齡為4個月至84歲,手足口病高發年齡段為1~3歲(688/955)占72.04%;農村(599/955)占62.72%,城市(356/955)占37.28%;6~8月份夏季高發;肝炎發病以乙肝為主(701/911)占76.95%,發病年齡20~60歲多發(683/911)占74.97%、細菌性痢疾19歲~25歲高發(329/451)占72.95%,大學生和農民工為高發人群(272/451)占60.31%,7~9月夏季高發;梅毒以18~45歲男性多發(115/164)占70.12%,職業以農民工、商業服務人員居多;肺結核高發年齡為20~60歲(98/143),占68.53%,農民多發。
2.2 2010~2012年各年份傳染病順位及構成情況 肝炎2010年、2011年占43.54%和23.32%居首位,2012年居第二位占25.97%;手足口病2012年占40.40%居首位,2010年、2011年居第二位占22.16%和22.74%;痢疾3年均位居第3位。傷寒、猩紅熱3年發病率均較低,見表1。

表1 2010—2012年傳染病構成情況
2.3 傳染病分類及構成比 腸道傳染病1 614例,占52.35%,其中手足口病955例,痢疾451例,其他感染性腹瀉194例,甲肝戊肝11例,傷寒3例;血源及性傳播疾病1 118例占36.26%,其中乙肝丙肝900例,梅毒164例,淋病54例;呼吸道傳染病249占8.08%,其中肺結核143例,流感81例,流行性腮腺炎22例,猩紅熱3例;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19例(出血熱19例)占0.62%,其他傳染性疾病83例占2.69%,見表2。
2.4 2010~2012年前3位傳染病構成比 手足口病、肝炎各年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炎2010與2011年、2010與2012年比較(P<0.05),2010與2011年比較(P>0.05),手足口病2010與2012年、2012與2011年比較(P<0.05),2010與2011年比較(P>0.05);痢疾各年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3 083例傳染病分類及構成比

表3 2010—2012年前3位傳染病構成比比較
2010—2012年共報告法定傳染病3 083例,無甲類傳染病,乙類1 726例,占55.98%,丙類1 274例,占41.32%,涉及乙、丙類傳染病21種,死亡1例(乙肝),死亡率0.032%。居前3位的是手足口病955例(30.98%),肝炎911例(29.55%),痢疾451例(14.63%)。男女比例1.16:1,男性高于女性,發病年齡為4個月~84歲,提示傳染病發病年齡跨度較大。手足口病發病以5歲以下嬰幼兒為主,與項東等報道相似[2],1~3歲為高發年齡段,農村高于城市,6~8月份高發,應在每年的6月前做好高危人群的預防工作。肝炎發病在20~60歲多發,乙肝為主,醫院應加強疫苗的推廣使用,以減少乙肝發病率。19~25歲青年是細菌性痢疾高發人群,職業以大學生、農民工為主,每年7~9月份為高發期,原因是夏季炎熱食物容易變質,學生及務工人員在街頭攤點就餐機會較多所致。梅毒、淋病以18~40歲男性多發,反映出性病與性活躍年齡段的明顯關系,職業以農民工、商業服務人員多發。肺結核高發年齡為20~60歲,農民多發,這與農民工特殊的生活狀態以及該人群文化程度和經濟收入相對較低,自我保護和防護意識差有關[3]。表1顯示3 083例傳染病,居前三位的是手足口病955例(30.98)、肝炎911例(29.54)、痢疾451(14.63),而傷寒、猩紅熱發病率均較低,說明控制較好。表2提示傳染病分類,腸道傳染病1 614例占52.35%,主要以手足口病、細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瀉為主,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容易出現暴發和短時間內出現聚集性病例事件[4]。因此應加強夏季高危人群兒童、學生飲食衛生及生活衛生習慣科普健康教育;血源及性傳播疾病1 118例占36.26%,主要以乙肝為主,其次為梅毒和淋病,醫院要加強血液、性傳播方面的健康教育和衛生科普宣傳,以減少性病的發生,還要規范一次性注射器、針頭等醫療器械的使用,嚴格控制輸血指征,防止輸血后肝炎的發生。表3提示3 083例傳染病的構成情況,2010年 758例(24.59%),2011年862例(27.96%),2012年1 463例(48.10%),數量逐年上升,應引起醫院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原因可能與唐山市城市規模不斷加大,人口不斷增加,老百姓就醫意識的提高有關。2010—2012年連續3年發病居前3位的均是手足口病、肝炎和痢疾,因此手足口病、肝炎、痢疾應作為醫院今后防治的重點。表4提示前3位傳染病構成比的比較結果,手足口病和肝炎3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手足口病2010與2012年、2011與2012年比較,肝炎2010與2011年、2010與2012年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發病呈現上升趨勢。因此醫院應把手足口病和肝炎作為傳染病疫情控制的重中之重。
綜合性醫院,人員流動性大、病種復雜,伴有不知情傳染病患者就診是造成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5]。傳染病易造成醫院感染的發生,凡發現國家法定傳染病病例或不明原因的傳染病人均應在第一時間到醫院接受隔離治療,開展傳染病疫情的應急預案演練是促進醫療機構提高和保持應急水平的重要手段[6]。本調查顯示3年傳染病數量逐年上升,提示今后醫院傳染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為預防控制及管理醫院傳染病,應采取以下對策:1)建立健全傳染病管理制度,加強傳染病信息系統上報管理,實行首診醫師負責制,認真填寫傳染病報告卡,24小時以內由專職人員上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將漏報率、遲報率降為零;2)加強培訓工作,每年對新上崗的醫務人員進行傳染病及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包括法律法規、傳染病信息上報、職業防護知識、消毒隔離制度等;3)實行門診預檢分診制度,設立手足口病、發熱、肝病、腹瀉等門診,做到早診斷、早隔離、早報告、早治療;4)加強醫院感染的控制管理工作,做好消毒隔離,醫護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強調使用六步洗手法,防止交叉感染及院內感染的發生;5)強化醫護人員傳染病防護意識,自覺做好職業暴露的防護;6)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宣傳工作,開展傳染病義診、咨詢、宣傳公益性活動,讓老百姓獲取防治傳染病的基本知識,控制傳染病的流行。
[1] 廖耘.新形勢下的傳染病流行特點及預防控制[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8):4747-4748.
[2] 項東,張志坤,劉丹,等.2010年唐山市法定傳染病疫情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1):2870-2871.
[3] 程娟,段紅巖,李安信,等.梅毒流行病學和診療現狀分析[J].傳染病信息,2012,25(1):58-60.
[4] 曾芳,曾淑蘭.2008-2011年某綜合醫院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3):316-317.
[5] 楊海寧,黃以哲,李曉宏,等.綜合醫院傳染病監測與職業暴露防控措施[J].中華消毒學雜志,2011,28(5):596-597.
[6] 黃衛東,張新華.惠陵區鄉鎮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應急演練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2,28(4):456-457.
Analysison Notifiable InfectiousD isease in a Hospitl from 2010 to 2012 and ItsStrategy
GAO Xiaofeng,YANG Yang
HebeiUnited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Tangshan 063000,China
Objective: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nformation reported in hospitalby know ing epidem iological features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 hospital in recent three years.Methods:The information of3 083 cases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2010 to 2012 were reported to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departmentof the hospital,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Therewas zero case of class A infectious disease,1 726 casesof class B infectious disease,1 274 casesof class C infectious disease,83 cases ofother diseasesand one case died.The top three diseaseswere 955 cases suffering from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30.98%),911 casesof hepatitis(29.55%)and 451 cases of dysentery(14.63%),among them,the comparison of constituent ratio between hepatitis and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rom 2010 to 2012.There were 1 614 cases of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y occupied 52.35%,blood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1118 cases and 36.26%,respiratory diseases 249 cases and 8.08%,insectnatural foci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 cases and 0.62%,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83 cases and 2.69%,the patients aged from fourmonths to 84 years old,which demonstrated seasonal characteristic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Therewere 758 cases in 2010(24.59%),862 cases in 2 011(27.96%)and 1463 cases in 2 012(48.10%),the onsetnumbers of three years increased gradually.Conclusion: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epatitis,dysentery and others are the key partof hospit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future,information reported of infectious diseases,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system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management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epidem ic situation;analysis;strategy
R183
A
1004-6852(2015)07-0082-03
2014-10-25
唐山市科技局計劃項目(編號111302040b)。
高曉鳳(1961—),女,副主任技師。研究方向:預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