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菊,付正英
1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天津 300000;2天津市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
乳痛寧巴布劑的制備及體外透皮釋放研究
王長菊1,付正英2△
1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天津 300000;2天津市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
目的:制備乳痛寧巴布劑,考察藥物體外釋放和透皮行為。方法: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為主要基質,以光澤性、持粘力、基質殘留和反復揭貼性等為指標,考察其對巴布劑物理性狀的影響;采用立式Franz擴散池進行體外釋放及透皮研究,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柴胡皂苷d的含量。結果:巴布劑基質最佳處方為卡波姆∶聚丙烯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聚乙烯醇∶明膠∶甘油∶丙二醇=0.4∶0.6∶0.6∶1.0∶1.8∶30∶30;中藥:基質=1∶4;柴胡皂苷d的累積透皮率為20%,體外釋放率為49%。結論:乳痛寧巴布劑的持粘力、光澤性、賦型性均較好,制備工藝良好。藥物透皮行為符合零級動力學過程,體外釋放符合Higuchi方程。
巴布劑;柴胡皂苷d;透皮;釋放;制備工藝;紫外分光光度法
乳痛寧巴布劑由柴胡、香附、夏枯草、浙貝母、急性子、三棱、莪術、冰片8味中藥組成,具有疏肝解郁、活血行氣、散瘀止痛的功效[1],該方劑在臨床應用多年,療效顯著。但原方劑作為湯劑服用存在不方便,療效周期長等缺點。巴布劑是一類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為基質的新型外用劑型,具有載藥量大、皮膚刺激性小、重復揭貼性好的特點,主要由中藥、基質及背襯層組成,其中基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粘貼皮膚、釋放藥物、穩定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而常用的基質主要有凝膠骨架增稠劑、保濕劑、填充劑、促滲劑等[2]。所以基質配方是巴布劑的基礎和核心,配方設計合理與否是能否制備出好基質的關鍵。本研究中巴布劑以柴胡為君藥,其主要活性成分為柴胡皂苷,柴胡皂苷可分為a,b1-4,d,e,f,h,其中最具活性的成分為柴胡皂苷d[3]。以鼠皮作為模型,通過體外透皮實驗和體外釋放實驗,對巴布劑的藥物釋放行為進行了考察,以期為乳痛寧巴布劑的質量控制和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儀器 數顯恒溫水浴鍋(天津電器有限公司);恒溫磁力攪拌器(河南中良W S J B-03);M Y B型調溫電熱套(天津市中環實驗電爐有限公司);涂布器(自制);T K-6A型透皮擴散儀(上海德莘實業有限公司);1601型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電子分析天平(B P-211D型,德國S artor iu s);1/100萬M75型電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
1.2 試藥 明膠(上海天晟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卡波姆940(廣州菲瑞新材料有限公司);C M C-N a (石家莊市華泰纖維材料);聚乙烯醇1788(成都市科隆化工試劑廠);甘油、丙二醇(無錫市正達醫藥衛生用品廠);聚丙烯酸鈉、高嶺土(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柴胡皂苷d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78-200506);乳痛寧巴布劑(自制);乳痛寧原料藥(天津市中藥飲片廠);生理鹽水(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158);試劑均為分析純。
1.3 實驗動物 Wi star大鼠,雌性,體質量212g (由武警后勤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2.1 乳痛寧巴布劑的制備
2.1.1 巴布劑基質處方 卡波姆∶聚丙烯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聚乙烯醇∶明膠∶甘油∶丙二醇=0.4∶0.6∶0.6∶1.0∶1.8∶30∶30。
2.1.2 中藥煎煮 根據藥物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質,將柴胡,香附,夏枯草等8味中藥飲片剪成2~3 c m大小,用60%乙醇浸泡24小時。然后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時,減壓回收乙醇,最后濃縮至浸膏,相對密度為1.20,備用。
2.1.3 巴布劑制備 將卡波姆940加入適量水浸泡過夜,使其充分溶脹,得組份1;將聚乙烯醇加入適量水浸泡24小時,充分溶脹后加入高嶺土和明膠溶液,得組份2;將聚丙烯酸鈉與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勻后加入甘油和丙二醇(1∶1)中,攪拌加熱使其溶解,得組份3;將組份3加入組份2中,水浴50℃混勻,最后加入組份1中,攪拌均勻,即得巴布劑空白基質(攪拌轉速175 r/m in,煉和溫度45℃,煉和時間15分鐘。最后加入中藥浸膏(中藥∶基質=1∶4);水浴加熱50℃條件低速攪勻,趁熱涂布,厚度約0.5mm,然后蓋上聚乙烯膜,自然干燥后切割,封裝。
2.2 測定方法
2.2.1 檢測波長的選擇[4]以生理鹽水配制一定濃度的柴胡皂苷d溶液,精密吸取2m L,加入0.1%對二甲氨基苯甲醛乙醇溶液1m L,70℃反應10分鐘,放冷,加入磷酸5.0m L,70℃反應30分鐘,按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中國藥典2010附錄ⅣA),在200~800 n m波長范圍內掃描,結果在536 n 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2.2.2 標準曲線的繪制 精密稱取柴胡皂苷d 4.0m g,置于10m L容量瓶加生理鹽水溶解,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62.5、125、250、500、1 000μL分別置于已編號的25m L容量瓶中,加生理鹽水適量,分別精密加0.1%對二甲氨基苯甲醛乙醇溶液4.0m L,搖勻,70℃反應10分鐘,放冷,加入磷酸5.0m L,70℃反應30分鐘,用生理鹽水滴至刻度,搖勻,得1.0、2.0、4.0、8.0、16.0μg/m L系列濃度溶液。以生理鹽水為空白,在536 n m處測得吸光度(A),結果表明巴布劑在1.0~16.0μg/m L范圍內吸光度A與濃度呈良好線性關系,得回歸方程:A=0.0207C+ 0.035,(r=0.999,n=5),見表1。

表1 線性關系考察結果
2.2.3 供試品溶液含量的測定 取接受液5m L,按照“2.2.2”項下方法測定吸光度值,然后用線性回歸方程計算樣品中柴胡皂苷含量為30m g/g。
2.2.4 精密度和穩定性實驗 取“2.2.2”項下同一對照品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計重復測定6次,計算吸光度RS D為0.83%,表明精密度良好。再分別于1,2,4,6,8,10,12,24小時測定吸光度,RS D為1.22%,表明供試品溶液在24小時內基本穩定。
2.3 體外透皮實驗
2.3.1 鼠皮的制備[5-6]將大鼠脫頸椎處死后,立即取腹部皮膚,去除皮下脂肪組織及黏液組織。采用化學脫毛法,以8%N a S水溶液脫毛,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干凈,置于4℃冰箱保存24小時備用。
2.3.2 實驗裝置 參照文獻[7]方法,采用立式F ra n z滲透擴散裝置,用濾紙吸干鼠皮表面水分,將巴布劑貼于鼠皮角質層上,排出巴布劑貼片與皮膚之間的氣泡,固定于F ra n z擴散池的擴散室和接收室之間,兩室有效接觸面積為2.83 c m2,接受池體積為6.5m L,注滿預溫32℃的生理鹽水,排空氣泡,真皮一側與接受液完全接觸。密封給藥池頂部后,將擴散池放入水箱槽孔內,轉速為200 r/m in,32℃水浴循環保溫。開始計時。
2.3.3 取樣測定方法 分別于0.5、1、2、4、8、16、24小時取出全部接受液置于試管中,同時立即補加等體積預溫32℃的生理鹽水。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柴胡皂苷的濃度。
2.3.4 透皮實驗結果 按下列公式計算累積透過百分率(Q):Q=C n V/M0,(C n=C1+C2+…+C j)。式中Q為累積透過百分率,M0為柴胡皂苷的給藥量,V為接受室容積,j為取樣時間。透皮曲線擬合方程為Q=0.8119t+0.2323(R2=0.9985,n=7),符合零級動力學過程。以Q為縱坐標,時間t為橫坐標,柴胡皂苷的透皮曲線見圖1。

圖1 柴胡皂苷的透皮曲線
2.4 體外釋放實驗 實驗方法同透皮實驗,但以紗布代替皮膚進行。柴胡皂苷釋放曲線擬合方程為Q=8.5402t1/2+8.1592(R2=0.9917,n=7)。釋放過程符合H i g u c h i方程。以有效成分的累積透過Q對時間t作圖,結果見圖2。

圖2 柴胡皂苷體外釋放曲線
在基質制備過程中,需要用氫氧化鈉調卡波姆的p H值到8~9,再與其他物料混合,最后膠液的p H值為7左右,這樣既能保持藥物穩定的最適宜p H值,又適合人體皮膚給藥,避免刺激皮膚[8]。
目前,在巴布劑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品種仍然存在粘彈性不夠,穩定性差,制劑經過長時間放置后,膏體容易失水而硬化等。在制備過程中,卡波姆、聚乙烯醇、明膠需充分溶脹,否則膏體容易產生顆粒狀物質;要注意物料加入順序、攪拌速度以及時間。因為攪拌速度過快容易產生大量氣泡,影響凝膠膏劑的外觀,攪拌時間太長則基質的延展性變差,使涂布變得困難;干燥溫度和時間過高過長也會影響凝膠膏劑的黏性和水分。
研究相關文獻發現柴胡皂苷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腫瘤、調節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等作用[9],進一步研究柴胡皂苷的藥理作用,明確有效成分和臨床應用的對應關系,對于現代臨床應用有較大幫助。
在離體經皮實驗中,不同部位的鼠皮對藥物的透過有一定影響,為保證實驗影響因素一致,同組實驗選用同一部位的皮膚。鼠皮脫毛的過程中注意選擇適當的化學處理時間,時間過短脫毛不全會阻礙藥物的透過,時間過長則破壞角質層,影響實驗結果的判斷。
預實驗曾選擇水、生理鹽水、50%乙醇溶液、60%乙醇溶液、含50%無水乙醇的生理鹽水等作為接收液[10-12],結果累積透過量生理鹽水>水>10%乙醇,且生理鹽水與體內環境相似,故選擇生理鹽水作為吸收液。
本實驗對原劑型傷濕止痛橡膠膏和與之相同載藥量的巴布劑的體外透皮特性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兩者透皮速率基本一致,體外經皮滲透均符合零級動力學過程。
綜上所述,乳痛寧巴布劑的經皮效果良好,適宜制成透皮吸收劑。
[1] 高學敏.中藥學(供中醫藥類專業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57.
[2] 劉淑芝,郭春燕,金日顯.中藥巴布劑研究思路與方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7,13(5):62-64.
[3] 祖寧,李平.柴胡皂苷的生理作用及臨床意義[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4):94-96.
[4] 浦錦寶,胡軼娟,梁衛青,等.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柴胡中柴胡總皂苷的含量[J].醫學研究雜志,2008,37(6):98-100.
[5] 王曉輝,李麗,申去非,等.不同劑型撲熱息痛離體透皮吸收效果研究[J].中國藥房,2008,19(28):2189-2191.
[6] 杜茂波,劉淑芝,李曼玲,等.萸連巴布劑體外釋放和透皮行為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8):969-972.
[7] 李新圃,郁杰,羅金印,等.藥物透皮吸收常用實驗方法概述[J].中獸醫醫藥雜志,2001,20(6):40-42.
[8] 劉亞男,樊金偉.巴布劑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J].黑龍江醫藥,2010,23(5):766-768.
[9] 謝東浩,蔡寶昌,安益強,等.柴胡皂苷類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1):63-65.
[10]郝麗靜,郭輝,趙清.東樂膏中冰片的體外透皮吸收[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29(1):84-87.
[11]努爾拉江·帕合爾丁,吐魯洪·卡地爾,沈騰,等.白花蛇舌草中熊果酸的透皮吸收試驗[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2):49-52.
[12]鄒玉繁,王小根.廣藿香酮巴布劑體外釋放度與體外透皮相關性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1):48-50.
RuTongNing Catap lasm a Preparation and Its T ransderm alStudy and Vitro Release
WANG Changju1,FU Zhengying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000,China; 2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g Institute of Logistics of Armed Police
Objective:To prepare RuTongNing cataplasma and investigate its vitro release and transdermalbehavior.Methods:With the water-soluble polymermaterial as themain matrix and the indexes like the glossiness, holding power,residualmatrix and repeated adhesive property as the inspecting indexes,the effects of the indexe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taplasma were investigated;the vitro release and transdermal study were performed in vertical Franz diffusion celland the UV spectrophotometry was used to determ ine the contentof saikosaponin-d.Results:The optimum formula for cataplasmamatrix was that carbomer/sodium polyacrylate/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polyving akohol/gelatin/glycerol/propylene glycol was 0.4/0.6/0.6/1.0/1.8/30/30,Chinese medicine/matrix was 1/4,cumulative transdermal rate of saikosaponin-d was 20%and the vitro release rate was 49%.Conclusion:RuTongNing cataplasmaw ith goo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hasgood adhesive and holding powers aswellas greatglossiness.Its transdermal behavior conforms to the zero-order kinetic process and the vitro release to the Higuchiequation.
RuTongNing cataplasma;saikosaponin-d;skin penetration;release;preparation process; UV spectrophotometry
R241
A
1004-6852(2015)03-0040-03
2014-02-27
王長菊(1988—),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腺增生疾病的研究與防治。
△通訊作者:付正英(1962—),女,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研究方向:月經病,不孕等婦科疾病的研究。